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唯一汉人张廷玉的波折人生

(一)"六尺巷"和"迟到"的进士

康熙十一年(1672年)闰七月,因其父去世离馆的翰林院庶吉士张英刚返回京师不久,就得面临一场考试,这可比他五年前参加进士考试规格还要高,因为康熙大帝要亲自考察他们共计三十二人的满文水平。这次考试过后,张英因为成绩特出,被授以编修的职务。两个月过去,九月初九日,夫人又为他诞下一位公子,这是张英的第二个儿子,他为这个儿子取名廷玉,字衡臣。升职又进口,张府上下顿时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张英是安徽桐城人氏,自幼饱读经书,为人正直,口碑甚好。

1680年,康熙爷以"勤慎可嘉"命吏部濯升张英为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

1699年,康熙大帝再次提拔张英为相位,任命其为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有一次,张英接到了一封家书。原来远在桐城的家中与邻居吴家因为建房时占用空地发生争执并打起了官司,闹到了衙门。他们想找在京为高官的张英给家里撑腰。张英看完家书以后,在上面批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寥寥数语,喻意深远。家人接到书信后,羞愧难当,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有权有势的张家如此大度,深为感动,也主动后退三尺。这样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之为"六尺巷"。

配享太庙唯一汉人张廷玉的波折人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时年26岁的青年才俊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可是那一年,其父张英为总裁官。为了避嫌,清廉的张英没有允许他的儿子参加这次考试,张廷玉因此也无法进士及第。

又过了三年,张廷玉才有机会参加考试并中得进士,他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想当年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是这个职位。

(二)深受重用,位极人臣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被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纂修官。

次年四月,入值南书房。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后,多次跟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各部。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张廷玉涉政以后,其才干得以显现,在康熙年间便崭露头角。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一代圣君康熙大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帝深知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他急需大力扶植和培养自己的势力,经过慎选,他决定起用张廷玉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原因有二,其一: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其二: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他的老师。他对张氏一族的才学、人品有深深的了解。

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他"精敏祥瞻、悉当圣意",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雍正说"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权力核心,成为重臣。

雍正六年(1728年)3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任吏部尚书。

雍正七年,雍正在隆宗门开始设立军机处,命张廷玉与怡亲王胤祥等领其事。军需一应事宜都交由他们办理。此时的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可谓大权在握。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一生勤政的雍正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昭张廷玉他日死后,得以配享太庙。乾隆皇帝继位后,他们三人同为总理事务王大臣。

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他虽政务繁忙,但因学间深通,荣膺康乾两代皇子师,并兼任编撰《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清世宗实录》、《玉蹀》等重要典籍的总裁官。

配享太庙唯一汉人张廷玉的波折人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朋党之争"使得他晚景坎坷

朋党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顽疾,他的危害甚大,甚至会导致一个政权的颠覆。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敏感。

乾隆爷继位不久,就发现朝中有两大朋党,一个是以鄂尔泰为核心,一个以张廷玉为核心,他们动作虽不明显,但也明争暗斗。鄂尔泰和张廷玉是先皇指名配享太庙之人,且在位日久,位高权重,身边总少不了趋炎附势的人,大臣们各怀揣度攀附之心,由此分出派系。这让乾隆皇帝深为不满,他决定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他当政期间,彻底打掉朝内朋党。

鄂尔泰为人傲慢、行事张扬。乾隆六年(1741年),兵部尚书兼步兵统领鄂善被参,鄂尔泰及其长子鄂容安被卷入,乾隆甚至放出狠话"鄂尔泰应自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不能重治你的罪吗?"

好在乾隆十年,战战兢兢的鄂尔泰因病去世了。他总算福大命大,不但保全了名节,仍得以配享太庙。

于是乾隆的打击重点转移到张廷玉这边来,他深知,要打击朋党,必须打击其核心人物,这样才能使得他们群龙无首,不攻自破。但张廷玉很老道小心,他的名言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只求能荣归故里,这样也算功德圆满了,所以乾隆说他"善自谨近于懦者。"

鄂尔泰去世后,乾隆任命三十多岁的青年权贵讷亲为军机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张廷玉有点尴尬和不自在!乾隆九年,他的弟弟张廷璐都告老还乡了,这让他好生羡慕。张廷玉知道皇帝想要找他的茬, 他觉得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

乾隆十三年(1749年)正月,乾隆宴请大臣,77岁的张廷玉看皇帝心情不错,提出了退休的请求,他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他认为自己给乾隆祖孙三代辛辛苦苦伺候了几十年,再说皇帝看他年纪大连早朝都特许他不上了。与情与理,皇帝都应该批准他这个请求。

但乾隆不这么想,他虽说不太喜欢张廷玉,但是他经验丰富,有的事情还能发挥一下余热。所以他说"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玘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张廷玉一心想退休,于是辩解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不一定非得干到死,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刘伯温)回到老家了,何况老子曾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而引退,于国于臣都是好事啊!

