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看不见的大猩猩》

核心书摘

No.29《看不见的大猩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不见的大猩猩》本书作者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这些错觉会对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尽力克服生活中的错觉。

适合谁读

· 注意力低的人

· 爱胡思乱想的人

· 总是冲动做决定的人

关于作者

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联合学院。

丹尼尔·西蒙斯,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伊利诺伊大学。

二人均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因“大猩猩实验”荣获2004年“搞笑诺贝尔奖”。

学什么?如何降低错觉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心理学史上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自己所见和所感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即使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

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无处不在。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力。那么,如何降低错觉对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呢?

今天的文章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答案,面对生活中的六大错觉,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了解,通过提高认知或某些技术手段进行克服。同时,我们要努力寻找错觉,小心直觉,这样我们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错觉带来的影响。

你还会发现

· 项羽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 什么是“自信错觉”;

· 潜能并不是“无限的”。

一、人脑的六大错觉

下面先让我们通过介绍本书两位作者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开始一段和错觉的“亲密接触”。本书的两位作者,因为这次天马行空般幽默感的实验,而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而这一实验,也是我们介绍给您的第一类错觉,注意错觉。

1. 注意错觉——“看见”不等于“看到”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哈佛大学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请他们观看一个不到一分钟的短片,片中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的两队篮球运动员在做传球练习,志愿者的任务是计算并报告白衣队球员传球的总次数。在这个短片播放过程中,除了运动员之外,两位心理学家还偷偷安排了一个工作人员扮作大猩猩,走过人群并稍作停顿,并且还要对着镜头敲打自己的胸膛,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9秒钟的时间。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心理学家问志愿者都有谁看到了大猩猩,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有大约一半的志愿者表示根本就没有看到“大猩猩”!直到工作人员重新播放视频,并且告诉他们这一次不需要做计数任务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错过了如此明显的信息!

更具说服力的是,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中重复做了很多次,结果都是有大约一半的人没能看到大猩猩。为什么人们会忽略视野范围内如此明显的事物呢?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视盲”,属于“注意错觉”的一种: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有多么的明显。“看见”不等于“看到”,人们真正体验到的世界远远少于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注意错觉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开车打电话,统计显示,很多交通事故的起因就是因为司机开车时接打电话,哪怕是使用免提通话,也仍然不能有效地提升开车打电话的安全系数,因为问题不在于你开车时手里是否拿着东西,而在于你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了两件事上。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可以一心多用,然而生理学研究早就证明了,人的大脑根本上就是一个单任务处理器!人类进化的自然选择留给我们这样的大脑,要求我们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必须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做完这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单个任务的处理效率提升了,整体效率也会提升。

2. 记忆错觉——“记得”不等于“记得准”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记忆错觉”。我们经常会发现某部电影,某个电视剧的“穿帮”镜头,比方说,明明是一部古装片,里面的演员竟然戴着手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会议桌上放着一瓶农夫山泉……再比如前后不一致,著名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小分队去抢电台的时候,是八个人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中,然而,其中的一个战士(卡帕佐)已经在几分钟之前就牺牲了。很多人对这些错误表示难以理解,网络上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多数人认为,这绝对是演职人员不认真、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低级的错误,透露出影片制作水平的低劣。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组织了一个实验,请参与者观看前后两个类似的短片,然后要他们找不同,心理学家在短片中一共安排了8处前后不一致的错误,比如场景中物体的位置、人物的服饰、花草的颜色等等。结果,平均每个参与者只能找出两处错误。心理学家据此对影视剧“穿帮”的现象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如果电影不太吸引人,那么出现的错误就会格外显眼,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找错误上去,所以,如果影片的“穿帮”镜头在放映中没有被大多数观众发现,说明这部电影拍得不错,剧情吸引人,让人无法分心挑错。

当然,如果抱着来挑错的心态看电影,可能找到的错误就会比正常看片的人多一些,这种短时间内物体表面特征改变而人类却无法察觉的现象就被称为“变化视盲”,属于“记忆错觉”的一种。

实际上,人们的记忆信息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每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还会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所以,记忆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

记忆错觉的存在带有普遍性,许多名人也会因为记忆错觉闹笑话。比如,200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前,希拉里和奥巴马在争夺民主党候选人的位置,希拉里在华盛顿大学的一次拉票演讲中,讲述了她出访前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地区的经历,她说,自己下飞机之后,本来以为会有一个小规模的欢迎仪式,没想到却听到了狙击步枪的枪声,当时的情况十分紧张惊险,听众也都为她捏着一把汗。

