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预言:“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了,下一个机会在人工智能”,行业内讨论激烈。在201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红衣教主360创始人周鸿祎向人工智能开炮,他的看法和李彦宏不一致。他认为,没有大数据支持的人工智能只是空中楼阁而。他预言:未来五年的机会在物联网,而不是人工智能。
媒体向来喜欢凑热闹,他们认为周鸿祎呛声李彦宏只是为博取眼球。时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都是热门的话题,但是“老周”这次炮轰人工智能,有人认为这完全不是一个行业大佬的洞见,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物联网只是树木,人工智能却是森林
如果说周鸿祎仅仅是扔个砖,刷刷存在感的话,那他的这番话也只当是口水了。但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这样高大上、权威的论坛上抛出这样的言论,那就需要从专业的角度来论证下是非对错了。实际上,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两个概念虽然存在一定的交叉地带,但所代表的机会和价值却很不一样。物联网是一个表象,是人物、物物的连接和信息交互,相对更狭义一些;而人工智能既是站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升华,又比物联网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将物联网看作是树木的话,那么人工智能就是森林。
看明白了这一点,回过头来再思考下周鸿祎的说辞,至少存在几个明显的“漏洞”。
首先,人工智能比物联网的发展空间要大得多。
人工智能是一个更普适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技术或能力,涵盖了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域,适用于消费端和企业端。也就是说,未来人工智能将引发一场涉及到企业、个人及生活、商业、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革命。但近年来热议的物联网更多的泛指附属于工业、农业等的产业互联网,是一门B端的生意,如智能制造、工业4.0都包含有物联网的范畴。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物联网成熟了后,人工智能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所以说,物联网可以理解为是人工智能的子集,后者的机会要大得多。
其次,人工智能比物联网更快更容易落地。
周鸿祎说,“谈人工智能产生主动意识像是讨论火星上人口会不会过剩”,言外之意认为人工智能还处于创想阶段,缺乏广泛应用的场景,但其实这个比喻有点情绪化且很值得商榷。周鸿祎没有意识到的是,如今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已然在全球各地遍地开花,不仅落地速度超过了物联网,而且还俨然成为了互联网下半场最重要的战争领域。
比如,谷歌布局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多年,借助深度学习系统,无人车可完成感知、自动决策和控制等动作,目前该项目已在加州山景城、德州奥斯汀、华盛顿州科克兰和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展开业务,总行驶历程突破了200万英里。而在语音助理领域,苹果Siri的体验和使用率正不断提升,并与CarPlay车载系统对接,支持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Google Now和微软Cortana也在推动应用落地。在美国以外,来自中国的百度让人工智能在生活服务领域实现了突破,今年4月份百度度秘在上海肯德基的智能概念店“上岗”,能顺畅地完成基本的点餐、支付等闭环服务,还延伸出了解说篮球赛事等能力。显然,各大巨头扎堆人工智能领域抢跑,恰恰是看到了未来趋势。
最后,人工智能比物联网更“高维”。
其实,物联网只是一个物物的连接及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的过程,并没有实现智能化,而人工智能却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所说即所得、所想即所得”,是一种更“高维”的物种。往往,企业在物联网领域的投入只是片叶和树木,比如汽车、家居、制造等某一个领域和场景,但人工智能则是森林,可以对接所有场景,就连智云通CRM系统也开始融入人工智能、商业智能,所以更能代表未来。
只见片叶不见泰山,周鸿祎廉颇老矣?
最近,高盛发布的一份《人工智能生态报告》有类似的表述。《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内,一家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将会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如果企业和团队不把重心放在人工智能战略上,那么未来产品创新、生产效率和资本杠杆上都存在落后、掉队的风险。高盛还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变革全球经济的技术,是提高生产力并结束经济停滞增长的驱动力。由此,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得出结论,人工智能将驱动生产力的提高,改变行业的竞争规则。
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力及价值,谷歌、微软、亚马逊、百度等全球巨头互联网企业蜂拥而入,就连美国政府也紧锣密鼓地着手制定《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将人工智能看做是下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国家技术实力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周鸿祎没有看到这一趋势呢?
