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的数学人生里,有文理互通的诗情画意,有人类文明的宏大视野。他熟读经典,出使西域的张骞、玄奘,某种程度上为他的志业雄心画下坐标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17期
文 | 本刊记者 陈竹沁 发自北京
编辑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全文约3762字,细读大约需要9分钟
图/本刊记者 梁辰
有句话流传甚广,“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肖杰告诉我,这就是丘先生的脾气,“他年轻时就是独自闯过来的,无论他到哪,他的无限能量使得他总是希望带一批年轻人一起做事。”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成立至今10年,这股能量始终在线。采访这两天,正是第十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总决赛的赛期。周日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70岁的丘成桐坐镇赛场。清华数学系,一间只容得下十几人的小教室里,他和所有评委一起“超长待机”,面试来自全国11所高校的年轻学子。
采访约在赛事期间见缝插针的短暂几分钟,全天近13个小时的考试,丘成桐间歇接受我的采访,始终气定神闲。
10年里,“大学生丘赛”优胜者已成为海外名校的名片。用丘成桐的话说,它或许以最小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变革。
“10年前,中国学生去到哈佛大学数学系考博士资格,第一年往往会不及格,当时国内一般大学的数学教育有名无实,教授课程不全面,现在由于大学生竞赛的促进,中国学生都能考很高分了,可以跟世界上最好的学生媲美了。”
清华大学大二学生卜辰璟获得了本届大学生数学竞赛的个人全能奖,他说,“丘赛跟我以前参加的竞赛不一样,因为是面试,面试与笔试很不一样,笔试只要做对题就能得高分,而面试不但要求会做,还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要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这是我这次参赛的最大收获。”
广义的“丘赛”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途径和科学交流平台:从最初的“丘奖”即中学数学奖,已经拓展到今天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及金融建模六大学科方向,“丘赛”即大学生数学竞赛之后,还有评选硕士博士论文的“新世界数学奖”及在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有“华人菲尔茨奖”美誉的、奖励表彰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ICCM数学奖” 。
2018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丘成桐数学英才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且在数学方面具有超常表现的高二和高三的在校中学生。肖杰还记得,英才班招生面试当天,丘成桐身在哈佛的办公室,视频6小时(美国时间晚上8点到凌晨2点)一刻不歇,全程跟踪招生考试现场。
27岁证明卡拉比猜想,丘成桐开创了微分几何的新时代,是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数学和理论物理常用的基本概念。他总是告诉别人,在此背后是苦功,为了发展解决难题的技巧,他曾尝试过近500个实验函数。
证明完成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只能用诗句形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在清华,丘成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公共品”,他不拿一分钱薪水,也不计较自己如何被“使用”。每年,他都要到校级通选课上,分享自己的数学人生——那里有文理互通的诗情画意,有人类文明的宏大视野。英年早逝的哲学教授父亲,在他的童年和血脉中埋下求知的渴望,古籍中出使西域的张骞、玄奘,某种程度上为他的志业雄心画下坐标系。
“如果可以,最想回到哪个朝代?”丘成桐不假思索,“汉朝”,那是承上启下的时代,此后才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科学的高峰,人们爱好清谈和美,一如古希腊之风,“科学家东扯西扯,好像没有用的样子,事实上基础科学就从那里开始了。”
这15年里,丘成桐坚持每天晨泳一两千米。清华体育部老师那树森就是在学校泳池和丘成桐相识的,在那树森的频频督促下,丘成桐还特别为清华师生做过一个《体育与学问》的主题报告,其中幽默地说,“因为我游得很慢,往往阻碍了你们的游泳,谨此道歉!”
在两岸三地,丘成桐总共帮助建立了六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直言不讳:中国的问题就是太实用化,不少地方都只给你几年时间……
“清华要办世界一流的数学中心,实际上没有第二人选,只有他能拉来足够的资源,并且有效地投入到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高端科研的建设中。丘先生强调,唯教与研,是我们中心最核心的任务,也因此在中心形成了很好的学术空气。”肖杰说,“丘先生不太相信排名”,但从国际权威学科排名看,清华数学系当初在国内差不多排列十五六名,最近连续几年国际(QS)排名跻身二十多名,而更直观的改变是,“现在到国际会议特别是数学核心前沿会议上去看,涌现了一批我们清华毕业的学生,现在他们正是国外的青年教授、助理教授。”
人才从哪来?顶尖的伯乐必须自己身处学术前沿。丘成桐始终是中心学术方向的“总规划师”,他可以自豪地说,自己仍在一线。每年3个月,在清华园的日子,秘书会给他打印并送上每天的讨论班日程表,他有兴趣就会前往。在办公室,一支笔,几张纸,独自思索数学问题也是常有之事。数学物理一直是他最钟情的方向,现在他仍致力于与合作者共同深入研究广义相对论。
“丘赛”进行的中午,丘成桐也没闲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过来找他吃饭,讨论对撞机的最新规划。丘成桐认为,高能物理还有太多待解的奥秘。
时势非一人可以扭转,丘成桐的选择是尽力做事,不避非议。“我怕什么。”丘成桐快人快语,与15年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如出一辙。“但总还是有人要听我讲话,听我的意见,所以我就讲了。”
获奖者卜辰璟与丘成桐等颁奖嘉宾合影
人物周刊:这15年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有哪些?