但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希拉里演讲当天,《华盛顿邮报》刊出了一张希拉里访问前南斯拉夫的照片,照片显示,不但没有狙击手,而且的确有一个欢迎仪式,希拉里本人还亲吻了欢迎队伍里的一个小女孩。参加访问的众多媒体记者也证明,希拉里讲述的情景并不存在。作者认为,作为一名谋求总统竞选的政治家,在大庭广众之下,希拉里不可能故意说谎,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受到了记忆错觉的困扰。也许是以前的一次险些遇袭的出访经历使她心有余悸,以至于她把这些负面经验与对前南地区出访的情景重叠在了一起。

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被设计成对此前接收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在美剧《记忆神探》中,女主角卡莉拥有着超越常人的记忆力,她的大脑就好像一台扫描仪,能将所见所闻尽数记录下来,这种“照相机记忆”功能,能够让她记住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对于探案帮助是很大的,然而这样的“特异功能”也同时耗费了她太多的认知资源,让她在正常生活中痛苦不堪。对于一般人来说,重新整合的大脑运作方式,可以有效地节省认知资源,这也是人类基因遗传的自然选择。

3. 自信错觉——“自信”不代表“能力强”

第三类错觉是“自信错觉”。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信和能力有关吗?或者换个问法,你认为一个高能力的人和一个低能力低的人,谁会更自信呢?大概一般人的想法都是高能力的人应该更自信吧?但是本书通过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答案恰恰相反。往往能力较低的人反而更加自信,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受到“自信错觉”的影响。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莱恩·肖勒在读大学时学会了一种叫做“Go Fish”(钓鱼)的纸牌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在朋友圈中已经没有对手了。后来有一次,他在纽约旅游期间,遇到了一位“钓鱼”游戏的高手,就和他进行了一次对决,虽然他输了,不过最后只输了0.5分。

那以后布莱恩的自信心大增,直到他遇到了另一位“钓鱼”的顶尖高手,当他向这位高手夸耀自己仅仅以0.5分输掉比赛时,这位高手问他:“难道你不知道一名‘钓鱼’的高手在遇到一个实力非常弱的选手时,会尽可能地选择以最小的分差来赢得比赛吗?这是为了挑战自己”。肖勒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自信错觉”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既让人敬仰却又让人惋惜的失败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武功盖世、一生戎马,推翻暴秦,他功不可没。可是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了,不仅输掉了战争,输掉了江山,甚至输掉了自己的性命,究其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自信但又刚愎自用;过分的崇尚武力;不信任别人等等。用我们今天这本书的观点来看,项羽的失败实际上就是“自信错觉”造成的悲剧。

项羽的“自信错觉”首先体现在,他处事独断专行。项羽的手下有范增、钟离昧和陈平等高参,他们多次提出好的建议都不被接受。鸿门宴之后,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不给刘邦喘息之机,项羽非但不接受,反而猜疑范增与汉军有私,最后逼走范增,失去左右手。钟离昧是项羽部下很会用兵的部将,也遭到无端猜疑而发挥不出作用。陈平是位有远见的谋臣,也是因为项羽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才投奔刘邦。

项羽的“自信错觉”还体现在他的用人上。项羽浓厚的宗亲意识使得他在用人上非亲即故。如季父项伯为楚左尹,项佗为魏相,项声、项庄、项冠皆为将军。

项羽是一个英勇无比的军事统帅,几乎每阵都亲自指挥,经常还会亲自去冲锋陷阵,这也让他的部下将领对他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同时也造成他目空一切,压制贤能将才,为人孤傲,听不进反对意见,所以陈平批评项羽说:“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项羽不信任别人,他任用的人不是家族子弟就是老婆那面的亲戚,虽然手下奇人异士很多,但都得不到重用)。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就是他的过份自信,最终,这些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qíng]布等都因得不到重用和赏赐先后跑到了对手刘邦那边去了。就连谋士范增也被气走,后来刘邦得了天下,他笑话项羽说:“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的“自信错觉”让他以为单单依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得到天下,很少信任和利用其他人,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失误连连,终被刘邦所灭。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并不真实的自信心,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这种盲目的自信就更加明显。这反映出人们常常存在的一种归因倾向:我表现好是因为我能力强,而我表现差则只是一时失手或者没有占到天时地利。自信错觉在面对强有力的证据时,是可以消除的,比如肖勒的例子。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避免过度自信,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越学习,越发现自己无知”,它反映的就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人越是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越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常怀谦逊与敬畏之心。

