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老爷子坦承,《冰与火之歌》的历史原型之一,是“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是约克与兰开斯特两大家族之争。
两大家族“本是同根生”,均为爱德华三世的后代。
约克家族的家徽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家徽是红玫瑰。
玫瑰战争就是两大家族“相煎太急”的故事。
1
故事要追溯到1415年。
当时,英国国王是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率军入侵法国,屡战屡胜。
倘若亨利五世长寿的话,恐怕早就将法国全境纳入囊中。
然而,亨利五世是短命之君。他死后,襁褓中的亨利六世继位。
一方面,英军丧失了杰出的统帅亨利五世;另一方面,法国出现了巾帼英雄——圣女贞德。
两方面因素,致使英军节节败退。
都说“虎父无犬子”,但长大后的亨利六世懦弱无能,身上没半点父亲的风采。
为了停息战火,亨利六世向法国王室求婚。
好比汉朝不愿意把公主远嫁匈奴,最后把蔡文姬嫁出去一样;法国也不愿意嫁出公主,而是把安茹公爵的女儿玛格丽特嫁了出去。
安茹的玛格丽特,史称“红王后”。
2
与懦弱夫君不同,红王后是个心机girl。
她入乡随俗,很快就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英语;
她每临大事有静气。某回,暴民攻打伦敦,亨利六世逃之夭夭。她却亲自坐镇伦敦,最终平息了动乱。
“君弱后强”成了当时英格兰政局的特点。
然而,红王后毕竟是女辈,需要一个替她抛头露面的傀儡,方便她垂帘听政。
这个傀儡叫萨默塞特,据说还是红王后的情夫。
萨默塞特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指挥作战失利,败军之将萨默塞特非但没被免职,还升官了。
这引起了约克公爵的不满。
约克公爵是王室贵胄,富可敌国。他和奈德·史塔克一样高冷、不苟言笑,却不似奈德那般高尚、淡泊名利。他渴求权力,想当摄政王。
枪杆子里出政权,约克公爵决定“兵谏”。
当然,约克公爵不想沦为反贼,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罢黜萨默塞特;倘若国王无子嗣,指定自己为储君。
红王后拒绝了。
双方剑拔驽张,千钧一发之际,意外发生。
亨利六世祖传的精神病发作,成了“疯王”。
在这种情况下,约克公爵如愿以偿。
厚道的约克公爵上台执政后,没搞“大清洗”,连死敌萨默塞特都能过铁窗生活。
而约克公爵的执政能力远超亨利六世,短短数月,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3
或许亨利六世一直处于疯癫状态,对这个国家来说是最好的。
可惜,1454年的圣诞节,亨利六世康复了。
亨利六世重新执政,解除了约克公爵的摄政王之职,重新起用萨默塞特。
红王后和萨默塞特开始“秋后算账”,欲将约克公爵从地球上抹去。
为图自保,约克公爵和老铁沃里克伯爵联合起兵,打出了“清君侧”的大旗,要清除国王身边的小人萨默塞特。
于是,玫瑰战争的第一仗在圣奥尔本斯小镇打响。
兰开斯特军用护马栏配合弓箭手,顽强地击退约克军的一次次进攻。
战况胶着之际,沃里克伯爵率突击小队,绕后偷袭,冲乱敌阵。
萨默塞特躲入一家名为“城堡酒店”的客栈。约克军duang duang 砸门,萨默塞特冲出来,力战而死。
混战中,连国王亨利六世也为流矢擦伤,血流如注。
4
约克公爵俘获了亨利六世,却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期间,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互相攻伐,国王像商品一样,几次易手。为了叙述连贯,我略去了中间的复杂过程。)
因为西欧实行封建等级制度,所谓“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臣、骑士效忠领主,领主效忠国王。
但是,封臣、骑士不一定听国王使唤。
所以,当约克公爵宣布:亨利六世继续享有王位,但亨利六世去世后,约克公爵或其子将继承王位。
