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软件的配叫工程师?

软件行业存在很多类比,常常类比开发系统就是建造大楼,那么软件开发者就相当于建筑工程师啊,但是工程师群体常常嘲笑软件开发工程师,你们的专业训练哪有我们严格?时不时服务就有问题了(尽管不得不承认牛逼网站能够做到好几个9的可用率)。对建筑工程师来说这都是重大事故啊,基本是零容忍的,你们软件设计也能称之为设计?我们一栋楼那是承担人们生命安全的东西,在地震区得考虑防震,在飓风区至少得经过很多轮测试,你们写几段代码,就能叫工程师了?

诚然,建筑行业和软件行业不能完全拿来对比,我外公以前是从事建筑行业的,修建一个公园的亭子,都需要仔细画若干张图纸,等一切资源到齐才能撸起袖子干。软件开发,启动成本多低,一段脚手架生成代码敲几个字母,所谓“原型”就出来了,前前后后可能还没有一个小时。其次,建筑行业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那是分的相当开,我们哪见过建筑设计师拿着铲子和水泥,一片片垒砖的。并且,软件行业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开发模式: “极限编程”,这在建筑工程师那里简直不可想象,毕竟建造这件事情不是轻易能够迭代的。软件开发者很可能就说:不就几个功能嘛,时间这么紧,两下搞定,要毛设计~~

然而,最近深度介入一个生命期已经接近两年的代码项目,深刻意识到 拿捏“设计” 的意义。很多所谓码农,可能跳槽频率较高,刚生出来一个项目,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项目怎么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演变就离职了,没有机会尝试演进化的设计。

不得不承认,项目初期每个人都很难拿捏需求,工程师可能会想我这种设计模式绝对能满足你们未来100个需求点,但是,商人头脑里的东西那是捉摸不定啊(此时cue下特朗普),他能给你搞1000个需求,所以前期设计那肯定是得摸着石头过河。有些时候,我们常常容易“过度”设计:“很可能未来还会有这种需求,那我就搞个“类”,把所有共享变量放在一起,机智如我!”,然而,未来压根就没有这种需求,大部分时间我们YY的都是错的。因此,“奥卡姆”剃刀中讲的,大道至简,用最简单并且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知道你在干什么。

难道这样说,我们就放弃“设计”,来一个需求就干一个需求。经典的软件设计课程会告诉我们,能在前期解决的一个问题留在项目后期,那成本翻了可能有100倍,我们说演进化设计,是要这个系统生长,但是要健康生长,如果一个代码库生长出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而且引入如此多“黑魔法”,那维护成本相当高。这就相当于生长成一个“怪物”,想要驯服,太难了。

Martin Fowler 《重构》这本书其实给出了一条明路,保证测试足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驯服这个怪物,修剪掉重复代码,保持“简单”的设计哲学,这种定期的代码审查,逻辑重构,保证软件在演化过程中按照规矩成长。经典的设计模式就可以在这时候发挥作用,毕竟是前人在种种尝试中摸索出来的pattern,前期如果为了设计模式而设计模式,很可能就过度设计了。但是在重构基础上,再引入设计模式,那就是控制了代码复杂度。

演进式设计也不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毕竟很多人都走过这样的路,如果不是一个特别有技术壁垒的项目,其实都可以通过网上找到相应的经验。要做一个实时聊天系统,那么多大公司分享出来的原型,先跑一两个,快速学习其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再进行相应的规划部署,这就是一种有效设计。

所以对于“搞软件的配叫工程师?”,我希望是。最后开一个脑洞:目睹一个项目两年的演进可能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比较难,毕竟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只会考虑近期利益。倘若我们要一段程序自己玩,时不时更改一些变量,用大量测试作为外部环境,我想有可能自动就进化和演变出一段“好”程序。不过,很可能我们人类估计都看不懂这段代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搞软件的配叫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