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伯】《消费者洞察指引》作者,stygoogle创始人;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
心流体验
被东方先哲称为“无我”境界的心流体验,能否对“爱拼才会赢”给出个说法?
引语:励志的老鬼
来福上高二的时候,老逃课去网吧,后来跟网管混熟了,没事也聊聊天什么的。
后来来福发现有个叫老鬼的天天在,挺奇怪的。
网管给来福讲了老鬼的事迹:
这哥们就在网吧附近住,是个吸毒的,每天没事干,无聊就来网吧打发时间;
一来二去,老鬼学会了玩大话西游;结果这哥们上瘾了,后来为了攒钱买装备,
把毒……戒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啊?连毒瘾都甘拜下风!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这种最优体验由我们自己所缔造,对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他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这样一种状态,你接受到的信息跟既定目标是匹配的,这时候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这种所谓最优体验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心流。
一、心流体验在东方世界,相当于“无我”的境界
偶然看到这个名词,是个挺奇妙的表达---心流体验(Flow)。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对心流体验的定义为:
心流体验是行动者进入一种共同经验模式。在该经验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以至于与活动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并忽略掉,并且丧失自我意识,只对活动的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控制感。
大概意思是说人富含激情、专注地沉浸于做一件事的体验就叫心流体验!心流这个词很贴合,感觉这种体验跟随着心脏的跳动一起合拍舞动!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佛教家及道教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禅宗使用心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辞。
1、心流特征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心流体验:全神贯注地打游戏、聚精会神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泡妞!做这些事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心潮澎湃、外界似乎都被你所忽略。很多宗教信仰都有这种心流体验追求,如禅道之于佛、如冥想之于心理学。目的都是一个,摒弃外界干扰,专心自己关注的事情,进而从中得到好的反馈,身心愉悦!相对现实世界,真是做到了“无我”的境界了。齐克森米哈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兴趣: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行动: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计划: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主控: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5、奖励: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6、忘我: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
7、相对论:主观的时间感改变——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以上,1是内心驱动——知;2、3是动作过程——行;知行合一是心流体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知行两点只是内在因素,加上4、5两个偏外在的因素就构成了充分条件(主控这个因素偏外因是因为一个人能力一定,对事情的主控力会受很多复杂的外界因素影响)。最后的6、7两点则是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后心流体验的外形表露出来的特征。
2、心流通道
心流是一种操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当中,人们愿意绞尽脑汁,并锲而不舍地投入,全神贯注于正在做的事。你接受到的信息跟既定目标是匹配的,这时候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能够保持意识的有条不紊,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够使你投入更多注意力,照顾内心跟外在环境的平衡。高能力做低挑战的事容易无聊,低能力做高挑战的事容易焦虑。而在焦虑和无聊之间,有一个有趣的空间,人在其中很容易进入专注状态,这就是心流通道。
3、心流特区
齐克森米哈里用下图来说明各种心智状态都可以理解成能力和挑战的产物;当外界难度高于个体感知到的能力水平时,个体会根据两种水平之间差距大小的不同,而产生担忧(worry)、焦虑或觉醒(arousal)的体验;当外界难度较低时,个体会产生控制(control)、放松(relaxation)和厌倦(boredom)的体验;当难度与能力水平都很低时,个体会产生冷漠感;当难度与能力水平都很高时,个体才会有心流体验。
二、人类共同经验模式的宇宙心流正在是如何运行
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要在复杂不可预测的环境中,比如地球,生存几率达到最大。需要在这个生物体的内部构建某种机制,让他在面对很多突发危险的时候,随机应变,充分利用可能出现的机会,生存下来。地球的宇宙心流该如何定义?