这等同剥夺亨利六世、红王后的子嗣的继承权。
兰开斯特家族的领主们,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骑士,集结起一支两万余人的大军。
为了筹集军饷,红王后采取“以战养战”,纵容部下沿途洗劫市镇。
约克公爵北上阻敌。漫漫古道上,全身披挂的约克公爵骑着骏马,顾盼自雄,身后是一支6000余人的军队。
自负的约克公爵,压根不把红王后放眼里,他追求的是以少胜多。
但是,当他伫立在桑德尔城堡之上,俯瞰不远处时,难免有些后悔。
不远处是黑压压的兰开斯特大军,红玫瑰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敌人嘲笑他一个纯爷们,竟然被红王后吓成了缩头乌龟。
明知这是激将法,约克公爵还是趁夜冒险出城。
或许约克公爵身边安插着红王后的间谍,约克军在一片树林里中了埋伏,约克公爵被活捉。
在中世纪,生擒贵族,一般不杀,因为可以换取大量赎金。
但红王后有令在先,兰开斯特士兵当场要将约克公爵斩首。
行刑前,兰开斯特士兵弄了顶“纸王冠”,戴在约克公爵头上。
约克公爵的头颅被砍下,插在了城垛的尖桩上,头上仍戴着那顶沾血的纸王冠。
5
约克公爵已死,他还有3个儿子,史称“约克三子”。
大儿子马奇伯爵,是身高一米九的威猛先生;
二儿子克拉伦斯公爵是个酒鬼,嗜酒如命;
三儿子格罗斯特公爵,不如两个哥哥高大,微微驼背。
大儿子马奇伯爵率先起兵,与兰开斯特的支持者欧文·都铎在小村庄莫蒂默十字狭路相逢。
莫蒂默十字战役,是马奇伯爵人生中的“首秀”。
破晓时分,雾气未散,天空中仿佛高悬三个太阳。
马奇伯爵把这种“幻日现象”解释为“约克三子的崛起”。古人是迷信的,因此军心大振。
此战,约克军仅用伤亡400多人的代价,全歼敌军四千余人,敌军统帅欧文·都铎在此战中死去。
顺带提一句,欧文·都铎有个孙子,终结了玫瑰战争,开启了都铎王朝。
这位孙子叫亨利·都铎。
6
莫蒂默十字大捷,让年轻的马奇伯爵在军中树立了威信,再无人怀疑他的军事才能。
好比“少狼主”罗柏·史塔克被拥戴为“北境之王”,人们山呼“天佑吾王爱德华!天佑吾王爱德华!”
年仅19岁的马奇伯爵称王,史称“爱德华四世”。
英格兰出现“一国双王”的局面,“双王决战”在白茫茫的陶顿雪原爆发!
这是玫瑰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
全英格兰过半的贵族参与了战斗,3.5万兰开斯特军和3万约克军鏖战近10小时。鲜血浸染了雪原,堪称“陶顿绞肉机”。
当天大雪纷飞,视线被遮挡。
而约克军处于顺风位置,兰开斯特军处于逆风位置。
急躁的兰开斯特军拼命放箭,但由于逆风,箭镞纷纷落在了50码处,伤不及约克军。
约克军则镇定得多,静静地等待兰开斯特军耗尽箭镞,才发动进攻,边推进,边射箭。
因为顺风,约克军的箭镞轻而易举地落入敌阵。等推进到50码外,约克军拾起兰开斯特军浪费的箭镞,继续射。
不甘心当刺猬的兰开斯特冒着箭雨发起了冲锋,双方短兵相接。
沃里克伯爵挥剑斩杀坐骑,誓与将士们共生死,绝不骑马脱逃。约克军因此士气大振。
爱德华四世也下马步行作战。他身先士卒,左突右冲,如入无人之境。手中长剑所至,敌军骑士“人马俱碎”。
约克家族最终赢得了这场决定性胜利。
红王后仓惶逃往苏格兰借兵,并答应事成之后,割让土地。这种近乎卖国的行径,让红王后从约克家族死敌,摇身一变,成为英格兰公敌。
尽管红王后的确借到了兵,但都是些小打小闹。
7
眼看爱德华四世就要稳坐江山,约克阵营内部却出现了裂痕。
拥戴有功的沃里克伯爵,被誉为“造王者”。
沃里克伯爵的风头甚至盖过了爱德华四世。外邦谈论起英格兰,总说主政者是“造王者”,还有那谁谁谁……
沃里克伯爵受命前往法国,谈联姻之事,结秦晋之好。
这边谈妥了,回国后,却被告知爱德华四世已经结婚。
好比罗柏·史塔克爱上了小护士,爱德华四世也爱上了小贵族之女伍德维尔。伍德美若天仙,史称“白王后”。
罗柏·史塔克因为违背婚约,得罪了佛雷家族,在“血色婚礼”上被屠戮。
爱德华四世因为爱情,“戏弄”了沃里克伯爵,招致沃里克伯爵的背叛。
8
沃里克伯爵既是“造王者”,再造一个王,也不是难事。
爱德华四世的二弟克拉伦斯公爵,被策反了,并和沃里克伯爵的女儿秘密结婚。
他俩的背叛,让爱德华四世猝不及防,束手就擒。
然而,爱德华四世毕竟是涂抹过圣油的国王,岂是说废黜就废黜的?
