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阿帕拉契亚(三)No Pain, No Rain, No Maine

阿帕拉契亚山径南端起点
放置留言簿的铁盒
留言簿
我的留言

1685年2月6日,英王查理二世驾崩了。尽管辉格党对他恨之入骨,但查理二世以他风趣幽默的个人风格赢得了英格兰人民的爱戴,重新树立起国王的权威。然而在辞世之前,这位人称“欢乐王”、风流成性的专制君主却作出了一个震惊英格兰的决定——皈依天主教。信仰上的背叛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继任者-詹姆斯二世也是一个天主教徒。英国人无法怀疑他出卖英国利益给法国(法国人信奉天主教),便把查理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和驸马奥兰治亲王威廉三荷兰请到了伦敦赶走了詹姆斯二世。玛丽登基称玛丽二世,而威廉则称为威廉三世。英格兰进入了短暂而独特的双王共治时代。1694年玛丽二世驾崩,1702年威廉三世驾崩。玛丽的妹妹安妮公主即位。13年后安妮女王也驾崩了,玛丽和安妮都没有子嗣,辉煌的斯图亚特王朝寿终正寝。

此时摆在英国人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新国王的人选,那么选择标准是什么呢?不是治国理政的才能,不是显赫的军功。甚至血统也并非要紧的事情,英格兰人仅仅需要一个非天主教徒来当国王。最终英国政府挑中了继承顺位第52位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的儿子----54岁的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路德维西。可笑的是,这位选帝侯连英语的都不会说,就因为信奉新教糊里糊涂的成为了千里之外的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国王。从此他被称为乔治一世。尽管天上掉下这么一个大馅饼,但乔治一世的英语磕磕巴巴,无法不出席英国内阁会议。所以他并不常呆在伦敦,即使在伦敦每天也只是和情妇玩牌消遣时光。内阁会议则由一名“国王信任”的大臣主持。

斯特亚特王朝留个后世两个重要的政治遗产,一是光荣革命,二是权利法案。国王的神话被破除了,他可以被处死,他的权力被限制在相当小的范围内。来自汉诺威的乡巴佬国王无心与英国国政,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来帮忙的外人。国王的威望几乎跌到谷底。解除了国王对国家的绝对控制,建立某个新型社会似乎成了可能。经济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社会活动家怀揣各种理想躁动了起来。1727年,乔治一世在他的老家汉诺威驾崩了(讽刺的是,他葬于莱纳宫,二战时期毁于英国空军空袭)。长子乔治二世登基。英语是第四语言的乔治二世虽然在英格兰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对外扩张十分热心。此时在新大陆上,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正在上演着美洲版的三国演义,西班牙已经深耕美洲多年,占据着北美洲西南部和佛罗里达,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阿帕拉契亚山脉以东的肥沃土地。

英国急需巩固自己的地盘,在南方建立新的据点成为当务之急。这时候詹姆斯·奥格尔索普站了出来。他出生贵族,曾经在西班牙人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向乔治二世建议,在北卡罗来纳以南建立新的殖民地。乔治二世欣然同意,颁给了奥尔格索普王室殖民特许状。1733年2月12日,奥格尔索普正式建立的新的殖民地,并用国王的名号命名为佐治亚,这就是佐治亚州的前身。当然奥格尔索普并不仅仅为了迎合乔治二世海外扩张的野心。重要的是,他一个空想家、社会活动家。奥格尔索普梦想着在新大陆实践他的社会理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共同体,为破产的手艺人和失地的农民开辟新的家园。奥尔格索普在佐治亚宪法里明确禁绝了奴隶制。他还亲自尝试建立他理想中的城市 ——佐治亚第一个城市萨凡纳。同时,奥格尔索普和土著人民也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关系。

1738年,英国殖民者和西班牙人之间爆发了詹金斯耳朵之战。奥尔格索普带领殖民地与土著部落联军击败了西班牙人。然而奴隶制已经在南方生根发芽,眼看着其他殖民地靠着奴隶种植烟草和棉花发财,投资人们对奥格尔索普的政策失去了耐心,于是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743年,奥格尔索普被迫辞去殖民地总督的职务,失落地回到了英国。他反对的奴隶制统治了之后的100多年。

佐治亚州起始于一个伟大的构想,却终成了奴隶主罪恶的天堂。即使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寿终正寝,白人至上主义依然盘踞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然而佐治亚州却又是拥有梦想的马丁·路德·金的故乡,历史就是这样的矛盾。对于徒步阿帕拉契亚山径的 背包客来说,佐治亚是North Bounder开始传奇之旅的地方。




