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热爱与激情的人生,是否值得一过

原标题:你的人生还有热爱与激情吗?

没有热爱与激情的人生,是否值得一过_第1张图片

                                                                文/月蕾    图/网络

“你对地产真的很感兴趣吗?”在面试过程中,某位财经记者郑重其事地问我。

此时,我们已经针对目前火热的楼市调控政策探讨了几个回合,终于转到软性话题上。然而,这样的问题似乎比专业问题更难回答。

我坦白回答“还可以”并表明自己认真的态度。“光认真还不行,还要有热爱与激情。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你得找一份有激情的工作。”

我再次坦白自己的看法:“不讨厌就行了呀,然后认认真真做就行了呀。”并把问题丢给了对方:“您是什么时候找到有激情的工作的?”他没有回答,只是让我“回去好好想一想。”

面试结束后,我有点沮丧:我竟然是一个没有浓厚兴趣、没有热爱与激情的人。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找不到充满激情的方向,细思极恐。为什么会这样?

1

脑瓜迅速检索过去的二十几年,看看我是否有纯粹的兴趣,进而衍生出激情。

小时候我只喜欢玩——在家捕蜻蜓、看蚂蚁搬食物、摘桃梨枣杏各种果子、上山采兰草花、下水抓螃蟹捞鱼虾、养蝌蚪种花等;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荡秋千、打羽毛球、丢沙包、打石子、踢毽子等;在爸爸的指引下写日记、画画、弹风琴(好怀念大集体时代的风琴啊),然后自己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玩,就是最纯正的兴趣,也是生活充满激情与希望的源泉。

然后稀里糊涂地考进实验班,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激励下,开始整齐划一的学习生活。中学时期整整六年,竟然没有一抹亮丽的色彩。高中班主任的口头禅“做你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喜欢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好想看小说啊,可是这是你该做的事情吗?每当我要做什么事情时,这个标准像拦路虎一样窜出来,截住了我的去路。好吧,还是乖乖学习吧。学习与考试,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不得不放弃看杂书、写杂记的念想,反而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它。

记得在高考前几个月,在做完课间操后,有位女生每次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教室,然后立马坐下看书做题,而我都是不紧不慢地跺回去。见此情景,班主任对我说:“你就不能再努力一点吗?”不能,我既不能更努力,也不能不努力。这就是我的节奏,难以改变。

上大学后将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上课、看书、参加社团、志愿活动、考证、兼职、发论文、实习、评奖学金等一样都没落下,但并没有找到值得打满鸡血、熬夜通宵的事情。即便考研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熬夜。内心始终有一股动力,催促着我赶紧睡觉、赶紧起床、赶紧吃饭。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没有完成就推迟吃饭,连睡觉时也带有深深的遗憾,仅此而已。

什么时候变得没有热爱与激情了呢?不知道。我笃信生活本是平平淡淡,只要怀着一颗认真的心生活就好了。哪有那么多矫情?每天定好闹钟穿衣起床,洗漱完毕吃早餐,列完待办清单就开始逐件完成,每完成一件心里的负担就减轻了一点。比起依靠兴趣和激情完成工作,我更习惯于定目标然后逐一实现。

2

也许从小习惯按部就班,也许本身阀域较小,也许多年选择做“该做的事情”,因此导致:除却特别讨厌的事情,其余的事情竟然“都OK”。How terrible!

真的没有纯兴趣的事情吗?如果有,写东西应该算。日记、周记、月记,以及心情随想等,为过往的青春增添了注脚,也留下了不少可供追溯的回忆。可我热爱写作吗?谈不上热爱,只是在我将这些字慢慢敲出来的过程中,脑袋随之放空,内心也升腾起几分喜悦。可以称之为喜欢吗?在我组稿的过程中,我一度是痛苦的。我不知道选择哪些素材来填充我的故事,我甚至因为无法从书籍里引经据典而陷入懊恼。但是我最后成稿、发布、分享时,一种无以言表的满足又升腾起来。

我询问不少正在工作的朋友:你对你的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吗?答案并非肯定,大部分人保持认真工作的动力是升职和加薪。升职和加薪,代表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反而会激起对工作的兴趣。任务多时就加班,也谈不上激情。我想,除了兴趣、热爱、激情(I want to)这些美好的字眼,目标(I want to)、责任(I have to)、使命(Imust)等关键词也构成了工作的动力。

我不禁开始更多的思考:有兴趣就一定有激情吗?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激情吗?没有兴趣也没有激情,就会一事无成吗?对某份工作没有特别的兴趣,就不能尝试吗?对某份工作有兴趣且有激情,就一定会留在该领域吗?......现实情况之复杂,答案之不确定,恐怕一两句话难以言表。

3

某天在国图自习,对面坐着一位面容紧致但两鬓斑白的女士。她低着头在看一本古文字的书籍,我一边猜想究竟拥有怎样的内心才能沉潜于无人问津的文字,一边为自己unfocused的状态而汗颜。她对古文字感兴趣吗?这种沉静内敛、全神贯注的状态算是充满激情吗?不知道。起初不感兴趣的,也许深入了解后就感兴趣了;起初十分感兴趣的,也许做着做着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兴趣也许是一时兴起,但习惯将持久延续。只要不讨厌,并且保持认真的态度做下去,相信她也会做出成绩的。

再来说说热爱与成就的关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意为“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这里更有“发泄愤懑”之意。更有古语言“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这些就更有意思了,也许他们有激情,但写出传世之作的动力并不是兴趣,也不是热爱,而是困境。

表现这种绝地反击的电影题材也不少。《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LIZ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后来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LIZ在艰难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状。于是,她克服种种困难,开始漫漫求学路,最终实现进入哈佛求学的梦想。同样,《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在生活跌入谷底后,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演绎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由此可见,兴趣、激情、坚持、成功的关系实在太复杂。有持久的兴趣和激情并坚持不懈,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兴趣未必能产生鸡血满满的状态,也未必能坚持到底。大部分人的常态,也许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了兴趣。

所以,如果你明确自己的兴趣,那么恭喜你:大胆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吧。大多数人除特别讨厌的事情外,对其余事情的感知基本是一条直线。那么,何不先着手再感受呢?也许做着做着,就做出感觉来了;做着做着,就做出兴趣来了。又或者,从“我想要......”来设置一个人生小目标进而激起热情和动力。

空想无益。嗯,就酱,我要去寻找持久的兴趣和持续的激情了。

如果找不到,我依然会没心没肺地活下去。


PS: 这里的兴趣,并不是指“消费型兴趣”或“消遣型兴趣”,而是对某个行业、领域或职位的喜欢与热爱。文中若有任何你不赞同的观点,欢迎交流与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热爱与激情的人生,是否值得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