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大莫过于心死

在东城办事,穿过胡同的时候意外地路过了袁崇焕的纪念馆,我着急走就没有进去,其实即便进去也看不到什么,一定简陋异常。想都想的到:顶多弄个牌位,墙上画点画,写一段事迹。

中国的英雄们都是悲情英雄,岳飞死不瞑目,但如果在阴间遇到袁崇焕应该就能得到安慰了:“还有比我更冤更惨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无人不知,即便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妇也听过“精忠报国”刺字的故事,而袁崇焕,同样的一个悲情英雄,知者甚少或者干脆从未知晓。

我是相信缘分的,遇见一朵花或者一片树叶也是早有安排,那我今天在一堆居民楼中穿梭,遇到纪念馆也是有深意的,就写写这段吧。


先写几个简单的问题(当然,是我看史书自己的结论):


1.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吗? 是。

2.袁崇焕通敌叛国了吗? 没有。

3.崇祯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吗? 知道。

4.袁崇焕知道崇祯了解自己是被冤枉的吗? 知道。

5.崇祯是个无能的笨蛋吗? 不是。

6.崇祯后悔了吗? 有点。

7.明朝的灭亡和袁崇焕有必然联系吗? 没有,但他影响了一些进程。

 8.袁崇焕自己有过错吗? 有。


(7和8需要重点说,请往下看)


明朝是个特别混账的朝代,尤其是里面的皇帝们,几千年来的奇葩们都汇聚在此了,尤其是把皇位传给崇祯的那个皇帝朱由校,大字不识,木匠一枚,他在位的几年是明朝最为黑暗的时光,因为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党在把持朝政:阉党。

朱由校死后,魏忠贤秘不发丧,本来另有打算,可是朱由校的皇后还是不错的,把死讯和诏书秘密送出宫,这样一来,朱由校指定的接班人:朱由检(即崇祯)在即位大典前的一个晚上来到宫中,那是一个无眠的夜晚啊!没有人知道,这个16岁的年轻人在那一晚,心中的恐怖和惊惧。张皇后托人告诉他:“不要吃宫中任何食物。”


朱由检是自己带的干粮和水。


一个即将登基的皇帝啊,夜不能寐,战战兢兢地等来了黎明的曙光。


然后就是演戏,崇祯是个伟大的演员,演得魏忠贤完全放松了警惕,又忍辱负重,等一切机会合适才出手铲除阉党,却发现普天之下,怎么那么多的阉党啊。


之所以写这些,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崇祯皇帝的疑心病这么重?你让他怎么相信别人?他在那种环境下存活下来,没有办法不疑心重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崇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给了他至高的权力,但是不得不说,袁崇焕自己,把一些路走错了。


比如:不经皇帝允许擅自杀毛文龙(这段太复杂,不赘述了,反正袁崇焕的级别是不能够杀毛文龙的),我只说两点:


1.毛文龙是朱由校在位时就驻守皮岛的,他给魏忠贤修了生祠,是不折不扣的阉党,崇祯对阉党深恶痛绝,毫不留情,但是对毛文龙却格外开恩,没有追查其丝毫罪过,反而恩宠有加。因为在10几年的时间里,毛文龙搅和的努尔哈赤不得安宁。


 2.皇太极说过:“只要毛文龙在,我就不敢出远门啊。”


你明白了吗?毛文龙就像是扎在后金心上的一根刺,他虽然有诸多该死罪行,但是在我看来,袁崇焕这步棋真的走错了,袁崇焕前脚杀了毛文龙,皇太极就率领10万铁骑直扑北京,有恃无恐。


北京城这一次就差点完蛋了,袁崇焕能拍着胸脯说杀毛文龙完全没有个人的厌恶因素吗?

这是崇祯要秋后算账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袁崇焕被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祯认为他和朝中重臣有可能构成“朋党”,崇祯已经被阉党搞怕了,什么党都怕,这才是他要杀掉袁崇焕的根本原因,他之所以后来可能会后悔,是因为他发现这条也不成立。

作为袁崇焕本人,真是“一片丹心照汗青”啊,出生入死,忠义天地可鉴,可最后还没有完成他自己定下的志愿:“五年之内收复辽东”,就被下狱了,他心中是清楚的,也明白崇祯就是要自己死,所以从头至尾,一句辩白都没有。


哀大莫过于心死。那是一种痛入骨髓的绝望。


作为一个史书爱好者,我最大的感触是反正在那种皇权集权时代,个人的兴衰就是一个笑话,一会儿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一会儿就九族尽灭,断子绝孙。


无论你是多么呕心沥血、机关算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都会像一个不小心蹦出的屁,瞬间响或臭了一下,随即,烟消云散。 

你可能感兴趣的:(哀大莫过于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