穿过亚特兰大市中心

2019年2月8日中午,我乘坐的飞机终于降落在佐治亚州最大的城市亚特兰大。亚特兰大机场是世界第一繁忙的机场,但看上去颇为老旧,完全没有中国那种特有的机场范,更像大型公交车站。按照约定,负责接我去斯普灵格山的罗恩·布朗先生准时到达到机场。我没有在市区逗留,便跟着罗恩先生的车一路向西北直奔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南端起点而去。

罗恩先生十分健谈,过去十几年,他一直为背包客们提供通勤服务。一路上向我介绍亚特兰大的种种趣事,比如可口可乐和CNN的总部就在亚特兰大。如今佐治亚州经济在美国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但亚特兰大依然是第二集团靠前的都会区。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天气问题。2月8日的亚特兰大,天气相当宜人,有种小阳春的感觉。罗恩先生告诉我今年新英格兰和五大湖区大雪肆虐,异常寒冷,创了新的纪录。至于佐治亚州,罗恩先生说,雨季即将来临,要我做好心理准备。今明两天还会保持晴朗,之后就不好说了。

我们的车开了近3个小时。从平原到丘陵,先走高速公路,接着走一般公路,最后到了乡间土路,一路颠簸,终于到了斯普灵格山北麓的停车场。我已经进入了查塔胡契国家森林。一般来说大多数背包客都会从斯普灵格山南麓的阿米卡罗拉州立公园出发,那里才是阿帕拉契亚山径的大本营,阿帕拉契亚山径协会有服务区提供食宿,还颁发带有编号的牌子。但我的飞机太晚,从阿米卡罗拉出来至少还要再爬8英里的山,才能到达起点纪念碑。这样下来估计要走到7,8点钟了。罗恩先生给了我一本阿帕拉契亚山径护照,盖上了第一个章,道了声珍重,就驾车离去了。


罗恩先生给我拍的留影
穿越阿帕拉契亚(三)No Pain, No Rain, No Maine_第1张图片
站在起点

我把装备摊在地上,重新打好包,向斯普灵格山方向前进。登山道不过2英里多,也不陡峭。这让我产生了AT不过如此的幻觉,但这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而已。站在山顶,向北望去,灰褐色的群山望不到尽头。大山深处是如此的清冷,那并非是凌烈的感觉,却像青烟一样一丝丝地透过衣服,穿绕在身体上,不消半个小时就浑身冷得打哆嗦。阿帕拉契亚山径的纪念碑十分低调,镶嵌在一块岩石上,基座还有一个铁盒,存放着留言簿。我签下了自己名字,这意味着,我成为了山径历史的一小部分。就如同水滴之于大海,虽然微不足道,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滴水组成了浩瀚的大海。

接下来深呼吸一口气,我正式开始2193英里的漫长跋涉。第一天非常短暂,爬上山顶已是下午4点,翻下山,太阳已经快要落山,昨夜坐了一晚上红眼航班,睡也没睡好,吃也没吃好,走了6英里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我便落脚在干草溪木屋(Stover Creek Shelter)。


阿帕拉契亚山脉
干草溪木屋
晚餐时间

木屋是阿帕拉契亚山径的特色之一。这些木屋被称为Shelter或是Lean-to,也就是避难所的意思。每个木屋之间大概相隔6-15英里,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或事木头捡起来的,通常没有大门,有一面完全敞开,一般可以容纳4-20个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地方山地俱乐部和志愿者负责管理和维护木屋,背包客可以免费使用。绝大多数木屋都配备了特制的土厕。这种土厕被称为Moldering Privy,土厕都有一个大烟囱,粪便和锯末,树叶等等混在一起,经过缓慢的降解和发酵,就可变成无气味的泥土,非常环保。除了土厕,大多数木屋还配备了防止黑熊窃取食物的装置,在南方,多是防熊挂绳(Bear Cable)。这些钢绳高高地系在两棵树之间,有滑轮和带锁的挂钩。背包客只需把食物挂在钩子上然后用滑轮吊起来。食物就能挂在两棵树之间,黑熊就无法够到了。

干草溪木屋相当奢侈,有两层,至少能住16个人,我选择了上层,太阳一点点落到了山后,还没有其他背包客出现,看来山径上的第一晚注定是一个人露宿了。晚餐只有方便面,从沃尔玛买来带薄荷味的cliff bar(一种运动食品)十分难吃。吃了一块,我就不想再碰了。吃过饭,天色已经黑透了。我钻进被窝,等待太阳再次升起。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我被冻醒了。屋外风雨大作,我摸着黑走到屋外,骤然感到寒气逼人。摸摸水壶,居然结了冰,净水器耐不住低温,只能揣到怀里。风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屋外屋内都黑得不见五指。气温已经落到了零下五度以下,睡袋变得不那么保暖 ,我把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带上羊绒帽子,把这个身体都缩在睡袋里。接近黎明,气温降到最低点,寒气从头到脚包围着我。我蜷缩成了一个球,只把两只眼睛和鼻孔露在外边,时不时地睁开眼看看太阳是不是已经升起来。

