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高大上的读书方法,效果真的好吗?

这个高大上的读书方法,效果真的好吗?_第1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字数:2094 阅读需要4分59秒 写作时间:3小时

目前,网络社群十分火爆。据统计,写作、演讲和英语社群是数量最多的收费社群。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是读书社群,也就是俗称的“拆书帮”。运作方式是攒一堆人,然后一块读书。

惭愧的是,我还没有参加过读书社群,所以具体的运作方式不很清楚。从火爆程度来看,应该还是挺有用的,因为确实有不少人在追捧和称赞。

有读书就得有输出。某些读书社群的的成果,也可以看出一些他们的读书方法论。

例如有些拆书帮典型的输出成果是:笔记导图。

笔记导图往往是这种样式:

这个高大上的读书方法,效果真的好吗?_第2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我有点疑问,这种用思维导图,仅仅是把图书章节标题罗列出来,真的可以节省读书时间吗?

1

最近有个大量转发的秦始皇的梗 ,是这样的:

我 秦始皇 打钱

很莫名其妙是不是?原来这是一个骗子短信的经典套路,上面是网友为了调侃改写后的搞笑版。原版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是秦始皇,其实我并没有死,我在西安有100吨黄金,我现在需要2000元人民币解冻我在西安的黄金,你微信,支付宝转给我都可以。账号就是我的手机号码!转过来后,我明天直接带部队复活,让你统领三军!

谈起这个,我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就算是一个网络上的玩笑,没有前因后果和背景介绍,都不大容易理解。

类似的,思维导图虽好,但用来做读书笔记,就难以避免过分简化的问题。试图用几十字概括几万字图书的精华么?结局就必然像这个梗表现的一样:追求简洁,结果造成太过简陋

2

事物应该简化,但不能太过简化(Things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any simpler.) - 爱因斯坦

思维导图的优势是:1明晰结构;2建立框架;3剪枝压缩,屏蔽不重要信息,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

思维导图无疑是知识框架化和结构化的利器。但缺点是如果要维持框架的精炼,必然削减信息量,造成信息量过低。

本来读书的方法千差万别,怎么阅读都可以的。例如小说,完全可以轻松的以休闲方式阅读。

但问题是小说等休闲类读物,似乎并不需要我们做导图笔记。

导图笔记的目标应该是为了概括知识型书籍的内容,为了把书读薄。但我总觉得通过几个关键字(常常是章节标题)就想要概览图书全貌,很多时候是一种奢望。

当思维用导图仅仅完成了列举标题的目标,而不是内容的有机联系,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试想我们如果忽然穿越回了学生时代,当看到几何课本的时候,灵机一动,运用熟练的思维导图方法把章节标题摘出来,并画成了一个手绘精致的导图笔记。然后兴高采烈地举手跟老师说:老师,课本上的知识我已经学会了!你猜老师会是个什么反应?是震惊、欣慰还是敬佩?我猜最大的可能会把鼻子气歪。

而且这个事情也很容易证伪,老师随便出几道题,一下子就把“已经学会”这个把戏拆穿了。

课本就是典型的知识型书籍,既然没法这么学,其他的知识类书籍,怎么就能期待如此阅读有效呢?

3

你看到了,但是你没有观察(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 - 福尔摩斯

同样的,运用上面的方法,可能你确实认真的读书了,但最后只是知道了一些名词而已。

就像那个给几何课本做笔记的例子,你真正掌握这些概念了吗?没有,你只是听到一些名词而已,名词的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含义其实模糊不清。一旦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例如做题),就完全力不从心了。

读书也一样,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听到再多的概念,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看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阅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

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堆需要解决的问题。常见的例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职场技巧问题,个人提升问题等等。

不把一本书籍的内容真正跟你自己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这本书其实相当于没有看,因为你貌似获取了一些高大上的信息,但与你的真实生活情景是割裂的,不能改善你的生活,改进你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价值。

很多高手建议,读书还是建议用读书笔记的方式。而笔记的形式第一不是列举标题,第二不是摘抄句子;而是应该每次关注书中的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发散自己的思维。努力用自己的话把关键点说出来,并且一定要联系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地方,必须尝试着真正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导图所不能适用的地方。除非你把这些联系感悟也都记录到导图当中,变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导图库。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种方式不是很理想。太过巨大的导图不好管理,也不容易回顾。

而回顾是重要的增加大脑印象的重要步骤。如果只阅读不回顾,80%的东西都会忘记,留存率其实极低。

简陋的导图显然无法回顾。例如上图中,《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尊重事实”条目下的:“绘制人生地图”,当问及导图制作者,看到这条会回忆起些什么呢?人生地图是什么?为什么人生地图可以让你更尊重事实?怎样绘制地图?绘制地图有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应该注意什么要点?绘制的地图用不用迭代修改?地图是否可以和其他什么方法结合使用?……这些可以随手想到的问题,如果仅仅对着这张导图来看,都是十分模糊的。而只要有任何的联系还比较模糊,其实代表着并没有真正内化这本书的内容。

导图其实是整理框架的极好利器,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成型清晰的构架和索引。但仅凭索引,远远不够。

如果用黄金思维圈概念来分析,那么导图列举的概念仅仅是What层,对于How和Why完全没有涉及。这完全是很浅层的知识。

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爱好者和忠实用户,我并不反对用思维导图来读书。例如用导图总结技术类书籍框架十分好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把关键的概念轻松摘录下来,前后对照,知识掌握会很快,框架也完整。

但我反对过度把读书导图化。认为读书必做导图,画导图只肯列举图书大标题小标题,而且画出导图就认为万事大吉。如此学习,是太浅薄的手段。如果认为这样就可以全盘深刻掌握知识,只能说图样图森破。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里面写道: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你把它们全部拆开、撕碎,再重新组合成你自己的东西,它们才真正属于你。

读书如品美食。做读书导图笔记就像制作菜谱。如果只看菜谱,即便再精美,但怎么可能体验到真实美妙的滋味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高大上的读书方法,效果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