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

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

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

以下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笔记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

自我思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以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地图。凭借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客观的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

事实上,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不能理解他人感知他们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无意间就会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内心却还觉得已经很客观了。

李笑来老师在讲解“元认知能力”慨念时,说到“情商”的看法,被认为情商差的人,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实来自于元认知能力的欠缺

很简单的嘛:一个连对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确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你可能早就观察到了:所谓的“将心比心”,的确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心和心都不一样,而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更是因为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正确合理。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境”,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定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中看自己。如“你从不守时”“你怎么总把东西乱弄?”“你真能吃”“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弄不懂吗?”,这些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因此,当我们想要指责别人或者抱怨别人时,应该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这些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广泛被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成长环境)、环境决定论(周遭的人与事等环境决定人的本性)。这三种观点是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的,其基本观点认为我们会受条件的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然,这些“决定论”的准确性和作用如何?能否清晰正确的反映人类真正的本性?

作者提出,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并用维克多·弗兰克尔(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纳粹死亡集中营的故事来说明人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即,虽然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换言之,在遭遇(刺激)与遭遇的回应之间,人类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而选择的自由除了包括“自由意识”外,还有“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辨别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这些是人类特有的天赋。

自我意识与良知的天赋让我们能够自我检讨,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待发挥的潜能以及有待克服的缺点,然后想象力与独立意志的天赋配合自我意识,帮助我们做出承诺,确立目标,矢志达成。

“积极主动”的定义由此而来: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责任感(responsible),从英语的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摘自百度 所有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积极主动的人并不是对外界的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如何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

- 采取主动

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作者拿找工作来举例,我们可以采取更多的主动,比如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仪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单位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解决方案式的推销,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现有工作上,主动思考公司现在最需要什么,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就会成为公司最需要的员工。而大多数人常常以各种借口拒绝采取必要步骤来实践这种主动。如“我不知道在哪去做关于兴趣的测试”“如何知道某行业或公司面临的难题?”“我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太多的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的帮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自己争取的。

主动是人的天性,虽然有时主动性处于沉睡状态,但只要经过唤醒就会重新焕发活力。遇到问题告诉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 聆听自己的语言

思维意识决定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反映出我们是否积极主动的处事,语言是很好的真实写照。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如“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天生这样,这辈子改不了了)“w我只能这样做(意味着受迫于环境或他人)”“我根本没时间做”“我不能······”“我不得不 ·······”“要是·····就好了”。

积极主动的人往往使用的语言,如“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我可以·······”“我能······”“我选择········”“我更愿意······”“我打算·······”

推卸责任的言语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因此变的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

作者以“爱”举例,消极被动的人把爱当作一种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爱了(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如母爱

- 关注圈与影响圈

关注圈,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不感兴趣或不愿意理会的事物。

影响圈,在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可以被掌控的称为“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地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注意力的概念),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造成影响圈越来越小

将注意力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定式,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不必担忧外在条件。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会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影响力。关注圈小于影响圈的人,往往消极而又自私,全部精力都放在关注圈内。(不能完全理解?)

我们遇到的问题可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行为有关,可通过培养自身习惯来解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可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如过去的事或自然环境等)。

不论是哪一类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范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利,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即先改变个人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营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的降临。(这种思维转化的确有困难,毕竟让人或外界条件做替罪羊要容易多。)

对力所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

在把生活中心由关注圈移至影响圈之前,有两件关注圈内的事值得深思,那就是自由选择的“后果”与“错误”。我们在享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必需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人一生中,错误的选择在所难免,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属关注圈的事实,,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不然后果。承认错误,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承诺。

知道自己应具备责任感,并且能负起责任对于高效生活至关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