休息一下
长溪瀑布
路标
蹒跚徒步的老人

2月9日天气依旧晴朗,除了冷外,很适合徒步。我哆哆嗦嗦的爬出睡袋。环顾四周,木屋和周围都裹了一层白霜。净水器似乎没有问题,而两个水壶都结了半壶冰碴子。昨晚老鼠造访了木屋,就在我昏睡的时候,他们咬穿了我的粮袋子,一共两个洞,幸运的是只有两个洞,食物没有被咬过的痕迹,也许老鼠也不喜欢吃薄荷味的clif bar。



匆匆收拾了行囊,我踏上了漫漫征途。山径在大山深处钻来钻去,虽然并不没有爬升多少,但是不停地起起伏伏走起来。我的野心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尽管很少休息,但到了下午4点多,我才走了10多英里。跨过朱斯特斯溪,又是一段无药可救的爬升,我看到有一条岔路通向古奇山木屋。看看表,再看看GPS,我只走了原计划一半的路程,但还是决定决定在此露宿。古奇山木屋,半新不旧,除木屋外,还有规划好的12块露营地。所有营地都有小路连接,周边还用绳子圈了起来,水源和土厕离得不远。负责维护的志愿者们真得十分用心。营地里已经有5、6个背包客,大家的目标和我一样都是缅因州的塔卡丁山。他们对我速度赶到震惊,第二天就到了这里,他们已经走了3、4天。我既感到又些安慰,又有些无奈。看来我走得并不慢,但如果要按这个速度走下去,一年走完3条小路是痴人说梦。如今的情形让我有了思想准备,至少在开始的几天,我只能一点点的提速。

有邻居的感觉真好,我们一起在木屋里做饭,分享各自的食物,薄荷味的Cliff bar实在难吃,我真后悔买了那么多。然而再到下个补给点前,我只能靠它了。我不太习惯睡在木屋里,于是挑选了一块非常舒适的营地支起了帐篷。和暖的夕阳从枝叉上掠过洒在我的帐篷上,这帐篷有些局促,但让我感到安心。我躺在睡袋里,看着落日的余晖在空谷中一点点散去,上弦月的光芒足以让营地披上一层白色的绸纱。

因为第一天没有睡好,这晚我睡得格外的香。2月10日的早晨,我钻出帐篷一看,心不由得凉了半截。大雾笼罩着整个山谷,天色一片灰暗。邻居们都还在睡梦中,但我预感到大雨随时都会来临,决定早点出发。沿着山间小路一路攀登翻过兰洛克山顶向下便是伍迪垭口。这是阿帕拉契亚山径上第一个垭口,伍迪垭口坐落在查塔胡契国家森林的边界上,1895年,年仅11岁的亚瑟·伍迪目睹他的父亲杀死了北佐治亚山区最后一头鹿后,感到无比的痛心。后来在担任国家森林管理局驻佐治亚州的林业工程师期间,他成功地让北佐治亚山区重新成为鹿、黑熊和虹鳟鱼的家园。人们为了纪念他贡献,便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垭口

煮晚餐
我的营地
古奇山木屋
休闲时光
木屋
指路牌,直走是水源,向右是厕所
马桶
Privy 土厕

穿过垭口,向东北方向前进就是AT上的第一道难关——海拔4458英尺的鲜血山(Bloody Mountain)。据说切诺基人曾在这里大战克里克人,战况激烈,鲜血染红了山脊。如今硝烟不再,鲜血山已成为了健行登山的好去处。在翻越鲜血山之前, 我想好好休息一下。垭口上的大风吹得我怀疑人生,于是便躲到路旁一块大石头后面,蜷缩着躺倒在地上。水壶里的水冰冰凉,干粮硬得像石头一样,一口吃下去凉到胃里。渣子堵在喉咙口,真是难受。这时雨下了起来。我又在雨里坐了10分钟,直到雨滴子打得脸疼,才爬了起来。

大雨挟着大风,在山上肆虐。能见度只有2、3米,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走得倒也不慌。山径在蜿蜒曲折,来回走着之字。雨披不透气,不一会内衣就湿透了,脸上冻得通红,身上直打哆嗦。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山径渐渐地平缓了下来,我想是快到山顶上了。果然一块路牌出现在路边,牌子上指示了下山的路以及鲜血山石屋。石屋没有门,几个背包客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身边的炉头上正热着咖啡。一条大狗躺在另一个角落里瑟瑟发抖,他们看上去非常疲劳,充满了恐惧,也无心我说话。据说鲜血山上可看见北佐治亚所有的山峰,但此时只是白茫茫一片,大风呼啸着凄厉刺耳,令人不安。我也想坐下来休息,但浑身冰冷,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阿帕拉契亚山径最重要的白色路标
灰褐色的群山
鲜血山石屋
雨中自拍

