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路遥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第一部 准备:1982年——1985年

第一稿:1985年秋天——冬天 陈家山煤矿写作

第二稿:1986年春天——夏天


第二部第一稿:1986年秋天——冬天 黄土高原腹地小县城写作

第二稿:1987年春天——夏天


第三部第一稿:1987年秋天——冬天  榆林宾馆写作

第二稿:1988年春天——夏天


女儿说《平凡的世界》是高考必考书目。当当下单,厚厚三大本。

《平凡的世界》看完,顺藤摸瓜看《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最后又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

从写作的时间脉络看,《人生》在先,《人生》成功后,路遥决定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历时六年完成《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为病中所作,是《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理解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心法及教程。


全景构思

“作品的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准备工作

一、读书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期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

二、收集材料

“首要的任务是应该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甚至还有世界——因为中国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它是世界的一员)究竟发生过什么。”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

“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的查。报纸不仅记载了国内外每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还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般性反映。”

“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三、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则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比如详细记录作品涉及的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子收获的全过程;当什么植物开花的时候,另外的植物又处于什么状态;这种作物播种的时候,另一种植物已经长成什么样子;全境内所有家养和野生的飞禽走兽;民风民情民俗;婚丧嫁娶;等等。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作品结构

“这部作品的结构先是从人物开始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群体。然后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以最终织成一张人物的大网。在读者的视野中,人物运动的河流将主要有三条,即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河床,但不时分别混合在一起流动。而孙少平的这条河流在三条河流中将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当然,在开始的时候,读者未见得能感受到这一点。

人物头绪显得十分纷乱。”

“但是,我知道,只要主要的人物能够在生活和情节的流转中一直处于强有力的运动状态,就会带动其他的群体一起运动,只要一个群体强有力地运动,另外两个群体就不会停滞不前。这应该是三个互相咬接在一起的齿轮,只要驱动其中的一个,另外的齿轮就会跟着转动。”

“对于作者来说,所有的一切又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个生活就是河床,作品将向四面八方漫流——尽管它的源头只是黄土高原一个叫双水村的小山庄。”

“终点!我构思的习惯常常是先以终点开始而不管起点。每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他(她)们的终点都分别在什么地方呢?如果确定不了终点,就很难寻找他(她)们的起点;而在全书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你也将很难把握他(她)们的内在的流向。”

开始写作

“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

“按全书的构思,一直到第三部才涉及煤矿。也就是说,大约在两年之后才写煤矿的生活。但我知道,进入写作后,我再很难中断案头工作去补充煤矿的生活。那么,我首先进入矿区写第一部,置身于第三部的生活场景,随时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总能得到一些弥补。”

“煤矿生活条件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宿愿,起先就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第二部完全结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

“身体软弱得像一滩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坐一下,就睡着了。有时去门房取报或在院子晒太阳就鼾声如雷地睡了过去。坐在沙发上一边喝水一边打盹,脸被水杯碰开一道血口子。”

“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

“把一切伟人和他们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都统统赶出房子。完全用自己的心灵写作。没有样板。所谓的样板都诞生于无样板中。”

以上内容摘自《早晨从中午开始》。


《平凡的世界》

一九七五到八五年,那是我成长的年代,遥远的记忆被唤醒。故事发生在陕西省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切都是自传。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譬如每一位作家最感人至深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像说他的传记。

《平凡的世界》是不是路遥的人生脚本?

路遥出生于农民家庭,孙玉厚也是农民家庭。路遥7岁因家贫过继给伯父,《平凡的世界》中有大量描写贫穷的笔墨。比如孙玉厚家破落的土窑,少平和兰香常年住在金波金秀家,少平买不起下等菜,每顿只啃两个黑馍。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牛马般的写作,是否有孙少平揽工汉、掏碳工苦难生活的影子?

孙少平与晓霞超越世俗的爱情,如彩虹般美丽短暂。晓霞为抢救洪灾中的女孩遇难,人生变得有意义。田福军痛失爱女,感谢孙少平给了晓霞爱情,把晓霞的三本日记送给孙少平。爱情戛然而止,巨大的悲痛袭来。

我认为路遥是偏爱晓霞的。晓霞是燃烧的火焰,她来是为了照亮黑暗。黑暗中落水的女孩,黑暗中地表深处的煤矿。假设路遥让晓霞和少平爱情圆满,恐要面对许多世俗纷扰吧。

在爱情方面,孙少安比孙少平务实。少安,农民的儿子,不敢高攀教师润叶,只想找个不要彩礼能干活的媳妇,于是到山西娶回了死心塌地、一心过日子的秀莲。

喜欢少安的润叶在少安结婚后,瘦的脱了人形。嫁给了只爱她而她一点都不爱的李向前。

不明白路遥为什么给润叶安排了这样的命运?生活中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既然不爱?为什么要嫁?既然嫁了,为什么不试着去爱?既然不能去爱,为什么不离婚?草率的结婚,毁了自己,毁了向前,毁了两家人。

向前只爱润叶一个人。面对润叶的躲闪,冷脸却总围着献殷勤。她爱润叶什么?爱她的无情?自私?没有回应的爱会有结果吗?没有爱情的婚姻,为什么还死抱着不放?

润叶和向前的婚姻是一场冰冷的悲剧。两个人沉浸在各自的痛苦中,直到向前出车祸失去一条腿,润叶回到向前身边。温情取代冰冷,润叶和向前生活在一起。

既如此,为何当初不好好生活?何苦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