1、生存是人类第一尊严
既然首要目标是”生存”,人类肯定是一个保守的生物体。他的行为模式是:能够学习过去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断重复它们,尽量节约能量,保持谨慎,采取已被验证过的可靠的行为模式。但是,别忘了环境可是复杂不可预测的,以旧模式应对新环境死亡几率很大。所以最佳解决方案可能还包含一个中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当少数几个生物体发现新事物、想出新观点、变异出新行为时,无论新发现是否在当下是有用的,系统都会给生物体一个正强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确保生物体不只因为有用的发现而得到快乐的奖励。由于无法预期生物体明天、明年、或者几十年后,会遇到什么情况,因此最好的设计方案是:每当生物体发现新事物时,无论有没有用,都应该让他产生良好的感觉。
2、进化的正向系统:好奇心
经过随机的基因突变,一些个体必然发展出了一种神经系统——看到新奇事物,就会刺激大脑中的愉悦中枢。就像有些个体在性爱中能得到强烈的快感,有些个体从食物中得到强烈快感一样,必然有另一些个体会从学习新知识中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们身上的基因,来自那些认识到新颖事物的重要性、保护喜欢创造的个体、并乐于向他们学习的祖先。由于他们中有些人喜欢探索与发明,因此在面临不可预见、威胁生存的情况时,会更加充分的做好准备。同时我们也共享遗传了这种癖好,即喜欢做能以新方式去做的事情,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和设计新东西的事情。坦白讲,上述的人类进化推导过程,很容易让任何一个人类,获得脑内快感。
3、进化的反向系统:生物熵
再进入下一个反方向的问题:我们那么渴望葛优躺,又是怎么一回事?上面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故事的另一面,是另一个推动力量,它比好奇的欲望更原始、更有力。在本文看来,可以称它为“生物熵”的力量(熵,是物理学术语,指体系的混乱程度)。它是进化程序在我们的基因中构建的生存机制。当我们感觉舒服,放松,不花力气就可以侥幸生存的时候,它能给予我们快乐。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懒惰的力量”么?这并不是贬义,因为贪图享乐能最大程度保存我们的能量。生存是第一目的,记得吗?如果只有故事的前半段,而没有这些内在的调节者,我们很容易变得筋疲力竭,缺乏足够的力量,身体脂肪,以及神经能量的储备,来应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最终我们会而害死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放松、舒服的蜷缩在沙发里,葛优躺的欲望,是那么强烈。因为基因中,保存能量的欲望非常强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没有外界要求时,熵的力量就启动了。他控制了我们的身体与思维。大部分人这时候是不知道我们身上正在发生什么的。这也是佛学讲的“习气”的一部分。
4、人类通常会被脑中这两套相反的指令撕扯
一边是付出最少努力的命令,另一边是生产创造力的要求。它们都很强大,都来自基因和进化。这也是为什么“习气”很难觉察,更难褪除的原因。差别在于,面对两套指令,在绝大多数人身上,熵看起来似乎更强大。相对于面对挑战,他们更喜欢舒适。少数人就像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对于发现新问题的回报更敏感。人类会对两种回报都有反应,保存能量,与有效地使用它们,都是我们遗传基因中的一部分。哪一方会胜利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基因,还取决于个体的早期生活经验。而对全人类来讲,除非有足够多的人被应对挑战以及发现新方式的乐趣所激励,否则,便不会有文化的演化,和思想、情感的进步。
三、如何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在驾车的时候,是需要高的技能驾驶的,但是挑战感并不强,这时,能够感觉的就是控制感。当然,提高挑战感,例如赛车能让某些人着迷,因为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要让人“废寝忘食欲罢不能”,要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制造心流体验。
-如何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1,如何制造心流体验
马西米尼(Massimini)等人提出八区间心流体验模型;当人们处于高挑战、高技能水平的时候,心流会产生,身心处于最积极,意识处于最享受的状态。当人们处于高挑战、中等技能水平的时候,好胜心将被激发,往往热衷于提高技能,以尽量接近心流。
当人们处于中等挑战、高技能水平的时候,会充分享受掌控带来的愉悦体验。当人们处于低挑战、低技能水平的时候,无聊淡漠的心态会产生,进而放弃活动。所以要制造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调整挑战和技能的相对关系,规律的进行1区->2区->3区的循环。