下山之路比起上山之路要艰险得多,2英里的山路下降了1400英尺,先是在裸露的岩石上蜿蜒,然后钻进杂草丛中。大石头遍布在山道上,被大雨冲刷的黑亮,冰凌就像突然花朵一样绽放在路边。雨没有要停的意思,反而更急了。即便如此,还有背包客在向山顶前进。汽车的轰鸣声隐隐地飘在密林中,我想我离文明世界不远了。山下就是尼尔斯垭口(Neels Gap),19号公路从东向西穿过垭口,穿山旅社就在公路的另一边。这是一座看上去颇为古老的石屋,整个建筑被一道石门分成两个部分。山径穿过石门消失在迷雾重重的树林中。穿山旅社曾属于一个木材公司,1930年代,国民保育团(Civil Convers Corps)重建了石屋,1965年之前这是一家饭店。随着徒步阿帕拉契亚山径的背包客越来越多,这里逐渐变成了一家户外用品商店,同时也提供住宿服务。

老板话不多,但很客气。看我又冷又饿,很贴心地递上了一杯咖啡,让我暖暖身子。这里已经挤满了避雨的背包客,但我还是得到了一张床位,顺便买了一张披萨外加可乐,一共30美元。客栈在地下室,设施简陋,厨房坏了不能使用,客房是一间大通铺房,没有床单和枕头。男男女女都挤在里面,到处挂着湿漉漉的衣服和装备。我找了一张床坐下,把湿漉漉的衣服和装备脱下来挂在电暖器上。背包客们都是些有个性的人,但在路上却出奇地好沟通,甚至不需要报上姓名就可以聊到一起。这个时节出发的一般都是没有信心的菜鸟,向我这样有经验的背包客不是很多。当他们知道我曾经徒步过太平洋山脊小径时,都投来了尊敬很羡慕的目光。

穿山旅社的户外用品商店
背包记录着历史
工艺品
我的晚餐
穿山旅社
背包


清晨迷雾笼罩着森林
夜晚的雨雾中灯光
山径就在门的另一边
穿山旅社

穿山旅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据说95%的背包客都在这里放弃了徒步。古人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才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大雨下了整整一夜,早晨起来一看,灯光昏暗,大雾弥漫,细雨绵绵。大多数人都不急于出发,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正盘算着离开,但我必须上路。艰难的一天就在雨中开始,AT和PCT完全不同,从来不会在山腰上迂回盘旋,总是直直地爬上一座山头,然后直直地翻下谷底,整整一天,就是不停地重复着。中午雨停了,气温反而更冷,湿漉漉的衣服不能脱下,只能穿在身上等着自然风干。我要感谢老天没有再下雨,因为前往下一个宿营点蓝山木屋的山路更加难走,小路上全是大石头,滑一跤,我就只能回家了。到了下午5点,天色已经暗淡,我才看到了木屋的影子。两个背包客一老一少正在聊天,他们只是今天才相遇,老人向南走,年轻人向北走,老人的名字我忘了,年轻人叫尼古拉斯·马绍尔。他们热情地欢迎我加入他们的派对,我也很庆幸在这个阴沉的夜晚有了伙伴。

我的两位旅伴
今夜的食物,辣味金枪鱼
又是晚餐时间

这个木屋叫蓝山木屋,勉强可以躺下6个人。我走了近17英里,累得直不起腰来,只想睡个安稳觉,便在木屋前支起了帐篷。迷迷糊糊地睡到后半夜,雨又下了起来。初时还只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不一会就电闪雷鸣,倾盆而下,帐篷周围很快积了水。雨点子霹雳吧啦分外得响,砸在积水上反弹进了我的帐篷,睡袋也湿了。帐篷周边的泥土被积水泡得越来越松软,两根帐杆支撑不住,随时都要倒塌。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窘境,只能钻出帐篷冒着雨加固每一颗帐钉,但渗水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能听天由命。一个小时后,帐杆还是撑不住了,我坐在帐篷里,一面祈祷帐篷不要倒塌,一面用手撑住帐杆。

寒冷、疲倦、困意,黑暗和瓢泼大雨交织在一起,想不到我的AT之旅尽如此的困苦。在阿帕拉契亚山径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No Pain,No Rain,No Maine(没有痛苦,没有大雨,就到不了缅因),我终于有点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了,然而可以明确的是,还有更多的风雨和痛苦正在远方等待着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阿帕拉契亚(三)No Pain, No Rain, No M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