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部曲《杨度》“公车上书"一段之读书笔记 文/月亮

(摘自P4:万言书被全体举子一致通过。大家排着长队走向都察院。全国会试举子联名上书,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奇闻,京都沸腾了。一路上,行人为之让路,车马为之驻足,店铺为之鸣炮,观者为之喝彩,连都察院的都御史大人也为之感动得流泪。但条约已用宝,他们无力回天。这次行动虽未取得直接效果,但其影响之大却无法估计。自从那一天之后,“公车上书”一词,便成为京都乃至全国官场民间的流行口语,作为国魂民气的象征,激励着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去救亡图存。身为上书公车之一的杨度,这一天于他来说,自然铭心刻骨,终生不忘!)

第一次读到以故事形式叙述的“公车上书”一节,是以往知识的空白点。作者唐浩明的叙事功底之强,令我产生了盎然兴趣!很开心,开卷有益!

“公车上书”之国魂民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然,今之“国魂民气”是什么?又兼不久前读过一篇“南宋之后再无民族气节”的文章,应该好好思索一下。是否与“三观”有内在的联系?若果其然,应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梳理一下,以此三观为界限,让自己建立一个清晰而有原则的思维方式,免生困惑与烦扰。

很多人不提“志向”,甚至嘲讽,更多时以“赚钱”为终极目的、动力和出发点。代代如此,一个家族的家风将不复存在。人活着,不仅仅是“挣钱”一项才使人愉快,当钱足够应对日常所需时,又想要的是什么?

古代儒学固而僵迂,其经天纬地之业也不过是群臣辅佐的役使,然家风气节的传世,始终还有脊梁骨钙般硬朗的触感。

祖辈为了生存,农耕之余涉足营生,顺应时代潮势;父辈脱农习政。此一代人享父辈荫余,仍沿政务。然下一代人,颇有改观,凡几皆似经商矣。

从业无区别,惟愿家风长续。更期今代人丰富及续立家风之内涵。

今思无他,惟“志向”二字感触。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清三部曲《杨度》“公车上书"一段之读书笔记 文/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