4. 知识错觉——“知道”不代表“明白”

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知道”和“明白”混淆起来。我们误以为自己明白,实际上我们的“已经懂得”往往仅仅是“有能力懂得”。这反映的就是我们要说的第四类错觉——“知识错觉”。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测试,他们找出了一批日常用品,比如:汽车、签字笔、拉链、马桶、微波炉等等,请参加试验的自愿者挑出自己最熟悉的物品,然后问他们有关这些物品的一些问题,往往不到三个问题,被试者就会明白,原来自己对自以为最熟悉的这个物品一无所知。与此类似,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很认真地学习了,可是考试成绩仍然很糟糕,这同样是知识错觉在误导,让他们忽略了“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的区别。我们在今今乐道读书会中讲过的“纸上谈兵”的赵括、《三国演义》中不听诸葛亮安排,自以为是最后失了街亭的马谡等都是被这种知识错觉误导的典型。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就曾经提出,单纯的反复练习是无法提升技能的,必须要有正确的反馈。只有通过测验才能找出自己哪方面还存在欠缺,这就是教师为什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测验的原因,这些反馈和测验就是一种消解“知识错觉”的手段。

在著名间谍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的小说《冷战谍魂》中,冷战时期的苏联克格勃企图利用1亿美元搅乱纽约金融市场,为此他们用数年时间处心积虑地安排了精密的计划,但这个计划没等实施就胎死腹中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最初的“巨款”1亿美元已经根本无法在市场上掀起什么波澜了。

“完美计划”得到了不完美的结果,这绝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事情。在美国波士顿市,有一个著名的跨世纪城市交通道路改造工程:波士顿中心隧道工程,美国人称这一工程叫波士顿“大挖掘”(BigDig)计划,这一工程从1971年提出,1991年动工,原计划5年完成,结果直到2007年末才竣工,耗时16年;工程的最初预算为150亿美元,最终花费却达到了550亿美元。

导致“大挖掘”计划严重超支、工期严重拉长的原因是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外情况,不得不对原计划做出更改,这期间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也使得计划不得不重新调整。于是,后来有人质疑,当初那么多专家、学者在论证和规划工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把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进去呢?事实上,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计划,即使所有专家学者贡献了他们全部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很难完全避免知识错觉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知道,知识错觉并不是“无能”的代名词。有的时候,正是因为知识错觉的存在,人们才可能更加无畏地面对困难,怀着这种尽管不够完美却依然乐观的心态,人类才创造了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结晶。

5. 因果错觉——“相关”并不是“因果”

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已超过95%的情况下,还会爆发大规模麻疹疫情,然而事情就真的发生了。2014年底到2015年1月30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等 14 个州相继出现麻疹疫情,共有 102 人感染,而且还在不断漫延,为了控制疫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呼吁家长尽早给孩子接种疫苗。但面对这种目前已知的对麻诊预防最有效的简单方法,仍然有很多美国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疫苗。

类似的疫苗事件前几年在我国的网络上也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对疫苗副作用的恐惧,一些家长同样选择了不为孩子接种疫苗。本书对这类事件的解释,就是另一种常见的错觉——“因果错觉”。

因果错觉主要来源于三种认知偏差:一是人们倾向于把任何事物都归类在经验中已有的模式之内;二是人们倾向于从巧合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因果关系;三是人们总是把先后发生的事件认作因果关系。

我们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意思是要能够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的各类科学研究中,真正找到确切因果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少的,象心理学这类准自然科学学科更是如此,通过Google、百度和维基百科等工具搜索某个关键词,出现的文献大多都是相关研究而不是因果结论。

必须分清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区别,才能有效避免“因果错觉”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可以方便我们直观地理解“相关和因果”的区别。

冰激凌销量和城市犯罪率之间是八杆子也打不着关系的。但是还真有人发现,某城市冰激凌销量增加,犯罪率也随之增加,并且还用数据和图表证明了这一结论。说冰激凌导致了犯罪,显然是一个荒唐的结论,其实,这与季节和气候有关,当炎热的夏天来临,冰激凌的销量自然增加,而同时,人们喜欢打开门窗通风,女性则倾向于穿着比较暴露性感的衣物,这些都可能诱发犯罪率的升高。这时候如果把冰激凌的销量和犯罪率数据做相关统计,就有可能得出正相关的结论。所以,相关不等于因果,误解了相关和因果的关系,就会被各种谣言所迷惑。