再者,爱德华四世高大威猛,战功赫赫,深得人心。一旦废黜,必将激起民愤。
况且,爱德华四世被软禁后,凡事都顺着沃里克伯爵,不给对方废黜他的借口。
最要命的是,爱德华四世的三弟格洛斯特公爵起兵勤王。
种种原因,让沃里克伯爵迟迟不敢废黜爱德华四世。
亨利六世坐困伦敦塔,爱德华四世被软禁。国不可一日无君,老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沃里克伯爵只得屈服,乖乖表示先前都是误会,并放走了爱德华四世。
纵龙入海,放虎归山!
9
年仅17岁的格罗斯特公爵因为他的忠心,得到提拔,仕途如坐火箭上升。
对待沃里克伯爵和克拉伦斯公爵,爱德华四世也是和颜悦色,只不过是“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某次平叛,王军从叛军俘虏身上搜出了沃里克伯爵和克拉伦斯公爵暗通叛军的信件。
他俩是不是“真·幕后黑手”,不重要;重要的是,爱德华四世找到借口了。
开战!
沃里克伯爵和克拉伦斯公爵仓惶逃到法国,寻求法王的庇护。
接下来的事态走向,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法王的撮合下,沃里克伯爵会晤“昔日的死敌”红王后,双方就“复辟”展开讨论并达成一致,结成联盟。
爱德华四世从睡梦中被人喊醒,听到“复辟大军卷土重来”的新闻。
与其仓促应战,不如逃往荷兰,谋求东山再起。
过海时,爱德华四世脱下御袍,赠予船长。
10
沃里克伯爵不愧是“造王者”,这一次,他把亨利六世扶上了王座。
庸弱的亨利六世端坐在王座上,呆若木鸡,丝毫没有王者风范,反而像个巨婴。
而且,此举伤透了克拉伦斯公爵的心……
克拉伦斯公爵背叛兄长,站队岳父,图的无非是王位。
到头来的结果,实在让克拉伦斯公爵扎心……
11
爱德华四世在海外流亡多时,终于集结了一支舰队,王者归来。
克拉伦斯公爵立刻投奔兄长,“约克三子”兄弟齐心,再次并肩作战。
沃里克伯爵怒火中烧。他怎么就没想过,一个人可以为了利益插刀兄弟,自然也可以坑自己的岳父。
约克军登陆英格兰,如滚雪球般扩大。
双方在伦敦附近的巴内特展开决战,史称“巴内特战役”。
爱德华四世和沃里克伯爵是旗鼓相当的帅才,而今沃里克伯爵的兵力更多,几乎是压着爱德华四世打。
好在老天爷给了爱德华四世一记神助攻。
当天大雾弥漫,导致沃里克伯爵麾下的两支部队敌友不分,自相残杀起来。
如果只是损失两支部队,胜负尚未知;关键是这两支部队都误认为己方阵营出现了叛徒,并大声疾呼,直接导致军心大乱。
沃里克伯爵不愧是名将,他处变不惊,集结嫡系部队,拼死顽抗。
但已经无法扭转败局,眼瞅着身边的亲兵越战越少,沃里克伯爵策马开溜。
尽管爱德华四世下达过“生擒沃里克伯爵”的命令,但是,沃里克伯爵马失前蹄,死于乱军之中。
12
败报传来,红王后差点儿晕倒。
但她立刻重新振作,急行军赶往威尔士,妄图东山再起。
爱德华四世不会给她这个机会,他在丢克斯伯里堵截住了红王后。
这是一场结果毫无悬念的战斗,红王后和儿子双双被俘。
当爱德华四世问红王后的儿子,为啥背叛自己?
