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夜晚,需要最亮的心情去体验生活的美好;秋季的冷暖,不需要自知,就会有梦幻般的游络来匆匆体现换季的心情。
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活法,换一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走一路逃避世俗的坎坷不平;跟一个人,跟一种心情,跟一份快乐,换一份安逸。
不该再感触越来越远的从前,季节就在那里,不因悲而悲,不因喜而喜。生命原本需要的简简单单,在已经过去的那个季节和即将过去的这个季节,行将就木却又不失精彩迷人。
人生,不需要万丈高楼去俯瞰。它只需要最简单的快乐和最充实的精彩,换来最可贵的感叹。明明白白的眼前光景,走一走,换来的是坎坷或者柳暗花明,抑或来之不易的孜孜追求,都那么的简简单单,无拘无束地死去,活着,然后死去。
月末,月初,一个的开始,另一个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的换季,心情的转型。月末的秋高气爽,月初的激情万丈。山水相连,所以古都知秋;山高水远,所以桑梓寻踪。
我静静地等待,古都的秋,同故乡的秋一起,迷艳惊人。古都的秋,和故乡的秋一样,那么随意,那么自由。
突然有一天,毫不经意地,我就在遥远的故乡感觉到了秋的浓浓气息。同样地毫不经意,我在古都的大街小巷,和在故乡一样,一样地被秋的气息所深深震撼。
故乡的秋,是骤然降临的人间悲剧,它带给我更多的恍惚,更多的不舍,然后是深深的留恋。从漫山遍野的深绿和水珠,再到风霜雪雨,故乡的秋永远来的那么惊艳,丝毫不给你思索的时间。它总是急于表现自己,让你在一时间就能完全领略它的绰约多姿,瞬间饱尝人世冷暖。
故乡的秋,从早晨的第一缕冷风开始。忽然挂起的风霜,是自然界对自己所判的死刑。一瞬间,整个世界就安静了,仿佛一切就要如此结束了似的。绿色,被淡黄色所代替,只需要短短几天的日子,仅仅来几次霜,大自然就得为之改头换面。故乡的秋,冷的那么渗人,透到骨子里的冷漠,刻骨铭心。
故乡的秋,也从清晨的第一缕冷露水开始,从杂草底下的一缕缕秋草开始,从山北飘落的树叶开始,从药草丰收的时候开始,也从农人的喜悦开始。
故乡的秋,不是那种纯粹的北方的秋,也不是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的奇怪的融合,也不是大西北特有的那种秋,没有那么霸道,却丝毫不减其劲道。这是宕昌特有的秋,不同于近邻,也峻异于远亲。
故乡的秋,是一段很长的记忆,一段抹不去的回忆。不仅有飘飞的落叶,还有丰收的等待,以及远离现代的嘈杂。那种静静的感觉,需要用心去认真的体味,方能知晓深意、知其冷暖。
故乡的秋,在经历自己漫长的人生岁月和世间感悟后,还是会把接力棒继续传下去。
故乡的秋,结束于最后一次霜降、最后一次落叶、最后一段坎坷。虽然还可以看到农人忙碌的身影,但也已经是风烛残年。霎时,故乡的秋,从我再也看不到的山北,一路向南,突然间肆虐整个山川,又突然毫不犹豫的离开。桑梓遍撒秋雨的寂寞,要用大半个月来消受。
比起故乡的秋,古都的秋,更有一番风姿。古都的秋,是挂满树枝的柿子和苹果带来的浓郁果香,是飘落在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公园落叶和丝丝细雨,是人间的爱情剧,有悲有喜,是八达岭多才多艺的身姿被残忍地趋于一致的风季。古都的秋,从京北八达岭一路南下,略过京北草原,跨越北燕山,一路来到十三陵,如大军南下之闯王,亦如席卷残云之狂风,瞬间染红整个北部山区。
奇怪的是,仿佛要在这里进行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一般,古都的秋,突然在这里就放慢了脚步,似乎在对峙,又似乎在等待遥远西伯利亚最后的援军到来,然后一路南下,席卷整个华北平原。
这段时间,是九月初到十月初,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日光还是那么的毒辣,地气却不知不觉的已经开始变凉变冷,即使没有无法忍受,心甘情愿却早已在九霄云外。
在香山的红叶禁不住寂寞要努力展现自我的时候,古都的秋,终于毫不迟疑的灌满京城的整个大街小巷。铺天盖地而来的落叶,伴随阵阵狂风,古都一年一度的风季就这么夹杂着片片落叶,不迟不早地如约而来,一年接着一年,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登高望远。
