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几天跟一个咨询顾问聊天,他突然飙出一句:
你说,为什么咨询顾问难以成大事?!
这让我愣住了,因为我们习惯认为管理咨询行业为高逼行业,顾问是精英一族。
但细细盘点一下各界大佬,真正成大事的,好像没几个是顾问出身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最知名的应该是管理学大师,日本的大前研一,曾在麦肯锡呆了23年;
优酷土豆董事长兼CEO古永锵,也在贝恩咨询呆过三年;
华润医疗集团前CEO、著名作家冯唐(原名张海鹏)曾就职于麦肯锡。
他们几个,算是咨询出身的混得比较风生水起的,其中冯唐更大的成就,还是在写作上。
贰
从麦肯锡1926年创办算起,至今也超过了90年。
中国咨询行业从80年代萌芽,90后迅速发展,到现在也快三十年。据统计,当前中国管理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有20多万,加上每年30%左右的流失率,流失人员当中一半左右跳到了甲方。所以,二三十年下来,加上曾在咨询公司洗礼培养过的人才,应该有100万人。
那就奇怪了,管理咨询顾问,作为高学历高智商的代表常被称为智库,为什么就没产生几个成就大业的人呢?比例不应该这么低啊,这感觉有点像当年少年班和每年的高考状元,最后没出几个“伟人”一样的感觉。
叁
为此,我们做了一番深思和探讨。
不是自我贬低顾问,毕竟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只是带着深刻反思的精神,做了一番剖析。反思和批判的是现象,不是职业更不是人。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称之为
“顾问陷阱”
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手握一手好牌,但自我感觉良好,沉浸其中,却打得一烂牌的境地。
顾问具有其中几个典型的特征:
1. 自我感觉良好。
不可否认的是,咨询顾问的出身背景都很好。不管是国内咨询公司还是外资咨询公司,对学历和智商要求都很高,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云集的行业。麦肯锡之类的顶尖咨询公司,基本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国外顶尖名校或国内的北清复交。内资管理咨询公司也很多基本的门槛都是研究生起步。
高门槛,加上每年招的人就是那么点,咨询毕竟是个小众的行业。所以,顾问都有种天生凤毛麟角的优越感,怎么说也是精英一族。
积累了些咨询经验,比别人多懂了一些;穿着西装革履,出入星级酒店,谈笑总是各种老总之间,很容易产生我很牛逼的幻觉。
加上自古“文人相轻”,很多时候顾问之间也相互不怎么感冒。所以,有很多很优秀的自由顾问,却散落在各地,各自为战。
曾有个顾问,直接在开会的时候说:
我不喜欢和笨的人打交道。
这是顾问的骄傲,但这种骄傲有时候也是一种束缚,不够开放,让我们丧失了更多合作和联盟的机会。
2. 我很贵的!
顾问是按时间收费的一个行业,项目报价一般都是按人天数,不同级别不同价格。
管理咨询行业,没有太多的产品,主要就是卖顾问,卖服务。所以,顾问这个职业注重的是“叠加效应”:
越老越吃香,经验越丰富越珍贵,服务也是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付费。
顾问所有的服务,都离不开人力的投入,和搬砖行业一样,离不开人。而且要搬更多的砖只能加更多的人,难以规模,做的是加法,不是乘法,更没有指数。
因此,顾问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切投入都需要产出。
这和互联网的平台效应和金融行业的杠杠效应完全不一样。
平台效用:
Facebook 花10亿美金收购的Instagram当时只有13人,用户超3000万;
Facebook花190亿美金收购的WhatsApp当时也只有50人,活跃用户超过5亿。
平台效应,让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
杠杠效应:
IDG中国当初100万美金投资搜房网,上市后108倍投资回报率;
王刚70万投资滴滴出行,账面汇报35亿,投资回报率超5000倍。
这就是杠杆效应创造的神华,钱能生钱。
顾问收费思维也互联网免费思维也是完全相反的,这种思维越来越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收费思维束缚了格局,决定很多时候都是缓慢、艰辛的前行。
所以,顾问是用体力、用生命在赚钱,赚的是无杠杆、无泡沫的辛苦钱。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径,咨询生涯也容易在顾问身上留下很深的思维烙印,即使出来也很难做廉价的事情。
3.教练而不是运动员。
最开始入行的时候,我的咨询导师跟我说,你需要懂的很多,因为客户天然认为你应该懂的很多。所以,你要:
横到边,纵到底。
带我的咨询总监跟我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就是:挖地三尺!
做什么,挖地三尺也要搞明白,因为我们专业!
专业很多时候是不可否认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相对很多学院派,管理咨询公司的顾问接地气很多,但还是逃避不了我们是教练而非运动员的事实。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教运动员跑,我们懂,但不一定会,自己不一定跑得更快。
顾问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是实操层面。当然,我们不是否认教练的价值,培养出一名优秀运动员也是伟大的教练。只是放在复杂商业世界的赛道上,顾问未必是个好运动员。
所以,顾问做了很多年的顾问,虽然吃苦耐操,却一直是副驾驶,终究当不了老司机。哪怕是跳槽到乙方,也更多是从事幕僚性质的职位为主。
当我们从副驾驶走出来,坐上驾驶位置,手握方向盘的时候,才发现,我艹,现实的路况,太复杂;人的内心,太复杂。
4. 书读多了,路子不够野。
精英一族,难免“看不起”一般的行业,不愿意低起点和小开始。很难像刘强东一样从小铺子开始,更难开个餐馆开始干起。
这无关歧视,只是因为顾问的机会成本高,不舍得放弃。这些表明的光鲜,有时候是一种糖衣炮弹,束缚了我们有更多选择。
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顾问既没有老一代企业家从低做起的踏实,没有新一代企业家的冒进。
日子久了,顾问的痕迹越来越重,路径依赖也越来越重。
一个伟大的开始,很多时候是来自草莽,或来自那一股冲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一些匪气和魄力。
书读多了,难免理性了一些。
肆
当然,也有些例外。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大佬,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我在HayGroup时的前老板陈玮,曾掌管HayGroup东北亚业务(包括大中华区、日本、韩国)。
他从实战中来:曾就职于Coco-Cola和Nike,然后投身管理咨询。
到实战中去:2014年加入万科,曾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2016年,加入滴滴出行,从实业转型到互联网。
每一次都是一个重大却又华丽的转型,每一次又都是一个突破。
他曾坦言,接到滴滴出行Offer邀请时,最开始是拒绝的:
一方面年龄比较大,另外没有互联网行业技术背景,“很不合适互联网公司的要求”。但最后,决定“在中国双创的环境下(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下),自己的人生下半场决定要加入这些创业大军”。
每一个飞跃,都来自自己的突破。
伍
每个顾问都手握一手好牌——华丽的背景,高学历高智商,咨询实践增长了见识、积累是知识和经验、拓展了人脉……
当然,这一手好牌当然也不是随机抽取的结果,而是顾问努力的收获。
只是这一手好牌,我们是不是应该可以打出更好的结果?
也许我们需要更大的思维突破。
当然,“顾问陷阱”不仅存在于管理咨询行业,也存在于很多其他的地方和职业:顶尖名校毕业的学生,名企的职员,一些富二代……都有一些难舍的好条件。这种好条件,很容易成为一身铠甲,保护了我们,也很容易束缚我们。
我们需要勇于打破这一层铠甲。
每个人都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各位顾问朋友,快大过年的,说得不对不要打我,一起来分析一下,你有什么观点,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