红王后的儿子硬气地回答:“我来夺回属于我父亲的王位!”
爱德华四世大怒,掌掴了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爱德华四世的部下,拔剑杀了这个年轻人。
13
爱德华四世凯旋,红王后坐在囚车中,市民们向她丢泥粪。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爱德华四世秘密处死了亨利六世。
丧夫、丧子的红王后,从此心灰意冷,也丧失了斗志。
国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十年一晃而过,爱德华四世不再是昔日的帅小伙了。他因为胡吃海塞,成了脑满肥肠的油腻大叔。
1483年4月9日,爱德华四世驾崩。遗嘱中,爱德华四世委任三弟格罗斯特公爵为摄政王,颇有些顾命大臣的意味。(二弟克拉伦斯公爵已死,据说是溺死在酒桶中。)
格洛斯特公爵抵达伦敦后,竟然把爱德华四世的一对儿子关在伦敦塔中。从此,塔中王子人间蒸发了。
格罗斯特公爵这些阴毒手段,为大文豪莎士比亚所不齿。因为格罗斯特公爵微微驼背,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中丑化他为“驼背魔王”。
这一绰号让你联想到谁?没错,他正是“小恶魔”提利昂的原型之一。
格洛斯特公爵登基,史称“理查德三世”。
爱德华四世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生前忠心耿耿的弟弟,竟是野心勃勃的篡位者!这是爱德华四世始料不及的。
14
两年后的1485年,一支舰队登陆英格兰。
桅杆上挂着“红龙旗”,没错,图案是龙……
舰队司令是一位叫亨利·都铎的年轻人(前文提到过),也就是爱德华四世初战告捷,所斩杀的敌军统帅欧文·都铎的孙子。
亨利·都铎属于兰开斯特阵营。但是,他宣称,如果打赢这场战争,他将迎娶爱德华四世的大女儿——约克长公主。
此时,理查德三世已经丧偶,为了稳固王位,他也对约克长公主流露过爱慕。
尽管理查德三世极可能谋杀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塔中王子),约克长公主却持“不主动、不拒绝”的态度。
无论亨利·都铎,还是理查德三世,谁打赢了这场战争,她都将是王后。
15
最后一战在博斯沃思荒原爆发。
开战在即,理查德三世临时吩咐马夫牵出爱马。
时间紧迫,铁匠给一只马蹄铁少打了一枚钉子。
两军鏖战,难分胜负。
理查德三世一直站在高坡上观望,瞥到亨利·都铎的身边只有少数卫兵。
一个电光火石的念头闪现,理查德三世带着精锐骑兵,冲下高坡,直取亨利·都铎。
理查德三世接连斩杀亨利·都铎的几名卫兵,距离亨利·都铎仅咫尺之遥。
千钧一发之际,理查德三世的坐骑突然崴了马蹄,理查德三世跌落马背。
理查德三世大吼:“马!马!我愿意用整个王国换一匹马!”
这时,亨利·都铎的卫兵反应过来了,冲上去护主。理查德三世徒步杀敌,战死疆场。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理查德三世“一马失社稷”,而博斯沃思荒原之战注定成为传奇。
亨利·都铎当上国王后不久,如约迎娶了约克长公主。
亨利·都铎代表兰开斯特阵营(红玫瑰),约克长公主象征约克阵营(白玫瑰)。
Ta俩的结合,意味着红白玫瑰合二为一。
长达数十年的玫瑰战争,过程一波三折。
谁能想到“造王者”沃里克伯爵,一念之间沦为“造反者”?
谁能想到红王后和沃里克,昨日还是死敌,今天就成了盟友?
在这个曲折过程中,贵族们动辄领便当。
即便是贵为国王的亨利六世、理查德三世,也难逃一死。
爱德华四世看似得到善终,却难料身后事。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用瓦雷利亚语翻译,就是:
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
End
图片来源:
美剧《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百度百科词条、维基百科词条、网络
主要参考资料:
1、段宇宏 著 《血王冠:玫瑰战争》
2、丹·琼斯 主演 纪录片《Britain's Bloody Crown 》
3、查尔斯·狄更斯 著;肖岚、张珺怡 译 《狄更斯讲英国史》
4、百度百科词条—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韦克菲尔德战役、莫蒂默十字路战役、陶顿战役、巴内特战役、丢克斯伯里战役、博斯沃思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