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之“断舍离”篇(三)

今天读了《断舍离-心灵篇》,对书中内容有了些新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

“自我”之“断舍离”篇(三)_第1张图片
断舍离.jpg

斩“断”不必要的物品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我们就能从物品的拘束中脱“离”出来。“断”与“舍”这两种行动(doing)的交替重复,会带来“离”(being)的状态。

一、人与物的关系:腾出物的空间,装入内心的自我。

  • 心理学上常说,外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投影

如果“本我”和外部世界所评价的“他我”一致,也就是说主客观一致,这种状态就是自然的状态、幸福的状态、成就的状态、和谐的状态。这种“自我”状态人人向往之,但又很难做到,其原因多为我们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下更多在最求外在的我,去适应世界,去追求普世的“成功”,忽略甚至泯灭“本我”。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处理好“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我”与“物品”的关系。我们让外部的东西装的太满,内心的东西被挤压,空间太小甚至没有。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外部的东西减少,留出空间去思考,去反思,去让内心的自己长大。

正如《断舍离》中,要把空间里物体的重量减少到让住在心里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运用751总量限制原则,作为打造自在空间的指标。

二、“收拾”外部世界:体力,情感+体力,智力+体力。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说乔布斯的。更多的人都是被世界改变。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就要好好地“收拾”这个世界。

“收拾”的三个层次:用身体,用情感,用思考。

正如人的大脑的构成:动物脑,情绪脑,理智脑。这三个层次代表着我们收拾外部世界的方式和能力。

  • 《断舍离》收拾的3个层次,分别是以身体感情思考中的其中一种为基础,比如洗衣和扫,擦,刷个扫除工作是只要以某种程度,活动身体就能完成的工作。
  • 做饭出自感情的光辉,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服侍真心款待对方的工作。
  • 收拾工作最着重的是思考,因为收拾是一种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工作,要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话就无法下准确的判断。

三、“放不下”,我们说的是情感,不是不能。

当我们说“放不下”时,我们是在说“不想放”的情感,或许客观上因为某些原因,她太可怜,她太温柔,她太漂亮。而理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放下,我们也“能”放下。我们需要智慧去“断”和“舍”,断掉“关系”,舍掉“他人”,放生“自己”和“他人”。

“扔不了”这句话反映出来的其实是,隐藏任自己内心深处我不想扔了它的情感,理智上认为非扔不可,但内心的情感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同意这件事,所谓“扔不了”其实就像是脑袋和心在吵架一样。生气内部要是开始对立的话,体内的能量就会不断的外泄,如此一来,我们只要一看到一想到,那件物品,就会觉得不舒服了。

四、舍掉“废物”,回归本心。

“舍得”在古代汉语里是两个单词,中国古代“舍”的智慧,在现代追求利润,追求名牌,追求时尚的社会里,更显得弥足珍贵,只有懂得了“舍掉”废物,不让自己内心的欲望膨胀外化,我们才能守住本心,守住“自我”。

在佛教用语里有"喜舍"这个词,指的是主动把财物捐赠给寺庙,僧人或穷困的人,舍就像有施舍的意味,施舍的意义在于物品在自己手里无法物尽其用,所以就把他们送到别的地方,送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五、“纠结”遇上“自我”,“期待”遇上“责备”。

人生不是直线,是有高峰有低谷的曲线,生命结束时,向下还是向上,向内还是向外?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拐弯的地方,就是你的转折点,也是你“纠结”的地方,当你纠结时,说明你开始“探索”更深的自我,探索外部和自我的关系。而我们常“期待”外部世界变成想像的那样美好,可有时,我们发现外面的世界有时并不美好甚至很阴暗,于是开始“责备”。就这样,我们可以在“纠结”中找到更好的“自我”,也可以在“期待”中,找到外在的“我”。来回反复,更重要的是“探索”、“成长”、找到更好的自己。

纠结与期待,人之所以会纠结一定是有某种理由,纠结其实正是住进行自我分析的绝佳契机。期待本身就是一种责备,完全是一种对自我期待的执著,所以只能招致反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之“断舍离”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