2,如何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芬兰学者Kiili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 该模型非常类似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由一个构思回路、体验回路和挑战池组成。基于目标的挑战是整个模型的中心,持续不断的挑战维持着动机和参与性,技能在体验回路中逐步提升,构思回路分为前观点生成和观点生成两部分,用户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创造性地生成未必正确的前观点,而后通过体验回路尝试解决问题并验证观点,最后在观点生成部分修正或强化观点,最终达到意义建构。所以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完善的循环学习架构,引导玩家逐步的学习、提升技能,并面对新的难题。
3、两千五百年前东方心流
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 热认知”;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 冷认知”;热认知系统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佛家及儒家都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
1)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到热认知中
孔子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恢复周礼,问题就是孔子的以“礼”治国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对“初心”要求很高,外人常看来过于迂腐,而且如果一个人带着“不善”的心思,那就容易培养出“伪君子”。
2)孟子不同,孟子认为人天性带着好的热认知,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培养壮大
他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了,人脑自带“道德模块”。移情作用是人天生的能力,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同理心大家都是与生俱来的。可问题是,孟子的学派容易“跟着感觉走”,也就是容易让每个人自带的懒惰贪婪占据主导位置,过分理想化。
3)用佛法培养心流
事实上两个理论都有漏洞。
---自利利他:
《普贤行愿品》里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杯水浇注众生,则能成就诸菩萨智慧华果。意思是,想要成佛就要学者利益众生,如果不利益众生,那么菩萨就不能成佛。自利利他首先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有了悲心才能利益众生。
---我执:
成就“君子”“圣贤”“菩萨”这类目标最大的敌人就是佛教里的“我执”问题,我执代表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然后以错误为中心不断的强化,重复错误加深错误,我执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破除“我执”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通过空性智慧的修行。
第二种:通过纯粹的利他修行。
当我们心中不断想着利益众生,关注众生时,过程中我就开始弱化,就能达到智慧的修行也就是之前说到的,把“冷认知”转化成“热认知“,把本来要经过思考后才做的理性行为,形成你被动的下意识。
4)东方心流培养心流的套路
初期运用孔子的办法,现勤学苦练,高沉浸式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中期具体做的时候运佛法“利他”思想去做大事。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准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四、《爆裂鼓手》中“拼”是牛人要爽的路径依赖
你与牛人的一步之遥:将个人目标与世界心流相融合,爱拼才会赢。我们读的书越多,经历的事越多,就发现所有的经验和知识似乎都指向同一个悲观的结果:生命本来是无意义的。我拼就是想让自己爽!不是为了换取成功,不是为了超越别人,就是为了去体验一个更大的世界。其实,拼很可能是一种习惯,没人要求我这样,但碰到应该做和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拼尽全力想要漂亮完成。因为如果我没有做好,我自己心里会很!不!爽!
1、将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相融合,就是爽
事实上,我们目之所及的网游、网站、手机Apps这类用户引导型的产品交互设计,便是心流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典型案例。这种爱拼会上瘾的奇葩心理就像打怪玩游戏。拼=挑战升级,成功=Hold住了!但是没Hold住也不后悔,因为借助心流理论,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们享受紧张不安的挑战状态胜于毫无挑战的无聊状态,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一次又一次达到更高水平的心流状态。这正是游戏玩家获得的幸福感,也是人生的忠实玩家所体会到的凡俗人等不懂的幸福。
2、为什么要拼