比如美国一些家长拒绝给孩子注射麻诊疫苗,造成麻诊爆发,就是因为相信了社会上传说的打了疫苗孩子会得自闭症的伪命题,疫苗和自闭症之间也许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形成数据相关性,但绝不是因果关系,得自闭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些家长只是将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情主观地联系在了一起。相对于这种主观臆测,正规厂家生产的、通过国家药检部门认可的疫苗,都经过了多层严格控制的科学实验,即使有副作用,对健康的影响也是极微小的,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并引发了严重后果,显然是不明智的行为。

6. 潜能错觉——“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我们乐于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然而,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潜能无限,也只是在修辞意义上的“无限”。如果人的潜能真是无限的,那么我们的世界理应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如果真的相信“潜能无限” ,那么你就陷入了“潜能错觉”。

“莫扎特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潜能错觉现象。1993年,两位心理学家声称古典音乐有助于提高大脑的潜能,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影响最为明显。他们的研究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敏感的商家也抓住机会大力宣传,一时间在欧美音乐市场上,莫扎特音乐的CD大卖特卖,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浓厚兴趣。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可以被重复。2014年,被称为“日本的居里夫人”的早稻田大学博士小保方晴子,因为发现了一种“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新方式”轰动了国际医学界,但在之后更多科学家试图运用小保方晴子的方法培养干细胞时,却无一成功,于是小保方晴子被质疑论文造假,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还连累他的导师、著名科学家笹[tì]井芳树自缢身亡。

而“莫扎特效应”的实验,至今同样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重复。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听莫扎特音乐的控制组和从事其他任务的对照组,始终无法发现两组受试者在智能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莫扎特效应”的真实有效性。但是,由于一般新闻媒体的诉求与科学研究是不一致的,为了获得“眼球效应”,媒体一般不会对科学研究做后续的深入报道,此外,公众也宁愿相信莫扎特效应确实存在。就这样,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潜能训练,全脑开发仍然大行其道,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所谓“科学”,实际上只不过是“潜能错觉”的自欺欺人罢了。

二、避免或弱化错觉影响的方法

了解了人类存在的6大错觉,我们就需要知道一些避免错觉或者至少减少错觉负面影响的方法。《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给我们提出了3个建议和两个忠告,三个建议是:

建议一: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日常错觉。虽然这不足以使你彻底摆脱错觉的影响,但认识到人类认知存在局限已经可以提供很大帮助;

建议二: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当然,您不能使用听莫扎特音乐的办法,最好还是采取被科学证明确实有效的方式,比如读书或者加入今今乐道读书会,坚持每天听书,利用碎片时间系统学习;

建议三: 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帮助自己克服错觉。关于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很难用到,但类似飞行员这种特殊的工作,技术手段就非常必要,因为飞行员在天上飞行时,由于缺少参照系,所以就很容易产生各种错觉,这时候就要求他不能单纯依靠固有的知识和感觉(自信)来解决问题,而是必须通过机上的仪表盘或者通过与地面控制台的地勤人员交流这样的技术手段来确认是否是错觉,并得到正确的指引。对于普通人来说,必要的技术手段包括专家的意见、相关的科学研究报告,以及全面的身体检查等等。

人的各种错觉是普遍存在的,很难被完全消除,所以重要的工作是了解错觉的存在,并心生警惕,书中给出的两个忠告是:

忠告一:要时刻小心直觉。直觉是人类早期应对自然挑战的有效方式,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直觉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依靠严谨的逻辑判断,三思而后行才是最为妥当的办法;

忠告二:努力寻找“看不见的大猩猩”。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往往有着非凡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还有什么是被我们忽略的,我们的结论是否源于我们的错觉,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记住的,就是全部真相吗?

总结

以上,我们介绍了人类认知的“6大错觉”,分别是: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和潜能错觉。通过书中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些错觉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错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一些是负面的,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为此我们就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小心直觉,遵从科学的建议,还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认知能力,以及引入一些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克服错觉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承认我们所有人都并不完美。因为正因为我们并不完美,我们才有了追求完美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精彩。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751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王羽)

《看不见的大猩猩》金句: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往往有着非凡的意义。

通过对错觉进行科学的了解,提高认知,减少错觉的产生,提高生活质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No.29《看不见的大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