通常来说,一个大佬的预言往往与其行业地位、实力以及朝气相关。周鸿祎之所以会发出“只见片叶不见泰山”的论调,可能也不完全是针对李彦宏去博眼球,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周鸿祎已廉颇老矣。回想几年前,周鸿祎一度被认为有机会摸高到一线大佬阵营的,还经常就未来发出一些趋势性预判,像《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等,曾深受追捧和膜拜。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年光景下来,360在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时代已全面掉队,安全客户端老气横秋,移动应用分发毫无建树,新投入的360手机业务也没任何起色,短期更看不到希望。
公司发展受阻,创始人自然着急,因此机体加速老去,是必然的。人越来越老,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一再出现偏差,使“红衣大炮”的身段越来越低。相信业界同样有明显的感觉,周鸿祎少了过去的霸道与锐气,视野却变得越来越窄,也很少在公开场合上放炮,反而是为了自家手机站台,频频讲起了相声和段子。与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雷军、刘强东、丁磊等大佬相比,周鸿祎变得越来越低调,脾气好了不少,但眼光也浅了很多,如今已然变得看不到未来发展趋势了。
实际上,一家企业能不能成就伟大,很大程度上与一把手的心胸、魄力、格局、眼界和想象力等息息相关。而企业经营的好坏,在行业里的排名和位置,直接决定了你在行业里的话语权。以此来评判的话,周鸿祎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上的一些言论,不仅没有参考价值,反而容易误导其他人。既然如此,周鸿祎为啥还要放炮呢?我们倒是可以推测一下,周鸿祎这番言论背后可能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只是为推广自家的安全产品、360儿童手表和360手机的噱头罢了。
用未来的眼光看未来,才能看到人工智能的颠覆性
互联网行业里,企业间的揶揄玩笑和冷嘲热讽并不少见,仅仅是逞口舌之快或利益之争。因此,人工智能热度很高,李彦宏抛出了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下一幕的理论后,引发众人讨论,并不奇怪。表面看,姚劲波、王小川等着自己的看法,其实都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细细琢磨,不少言论陷入到了抠字眼、挑刺的怪圈里去了,但实际上又没有哪个人敢否认人工智能的趋势和风口价值。
但恰恰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会给那些意志模糊、认知不清的企业带来困扰和误解。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拨乱反正,将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一些误区阐述清楚。
首先,最大的误区是说人工智能不够成熟,实质上这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人工智能成熟与否,要放到某一垂直场景下去评判,并非一概而论。只要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和场景支持,就能通过持续学习和训练,提升成熟度和可用性。这一点在美国高盛的报告里也有所提及,在医疗保健中,图像识别技术正逐步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农业领域,农民和种子生产商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制药业中,深度学习被用于改善药物的研发;金融服务方面,通过开辟新的数据集,实现更快、更准确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回报等。由此来看的话,认为人工智能不成熟的说法并不准确。
其次,人工智能的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下子就能跳过临界点。
这恰恰是人工智能区别于其他技术如4G、5G技术的地方,人工智能需要在应用中逐步成熟。Gartner今年发布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显示,共有几十项新兴技术进入了技术萌芽期和期望膨胀期,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占据了一大部分,包括人类机能增进、情感计算、扩增实境、生物芯片、脑机接口等等。其中虚拟个人助理正逐渐被美国用户所习惯,智能手机语音助手的使用率在2015就已经达到了65%。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成熟度越来越高,来自于很多企业的持续推动和实践。
最后,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到底有多强。
这个问题上,能够看清楚的企业可能并不多。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一种全新的能力,是开放、共享的技术基础设施,但并不会改变商业的模式和产品业务的形态。其实,这是典型的误读。事实恰恰相反,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获取应用和服务的方式,摧毁已有的应用形态和服务模式,比如随便与AI的机器人对话,就能完成聊天、购票、购物、下任务等各种事情,是不是消灭了网站、APP等传统产品形态?说得更夸张一些,人工智能改变的是我们与这个世界连接和沟通的方式。
当一个热门技术或概念兴起时,行业里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冒出来,免不了存在误读现象,也必然会掺杂着各种目的。人工智能自然不可能例外,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未来最大的机会,希望每个人不要人云亦云,能少一些跟风,多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同时牢牢记住,在年轻的互联网行业里,永远不要相信一个越来越老的人说的话,因为他已经是过去时了。
那么对于未来五年的机会,你认为是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