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263]皇帝与太子的对话 —— 王道还是霸道?

晨读:《资治通鉴》[263]皇帝与太子的对话 —— 王道还是霸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白话文]

皇太子刘奭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他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曾在陪侍汉宣帝进餐的时候,从容进言说:“陛下过于依赖刑法,应重用儒生。”

[点评]
太子刘奭(shì),是汉宣帝与第一任皇后许平君所生之子。刘奭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公元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公元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宣帝生气地说:“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礼义教化’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于是叹息道:“败坏我家基业的人将是太子!”

[点评]
汉宣帝听到太子的话非常生气,因为太子是皇帝继承人,太子刘奭的观念,令汉宣帝非常失望,如果不是自己非常感念的嫡妻许平君所生,差点废掉他的储君之位。
汉宣帝对太子说,我们刘家拥有天下以来,是王道和霸道混合应用的;不能只用王道不用霸道,也不会只用霸道不谈王道。怎么可以专用儒家的孔孟之道、只讲道德的教化?最后一句话很严重,说我们刘家的天下,大概就要败在你太子的手上了。而且事实上,汉朝的衰败差不多就是从太子刘奭也就是以后的汉元帝开始的。
《资治通鉴》编纂到这里,作为儒家大咖的司马光忍不住站出来讲话了。

司马光说:

王道和霸道,本质并无不同,在三代鼎盛的时候,礼乐、征发之权,都在天子,这就是王道。天子微弱,不能控制诸侯,诸侯中有强盛的,能带领同盟国,一起征讨背叛朝廷的封国,号召尊奉王室,这就是霸道。王道和霸道,都是本于仁义,任贤使能,赏善罚恶,禁暴诛乱,无非是名位有尊卑,德泽有深浅,功业有大小,政令施行的范围有广狭之分而已,并不是像黑与白,甜与苦那样相反。汉朝之所以不能恢复三代之治,是因为人主不想去施行,而不是先王的圣道不合时宜,不可以施于后世。儒者有君子儒,有小人儒。宣帝所说的俗儒,固然不足与为治,那为什么不去找到真正的大儒来任用呢?稷、皋陶、伯益、周公、孔子,都是大儒,假如汉朝能得到这样的人才,所成的功业,哪里会仅此而已呢?孝宣皇帝说太子懦弱而不能自立,不懂得zhiguo的大体,一定会败乱guojia,这个判断并没有错。但是,怎能因此说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呢?那不是太过分了吗?这样的话,不可以用来训示子孙,垂法后世!

[点评]
这里司马光对汉宣帝提出了批评,为儒家 “正名”。他认为汉宣帝心中的儒是不通时务、死板教条的俗儒,而真正的大儒,是能够通达人情世故,会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施政的。

淮阳王刘钦喜欢研究法律,聪明通达,很有才干。其母张婕妤特别受汉宣帝宠爱。因此,汉宣帝疏远太子刘奭,疼爱淮阳王刘钦,曾几次赞叹刘钦说:“真是我的儿子!”

汉宣帝曾有意要立刘钦为太子,但因刘奭生于自己微贱之时,那时自己曾靠刘奭的母亲许氏娘家照顾,而即位后,许皇后又被人害死,所以不忍心。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汉宣帝任命韦玄成为淮阳中尉,因韦玄成曾让爵位给其兄长,汉宣帝想以此感动、教育刘钦。于是太子刘奭的地位才稳固了。

[点评]
汉宣帝差点又重演汉武帝立太子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263]皇帝与太子的对话 —— 王道还是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