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做了一个突然、意外,又似乎合乎我一路经历的决定——出国留学。4个月的留学生活,似乎浓缩着不止四个月的生命浓度,却又那么飞速流过。
这四个月,被国内朋友问及最多的是,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适应吗?我很好!生活很适应,学习一直在努力适应;不能保证追赶得上,但尽量保证不被落下太多——这四个月,国内听得最多的是“雾霾”;但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说,最大的“雾霾”源于不断扩散的消极情绪,对无聊生活的抱怨,以及来自学习压力的无助与焦灼。在这期间,也有同来的朋友放弃学业,选择归国了。所以,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帮助那些正徘徊在放弃边缘的朋友,找回一些正能量。
一次电话中,老妈一句“从小你的学习就比别人坎坷,想着已经安稳了,却没想到又出国了,现在都觉得像是在做梦”让我想起了自己求学路上的那些故事。
妈妈是一个生来要强的女人,为了照顾家庭,在我小的时候,她全心做着家庭主妇。但不甘于只做家庭主妇的她,退而求其次地将我当成人生另一伟大作品,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我”便成了母亲潜意识中的使命。
于是,我的经历便与大部分同龄人都不一样了。
对于喜欢向命运挑战的人来说,“按部就班”这个词特别不讨喜,也没可能在我身上发生,因为老妈是不会允许这样的——我的学前教育被老妈一手操控,没进过幼儿园,没上过学前班,依稀记得当年老妈甩给教委的那句话:“我们家孩子一天能学会的,你为什么要让她花费一年去学。”
于是,不足7岁的我直接进了一年级,我年龄小、长得也小,小小的自己坐在班级里,我第一次从心底里感到一种无助与孤独;而孩时心中默默长出的芽,真的可能影响一个小孩儿的一生。
五年级末,有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班主任升职进了教委后,我的同班同学,她的女儿跳级了。当时,我的反应就是,这个消息不能让老妈知道。可现实却是,老妈的消息比我早,一句“凭什么她的孩子能跳,我们不能跳?!”就这样,我又被强行跳级了。我也丝毫不意外地被扔进了六年级的教室,同样的无助与孤独。而长大一些的孩子比一年级时,又多了一些嫌弃的眼神与嘲讽的言语,还被自己原来班级同学打上了“叛徒”的标签。
提前一年升进初中,我并不快乐也没有妈妈脸上的那种骄傲,这是我学会承受的第一课。
初一开学,校长把我安排到了尖子班,第一周的课程特别煎熬。虽说五六年级的课程相似,也可以应付考试,但少了一年的学习终究还是会有差距的——不扎实的知识、不熟悉的环境、极度排斥的内心,还有那个年龄还不知道如何开始的“心理准备”,积攒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一回家就哭,而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换到初一(一)班。校长反复强调,想好了不要后悔。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个全年级配置最差的班级,而对我最大的坏影响就是英语成为了我一直的致命伤。但也给了我最大的收获,当时的数学老师让我爱上了数学,也因此成为我后来学习的优势。 一正一负看似扯平了,可只有我知道,当时,只是因为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姐姐在(一)班,而她是我在初中唯一认识的人。
本以为可以就这样稳妥地学下去,谁知到初二下时,妈妈听说河北离北京近,考进北京的概率高之后,便不顾家里所有人的反对,把我带到了一个私立精英学校。在那里,学校不偏科而东北只重数语外,完全不一样的教材,甚至还有口音的课堂,无力改变的现状,我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只记得老妈说那段时间从来没有笑过,眼神也是空的,这也让她决定把我带回了老家。快升初三的时候,落下了一个多月的课,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各科老师帮我做补习。那段时光的感情就是,落下的很难再赶超,只有尽量不被落下更多,除非你要加倍加倍努力。
经历过这件事,妈妈也就断了让我去外地学习的念想。其实我也知道,自从跳级以后,大家都在说“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被毁了”。老妈一直顶着这样的压力,直到我考上大学,才算是松口气。
高考志愿时,报的都是离家比较远的城市,当时一心想着,我要离开家庭束缚,我的人生我作主。
2008年,那一年我17岁,一首《北京欢迎你》把我带到了被称作首都的城市,一个人在北京一漂就是八年。上学、毕业、上班,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着,然而也在自己最为安稳的时候,选择了出国。
三个月的时间准备了申请、考试,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了流程、手续,如今已经完成四个月的学习,马上开始准备下一个学期。
第一个月,还分辨不清老师说的是法语还是英语,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大脑放空,脑子里一直回响的是: “他在讲什么?我为什么要来?我来错了吗?我还能坚持多久?”面对别人夸奖我有勇气时,我只能笑笑,有那么一点点苦涩。
第二个月,各种各样的专业课大作业来袭,组团队、看资料、写作业、做展示,每一个环节感觉都像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最怕的是拖小组后腿被嫌弃。而那段时间,是最清醒认识自己的一个月:在这里我没有半点儿优势,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第三个月,对我来说是学习的开始,却已是学期的结束,看着就要到来的期末考试心里开始慌张。六门课一个多月的时间一点一点的啃,从焦躁的一点儿不懂,到慢慢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从一看见英文就抵触,到不用google也能看懂意思,再到坦然地准备考期,突然有些心安。
第四个月,是一段漫长的考期,而我的考期远不止一个月的准备;这也是我有史以来最期待、最淡定的一次考期。并不是因为自己准备的足够充分,而是自己有信心即使失败也不怕再来一次。
还记得一个被我忽悠着去报MBA的朋友,考试后这样说,“感觉自己可以承受的更多。”没错,这也是我这一年最深的体会。
当看着身边有人放弃,选择回国,有人求职遇阻,有人犹豫不决,我都想说上一句,“hey girl, 其实你可以承受更多!”
2016,成长,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奖赏。
作者:春summer,26岁踏上留学路。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2013年加入思享同道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