古都的秋,来的急,却又那么迟,迟的只要狂风吹落所有的树叶,鹅毛大雪便成典型的北国风光。红叶,疾风,落霜,细雨,是古都秋最大的特色,那种典型的北国之秋。
古都的秋,有种历史带来的沧桑感。它不会在城里的高楼大厦被人所领略和欣赏,要想最深刻的体验它,要到公园去,到街上去,到京北的山区去,到秋的故乡去。
古都的秋,那么的悲情又那么的孤独。大概是因为古城原有的沧桑感所带来的历史厚重的人文色彩,古都的秋,有诗、有词、有画。
从什刹海一路向南,是祖国的心脏。景山顶上,一眼望去,是古都最重要的中轴线。这条线上坐落着北京最主要的古城遗迹,如一条金线一般,串连着古都最耀眼的精华。紫禁城的庄严秀丽,是古都北京最大的人文景观;左侧的中山公园,最早带来这里秋的气息,右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古老的太庙,它和天安门前的华表一样,经历着古都千年的风霜。
秋,穿过这里,继续向南,到广场、到纪念馆,横扫两侧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然后回头向北、向西,到颐和园,到圆明园,然后整个北海,被狂风肆虐成冰雪海洋。
从南锣鼓巷一路向北望去,北京的秋,来势迅猛,去时迅速。
古都的秋,沧桑、迷人,厚重而不失文采。
秋初,我与季节约定,要和北京与它再度相约。从地铁遥远的昌平线,横贯城北的十三号线,到望京、到五道口、到知春路、到国家图书馆,然后一路向南,到北京西站,乘坐远去的T27,向西、向西,是遥远的故乡,我从那里来,也要到那里去。
一贯的专注风景,一贯的触景生情。从京都的宛平县城,到不远处的石家庄市,然后匆匆一瞥,到太原,领略夜晚的灯火通明、车水马龙。
遥远的沙坡头,第一次在政策科学的课堂领略了其命运的摧残。火车一路向西,我看见母亲河蜿蜒东去,在沙坡头不远的脚底下,画下一个半月的沙洲;远处的群山,是沙丘自然形成的蒙古包,仿佛置身海底,又仿佛肉欲熏天。北坡的半沙半绿,南坡的座座蒙古包,中间是蜿蜒东去的母亲河,这里是沙坡头,腾格里沙漠的遥远边界。
前方,依然一路向西,是兰州,一个歇脚的地方。几年来,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生命中的一次次转折必经的地方,不管是南来还是北去。金城就是这样,一条黄河滋养着一切。周围是沙洲型的冷城堡,崇山峻岭不适合这里,军营对阵才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还是两年前,从陇西到兰州,过连霍高速,第一次感觉到这种地形的迷人,不仅仅因为它形似乳房,更多的是那种地形突然给人的眼前一亮和禁不住需要夸赞的惊艳。以后,不断地重新认识这个遥远的西北省份,我的大故乡,甘肃。
今年的暑假,我走了另一条路,和我经常走的不同。这次的路和终点,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从天水一路南下,是陇上江南的国境,说不上多姿多彩,却也有风雨同舟的迷恋。连绵的崇山峻岭、绿水青山,虽有滑坡泥石流的阻拦,陇上江南,仍然不徒有其名。到成县,古代的成州,地形突然平坦、宽阔,是陇南难见的平原,偶尔的山坡,也是为衬托美丽的黄昏所存在。
从而,在整个中国的大地上,我的脚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平放的本字形,从西来的兰新线上面是祖国的西部边疆新疆,汇合点是祖国的几何中心、西北重镇金城兰州,右侧的一揦是北方的京包包兰线,终点是古都北京,左边的一撇是到家的地方,那竖着的,是陇海兰新线,线上有古都西安,洛阳,然后是北去的京广线,交合点是郑州。这就是完整的我的祖国视野所能放眼望去可以认识的地方,包括祖国的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及我的家乡北秦岭山区。虽然本字形还有突破的地方,京广线一路往北到东北,往南到湖光;西宁一路向西;武都一路向南,到重庆、贵阳、昆明。然而,我接下来所要完成的梦想,却是到很近的地方,甘南。如此,我便没有丝毫遗憾的向外走,去西藏,去南方,去一切想去的地方,环游中国。
季节需要转型,心情也需要翻新。新季节,新心情,新未来,愿一切都是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