你看到的是拼,我看到的是兴趣、机遇和偏执。很多东西,付出努力之后再得到,是想象不到的开心。从来没有拼过的感觉很难受,那种痛苦远远超过做事情所遭遇的挫折。拼,无非是为了活出让自己死的时候觉得很值的一辈子。人生就像冰激凌,你不在它融化前吃掉,就享受不到它给你带来的味觉快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之中,所知和所见越多,就越不满足于那种不去努力就能坐拥的生活。其实,上升一个维度来看,说一定要拼和一定不要拼的人,大概都源自某种恐惧;另一种意义上的胆小,以及另一种意义上的动机不纯。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好比没有洗衣机之前,人们觉得,有搓衣板,就够好的了,至少比古代那些用手搓洗衣服的先进了许多。所以,对于坚持不要拼的一小撮人来说,让他幸福快乐不痛苦的最大善意,就是不要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洗衣机,“Yes,搓衣板就是让你洗衣服最爽的东西!”但是,对于另一小撮人比爱拼更爱拼的人来说,世俗的幸福快乐都不是消解痛苦的解药,我的目标是: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极度成功。
3、极度成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用埃隆·马斯克的前妻贾斯汀形容马斯克的话来说:“极度的成功跟你认为的“成功”是不一样的,你不必成为像理查德或者马斯克那样的人,也能过上富裕和优质的生活。你获得幸福的概率比成为伟大人物的概率更高。但如果你是一个极端的人物,你必须做你自己,幸福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了。”试想,再多的金钱,名利,美女,对下面这些人而言,还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他们找到了一种办法去消解这种令人烦躁难捱的痛苦,去获得力量,以协助世界修正/平衡其错误和不均,从一己出发,进而为全人类的事业而拼其一生。
4、《爆裂鼓手》,我看过的最爽的影片,没有之一
《爆裂鼓手》的主人公安德鲁,宁愿作为一个伟大的鼓手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成为人们晚餐桌上的话题,也不甘光鲜亮丽的活到90岁而无人铭记。因为,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这部用19天拍摄,70天后期制作,成本不过几百万美元,没有任何大牌演员的电影,是我看过的最爽的影片,没有之一。没有光环,没有正能量,想要赢,拿命换。影片试图告诉观众,恨意常与狂热交织,“文明的进步不是人类慈悲精神的升华,而是屠戮艺术的提高”。
表面上是师徒相爱相恨相杀相成全的“撕逼大战”,其实是反心灵鸡汤的非励志故事:要想成为伟大,绝不是说说而已,它有可能葬送你的一生哒。是挑战极限?还是两个偏执狂互虐?顶级高手的对决莫不如此,真正的反励志,拼到没朋友。《爆裂鼓手》第一次将追求顶峰的人拍成一种真实的样子:孤独,愤怒,极端,不被理解。伟大能得到什么?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但伟大本身,就是生命最高的体现。你有你的不理解,我有我的疯狂。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铭记的瞬间,这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崇高体现。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亲口说:我写完《爆裂鼓手》之后在抽屉里面放了一年,没有给任何人看,我害怕别人看了会说“哦,这就是真实的你啊”,然后就不和我做朋友了。这就是所谓的“极度成功”:你面临的不只是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还有像《爆裂鼓手》导演担心的那样,没朋友。
为什么越牛的人越拼,越拼的人越牛逼?因为“拼”是牛人之所以牛逼的路径依赖。《爆裂鼓手》中的变态魔鬼教师弗莱彻说:英语中最害人的一句话就是Good job(干的还不错)。但普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告诉你,人活一世必然安然舒心,又何妨做一个普通人?大多沦为平庸的人不就是被这样最隐蔽方式所劝降归顺的么?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在追求极致时就不能用普通的价值观来衡量,凡间的砖石无法铺就天国的道路。就像牛顿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世界,但涉及到高速和微观的领域,就要引进新的物理理论。
彩蛋:游戏是万恶之源,对吗? 公众号:SFA-0002
对于大多数认为游戏是万恶之源的家长来说,一个有趣的结论是,游戏的趣味性并不和成瘾程度呈直接相关。一个在生活中有清晰目标和执行计划的人,他能够从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很难对任何大型网络游戏上瘾,而一个因为明天就要交论文今天还没动笔的,被强烈焦虑所困扰的人,倒是往往会连玩一下午。我们逃避现实的力量越强大,成瘾程度越高,大多数人应该都有同样的体验:明明觉得timeline上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却还是无法关掉去做事,只是一遍遍徒劳地从微博跳到豆瓣,豆瓣跳到知乎,知乎跳到朋友圈,朋友圈跳到QQ,等待着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刷新出现?如果是的话,这时候最好停下来,把手机放一边,无论脑中那个感性的声音怎么喊也不要去看。问自己,如果没有手机,我现在该在做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