就相当于春宵一刻拉着情人的手探讨了一晚上人生,
结果还什么都没干。
融资信息满天飞的年代,
他倒是会用「对标」来估值;
可是却万万想不到
「敌人」会用看起来最可信的方式,
把他骗的生无可恋。
子曾经曰过:
海纳百川,高估蓝瘦;
壁立千仞,低估香菇……
我有FA的专业「照妖镜」,
告诉你真正的估值应该长什么样子。
嘚!估值,哪里跑?!
吃俺FA一棒!
还好,只要还有资金,我们就总有选择
——创业浮世绘
「5个亿」。
Word天,这个估值明摆着是要和投资人互相伤害啊.伤害啊..害啊…啊……我喝了口水,强行镇住了我就快无法蛋定的OS。
就算是要温暖一下如今的资本寒冬,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放火啊。
「我的竞对前一段光A轮就融了4000万,我们融A+,发展还比他们强,融资上肯定不能矮一头。」这话倒是让我产生了怀疑。
我们做FA的,创始人的家底儿摸得比亲妈都清是基本功,竞争对手的「前世今生」自然也不在话下。根据他的描述立即全脑搜索了一下,实在是不知道是哪家三头六臂的大少爷,能在这时节骨眼儿明媒正娶4000万进门。
「哪家啊?从哪儿得到的消息」
「就是XX他们家啊,媒体上都报了」~
口可口可,一听「媒体」,我反倒是放心了。
的确,各路创业、科技媒体是创始人获得投融资信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了。
不过,从我多年的经验判断,项目仗着媒体「行凶」,虚报高估值吓唬同行的策略是「基本款」,何况媒体既没有责任也没有成本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随便一条融资短讯就能实现「对标」,那还要FA干嘛?
「媒体里的公开估值信息就是毛巾里的水,通常都得拧一把,沥干净的真金轻则除以3,重则能直接撇个0!」我自信满满的说。
创始人倒是一时没说话,但是眼里清楚的闪了一下。我明白,他一定是明白了。
早在托朋友找到我之前,这哥们儿仗着自己项目底子不错、圈儿里混的也熟,已经雄赳赳气昂昂的自个儿会了不少投资人了。没想到大战百十来回合,碰的是鼻青脸肿。
败走麦城实在没招儿了,这才找了我这个FA。本来也只是兜底碰碰运气,不料被我一语道破天机。
贵就一个字,关键你还不知道贵在哪。
不得不说,估值是融资中绕不开的话题,而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估值也都有着复杂的感情……
很多创业者单纯的以为,估值就应该是在「叠罗汉」——
我的价值+我需要多少钱+我拿出让的股份比例……
总之层层累加越高越好!
在投资人眼里,估值却是「剥洋葱」
对于处于早期的科技公司,估值其实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估值的目的和实质都像剥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降低风险的过程。
「对标」,是有经验的创业者和大部分投资人都接受的估值方法,即把自己项目的各项业务指标数据拿出来,和竞争对手项目做对比,最后得出自己相应的价值。
现在来看,「对标」这条路哥们儿是走对了,可惜,方法途径策略统统不对,离题万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我基于我的专业经验,立即给他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知己。
哥们儿是做社区生意的,DAU/使用时长、留存情况和收入是衡量业务发展和估值预期的核心指标。通过对其进行收集、分析、整编,形成严谨的架构,客观且直观的给项目「画像」。
第二步,知彼。
首先,选择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确保其业务、规模、发展阶段都与自己相似,并且已经经历或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验证。其次,逐一与其每一轮的融资情况、以及融资当时的核心业务数据做比较,确保对手信息的真实性是其中的关键。
一方面,媒体报道虽然有水分,但FA能够通过大量收集公开信息、科学分析规律、合理对照,将真实的数据「洗」出来;另一方面,FA拥有丰富的业内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从可靠的渠道得到真实的融资数字。
如此,将对手的情况进行客观、严谨的梳理,再和自己的项目形成逻辑对照,才算是知己知彼,融资的底层「军饷」就算是屯好了。
第三步,未雨绸缪。
除了理顺本轮的融资,我还会根据项目当前业务的发展去估算未来的预期,把下一次融资计划和具体时间点也做出战略规划。
依照一般的融资理论,创业人要保证融够18个月的钱;但我根据这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只需要确保9个月的资金充盈。因为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到那时,公司业务在正常情况下会达到一个里程碑,也就是做下一轮的关键时机。
三步下来,我设计出来的一套估值体系,最终算下来的估值只有原来创始人预想的一半。
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创始人心气儿太高,差这么大会接受不了。不过后来随着平台投资人资源的高效配置,集中跟创始人之前没见过的基金重新做沟通,融资进程不断加速,在两个星期内就顺利结束了本轮融资。
仗打赢了,事实胜于雄辩。
估值,最忌「太放不开」
只有精准估值,和投资人在一个频道上,才能琴瑟和鸣。
//估值,会估才值 //
*本文来自于以太资本FA提供的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