没想到听了他的这番话,乾隆皇帝脸顿时沉了下来,因为刘伯温求归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结果。张廷玉以此为例,让他大为不满。

乾隆引经据典,说"为人臣者,当法始终如一之人如诸葛亮,尽忠一生,此乃人臣之典范,不可存图逸之心"。

张廷玉唯有"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

张廷玉打起精神,继续到朝廷伺候着。

不久后,孝贤皇后去世,张廷玉因为安排不当被罚俸一年,这也打破了他从政四十七年不曾被罚的历史,他因此惶恐不安。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他老的更快了,脸上满是老人斑,牙齿都要掉光了,走路颤颤巍巍。

乾隆十四年,弘历看张廷玉思维混乱、说话经常颠三倒四,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他下旨到:"张廷玉这一年老的太快了,特批准他退休。"

张廷玉大喜过望,这下总算得以圆满了!

(四)节外生枝,他被抄家了

张廷玉终于可以安详晚年了!可他心里还是悬着一颗石头。因为鄂党成员、大学士史贻直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其实不够忠诚,没有资格配享太庙。这让他惴惴不安。

在家琢磨了一段时间,张廷玉觉得很煎熬,他决定豁出老脸,让乾隆给他一个保证,保证以后不会反悔,让他得以配享太庙。

他颤颤巍巍的跪倒在乾隆面前,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这让弘历很不爽,因为他并没有说过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样的话。但是看到自己的老师老泪纵横、哭哭啼啼,乾隆于是发布了一道保证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的诏书。

张廷玉很开心,虽说后来乾隆回想起来觉得不大对劲,还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让人递给他,但也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

按道理说,乾隆确实破例施恩了,哪有皇帝给大臣写什么保证的说法啊!按惯例,张廷玉应该第二天亲自进宫谢恩。可他毕竟那么大岁数了,第二天早上实在爬不起来了,于是让儿子张若澄代替他面君谢恩。

乾隆皇帝本以为,如此破例,张廷玉肯定早早进宫谢恩,所以他也在那等着呢,可他等到的是张廷玉的儿子。

乾隆爷龙颜大怒,命军机大臣写了一道圣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

当天写圣旨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门生叫汪由敦,他看到皇帝大怒,知道事情不好,赶紧让手下人通知张廷玉做好准备。

不料这事弄巧成拙,因为皇帝的圣旨第二天才能发到张家。可张廷玉或是老糊涂了,第二天天不亮就跑到乾隆面前叩头请罪。很明显,圣旨还没到家,张廷玉就知道消息了!军机大臣中,有人胆敢泄露朝廷机密。

乾隆打击朋党那么多年,没想到这个事情竟然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了。

乾隆宣布,对张廷玉"著削去伯爵,以示惩罚",汪由敦也被革职查办。

乾隆余怒未消,直接了当的提出"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而与之比肩乎?"

于是乾隆明令张廷玉取消了配享资格,把他赶回了老家。

张廷玉费尽心思最后却是一江春水付之东流。

满朝大臣没有一个敢替他送行,地方官员更不会像以往那样迎出数里之外。

噩梦并没有就此终结。

不久,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抓,乾隆决定收回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以示惩戒。

好在张廷玉一生清廉,抄家的士兵除了找到皇帝的赏赐并没有查到什么财物,甚至在被查封的张廷玉几百封个人来往信件中,也没有找出半点对皇帝不满的蛛丝马迹。

但是经过这次抄家,张家名誉扫地,张廷玉在政治上已宣告彻底死亡。树倒猢狲散,张党被完全击垮、各寻出路,张家再也没有人登门了!乾隆完胜!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回乡五年以后,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消息传来,乾隆爷感到了些许悲凉,想张廷玉辛辛苦苦为大清操劳了五十余年,鞠躬尽瘁,一生清廉。所以他决定仍然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万里长城万里空,

百世英雄百世梦。

沉舟侧畔轻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张廷玉写的诗似乎在讲述着他自己的人生。

配享太庙唯一汉人张廷玉的波折人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配享太庙唯一汉人张廷玉的波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