丘成桐:在中国来讲,就是在清华办了数学中心。中国基础科学起步慢,水平还不够。举例来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中心(MRSI)没有长聘教授,仅用于人员交流的经费每年就有1000万美金。如果要跟这种研究所竞争,需要更多的经费,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者。中国的“所”啊什么的,领导好的时候给你很多支持,领导走了以后就不一样了。
人物周刊:后任领导不重视基础科学?你们的主要冲突在哪里?
丘成桐:要办基础科学,管事的人讲我们要做基础科学,但随后就问,丘教授,过了几年以后,基础科学对GDP有什么好处?基础科学不可能五年就很快有成果,你想从电磁学开始到有电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
他们请人不是全职,来了几个月就表示来了整年,只要面子上好看。让他们报的时候,“我请了大人物来”,实际上这大人物根本没有来。
人物周刊:不过我知道你本人对应用数学也很支持。
丘成桐:支持,我自己也做,两边都做。但是应用也要做一流的应用。第二流的应用科学容易做,这里抄那里抄,第一流的应用科学不好做。现在应用的东西大部分是学人家的,很快就可以上马,成果出来很快。重要的基础科学真的要花功夫,真的要有想法。要原创的思想比较困难,要花时间。
人物周刊:你在办学中怎么吸引高端人才?
丘成桐:在学术上,你必须要有自己重要的看法,人家跟着你的方向走,他自己学问也会有所成就,否则永远不会培养出大学者。我的学生孙理察去年拿了沃尔夫奖,这相当于数学里的诺贝尔奖,陈省身先生和我也曾获得过这个荣誉。他的学问好我也学他啊。只要你是有创新的很好的想法,人家能够学得到那就行了,而不是用手腕或钱来强迫别人跟随你。
人物周刊:你觉得这些年中国学术方面的问题有改善吗?
丘成桐:现在管得严了,从前科研经费有乱用的,有些人用来拉关系,讨好朋友,请你的朋友来玩玩,给你住五星饭店,飞机坐Business Class(公务舱),几个人去吃一顿饭可以花几万块钱。有些大型项目动辄上亿,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钱。大型项目几个人掌控,小型项目才审来审去。大型项目不能单靠Science、Nature出了文章就好。这么多的钱,至少要有真正的专家来评审,不是几个人决定就行了。
现在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炒作圈钱。如果你说是为了国家利益,自己不要拿那么多钱,薪水可以高一点,否则就有利益输送的嫌疑。
人物周刊:在大型基础科研项目的评审上,你觉得标准是什么?比如你公开支持大型对撞机项目。
丘成桐:对撞机项目可以吸引一流的科学家,可以带进来很多最先进的理论,带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15年用300亿到400亿,这个钱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得起。
基础科学,你不能够讲你晓得要出现什么才做,而是要探索大自然里面不晓得的东西,向最前沿去找。做了以后,自然会有好的东西出来,这就是基础科学的根本。假如我已经晓得我就不用做了,但应用不可能是这么做出来的,所有应用科学,都是从基础科学来的。
人物周刊:一直以来,你有没有因为直爽的性格吃过亏?
丘成桐:我没吃亏,我这不是吃得好睡得好吗?如果我根本不晓得最近的学术发展,我凭什么批评别人?至少我不会乱讲话。为什么你自己觉得不行就不准人家做?我就写了一本书(《The Shape of a Life: 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实事求是地向普罗大众解释高能物理是什么,大家不妨去读读。
大时代在改变,整个中国在改变,整个世界在改变。一句话,我尽了力,但是做不到的时候我也没办法。
中国人物类媒体的领导者
提供有格调、有智力的人物读本
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