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

在今天,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和蓬勃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占在校生比重逐年提升,愈发壮大的女性队伍在高校有着各种组织,包括但不限于大学女生部、女生权益部、女生社团的等。尽管如此,当代女性性别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增长却仍旧相对较慢,突出表现在近年愈演愈烈的高校“女生节”。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女生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般定义在3月7日这一天,三八妇女节前一天。由山东大学在国内首先发起,后扩散到中国各高校,此后各大媒体分别就“女生节”这一新生事物做了详尽的跟踪报道,女生节逐渐在象牙塔间蔓延。高校本意上或许是想通过组织活动来展现高校女生风采,表达自身对女大学生的关爱。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观察当今各高校的“女生节”现象可以发现,目前大学“女生节”现象存在着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为主导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庆祝活动,还有以宿舍、或者某一两个人带头拉横幅,从而引起整栋宿舍楼或者整个班级、乃至整个校区的模仿行为。各高校“女生节”活动横幅标语充斥校园,横幅内容花样万千,各类庆祝活动的知名程度甚至超过了“3·8”妇女节和学雷锋活动,似乎不举办“女生节”就是落伍,就体现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源于女大学生对于“妇女”概念的敏感与排斥,她们既想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又希望获得妇女权益维护方面的尊重与关爱。这类现象和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相互模范和攀比,这也是“女生节”在大学校园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的确,在她们看来,女生节和妇女节尽管都与女性有关,但“女生”和“妇女”称呼则有着不同的意味和概念,主要差别在于年龄特征。妇女就是已婚的女人,;妇女是“没有文化”或“落后”的表征,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妇女”似乎缺乏女性的魅力。如“农村妇女”“家庭妇女”称呼等。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此,许多在校女大学生号召“不过三八过三七”,说明她们更多认同的是“青年人”身份,而不是作为“女人”性别身份。尽管将来有可能选择“为人妻母”而成为“妇女”,但在有限的大学生活期间,她们要尽情地享受年轻女孩的快乐幸福。以至于“三八妇女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她们并不在意,并把“三八妇女节当成了“妈妈的节日”,借此给母亲送礼、表心意等,而没能将这个节日与女性权利的争取,以及自己未来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联系在一起。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妇女应该是个中性词,并不天生具备什么预设。对妇女节的接受,意味着是对自身成年女性身份的认同,然而在中国,妇女一词变味了,可见中国的男权社会有多么强大,一个字就能产生如此大的不适。相比“妇女”一词,“女生”和“女王”之类的称呼对她们更有吸引力。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年来商家对节日的营销越来越过度,不管什么节日,都变成了“买买买”节,甚至还有人在微博中提出,取消三八,对妇女节说no,要重新定义新时代女性,宣扬新女性主义。这个说法十分标新立异,因为妇女节本就是女性追求社会平等而争取来的,这本就是一个女权的节日。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以“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为主题的罢工、集会、游行示威等,正是中国妇女在20世纪以来形成新的“社会性别”认同的最重要的场域之一。妇女节具有其鲜明的性别属性——它是妇女专属的节日。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本来女生节单纯作为校园文化,并无不妥,但抵制三八号召过三七,就显得即愚蠢又可怕了。这个节日叫“女生节”,而不是“妇女节”,也不是通过“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直译而来的“国际女性日”,它刻意的将“女性”划分为了“女生”和“妇女”两个人群,且划分标准不明。

这可能是男性对女性恶意的歧视(如某些地区的脏话臭三八、三八婆等),或自认为对女大学生善意的区别对待,也可能是女性自己无意中的歧视。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11张图片
无辜的LGBT群体也被歧视

厦大中文系王宇教授认为女生节是小女人节,它塑造的女生是那种小鸟依人的形象,因为它把女生的意义狭窄化了。妇女节有它独特的意义,它主张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独立的立场在现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很多女大学生搞不清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虽然受了高等教育,有时候也提一提男女平等,但她们认识不到三八节的本来意义,反而沉浸在各大购物平台把它变成购物节的氛围之中,这才是当代女性的悲哀。三八节不应该变得狭隘。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是为了收礼物,其实除了清明节之外,所有的节日都快变成了情人节,这是商业化时代的普遍趋势。有的女生甚至在宿舍还要私下攀比一下自己收到了多少礼物,并以此作为自身价值或魅力的体现。

是的,广告也这样宣传,“男人不给女人买就不是男人”,“女人没男人呵护就不是女人”“爱她就给她买”这种“呵护”的背面就是默认女性像洋娃娃一样需要依靠男性才能在社会立足,实现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结婚生子。这种价值观传递下,我们潜移默化中又加深了对男性、女性的偏见——男人必须赚钱给女人,女人必须结婚生孩子。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一种性别歧视叫 infantilization,意思是特殊化,区别对待。即把女性当做小孩看待,认为他们需要照顾、呵护。之所以担心“女生节”歧视女性,是因为它可能会加深社会长期以来的性别偏见,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向男人施压,告诉她们一定要赚钱给女人,向女人施压,告诉他们只有找到男人才能实现价值。

女权运动的目标非但不是要求“特殊化”,而是去“特殊化”。做一名光荣的劳动女性,有什么不好?不要忘记今天女性的自由,是几代人努力争取得到的(不得不说的是,男性今日的地位,也是十几代人争取来的)。

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可能很多人会说,庆祝“女生节”关你一个男的屁事,你为什么吃饱了撑的管这么多呢?人家爱过不过,你还不随人家。

你这样说,我还不随你咯!【摊手.jpg】


参考文献

[1]邸晓星等.高校女生节的性别文化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6):98-103.

[2]朱晓兰等.人造节日的文化传播分析:以校园女生节为重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6):273-274.

[3]高富强.“女生节”是枚糖衣炮弹[N]. 中国妇女报,2017-03-08(A03).

[4]高源.大学里的“女生节”[J].中学生百科,2016(33):53-54.

[5]李思磐.“反三七过三八”:学校会管女权宣传,但不会管这种模仿群婚制的集体骚扰[EB/OL].(2016-03-07)[2016-04-25].

http://weibo.com/1407955112/Dl7Tl7fFZ?refer_flag=100

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60523813014.

[6]宋少鹏等.身份认同与校园节日:高校女生节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16(02):88-101.

[7]姚鹏.“三七”“三八”之争的文化隐喻[N].中国妇女报,2016-03-10(A02).

[8]南储鑫.变味的“女生节”掩盖性别平等初衷[N]. 中国妇女报,2016-03-09(A01).

[9]马冬玲.“三八”节后再说妇女节真义[N]. 中国妇女报,2015-03-24(B02).

[10]张彩者.透视“女生节”走俏高校校园的秘密[J].当代青年研究,2013(06):18-21.

[11]曾珍.大学“女生节”现象的社会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16-17.

[12]张海磊等.妇女节VS女生节一个抉择背后的故事[J].中国研究生,2013(04):55-57.

[13]朱峰等.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02):5-12.

[14]闫安.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8):96-97.

[15]禹媚.90后女孩不愿当“妇女”[N].中山日报,2010-04-12(C02).

[16]高靓.当代中国高校女生组织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0).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参考于知乎Yiqin Fu、Fan Francis、冬京等人在女生节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么?提问下的回答,如有侵权,及时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生节,难道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