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把我搞得有点崩溃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鱼哥第一次在我面称赞这本书一定要读的时候,我大脑给我信息反馈是:“哦,这是大佬们要读的书,和我没关系。而且一听名字就不适合我。”第二次听见这本书名时,它成了我的必读,更成了我现在坐在这绞尽脑汁写复盘的书。真是应了那句“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你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而我现在正走在崩溃的边缘。虽不是心中所爱,但奈何老大要求,我是硬着头皮也得看啊。

人挪活,树挪死,我们要果敢的走出舒适区,去奋斗。

俞敏洪在最开始作为北大的老师,在他那个时代毫无疑问,是拥有着一份稳定而又舒适的工作的。可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辞职出来创业,虽说他后来辞职创办“新东方”其中有一些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果敢的心,让他毫不犹豫地走出了当时对他来说的舒适区。

就像当初鱼哥让我辞职去他的公司一样,起初我很是犹豫。当然这份犹豫里并不包含对鱼哥怀疑,觉得他不能给我带来我想要的。而是一方面我不太相信我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去了不能给鱼哥“添一把柴”。另一方面,我害怕,害怕“走出去”后,什么都做不了,又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毕竟在扬州这个三四线城市交完保险五六千的工资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我在那里呆了五年多,我是在那里是有绝对性优势的,因为机械厂人员流动性很大,五年里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我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名老员工。这也意味着我可以选择最轻松最少的活去干,而领导也不会说什么,然后拿着比他们相对而言更多的福利。

可我后来还是选择的辞职,走出了我为自己营造的“舒适圈”。虽然现在在鱼哥这里我好像真的如预期的那样什么忙也没有帮上,但是我至少为我自己跨出了第一步,后面我只要努力一定是可以做些什么的。

就像俞敏洪在书中说的一样“没有什么收获会从天而降,一切都是要自己付出努力和勇气的。

没有什么事情是白做的,它总会在某一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俞敏洪能在连北大的老师也因为词汇量不够而不太愿意去教GRE的时候,却选择去教,原因就是在他住院的一年里做了在别人眼里是吃饱了撑的没有事干才会做的事,背两万多的单词。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俞敏洪觉得被这两万多个单词是一件无用功,那么后来的他还能教GRE吗?或者说他还有能力教好GRE吗?

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无用的事情,不一定就真的没有用。它可能只是你在“磨刀”就好比你准备做一顿大餐,做大餐前你是不是得去菜场买食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能说买食材这件事是白做的?武林高手在练就一身本领前,做的最多的不还是扎马步,练基本功这些看似没用,又浪费时间的事。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有的经历都会是以后成功的铺垫。

先讲情怀,再讲方式;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人还是一个企业“问心无愧”至关重要。

俞洪敏在书中写道:希望大家先讲情怀,再讲方式。情怀是什么?就是明白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就是自己在做一件事时,要有成就感,要引以为傲,并且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某种好处和进步,这就是情怀的最终解释。情怀就是在做一件事时把个人和社会揉在一起,同时对两者都有好处,这就是情怀的核心。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好处,这个人是有情怀的;一个人做的事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个人是有情怀的。

在这个到处充满着各种“诱惑”的社会,“不忘初心”,对大部分人来的说真的太难了。在威逼利诱下我们能否“守住初心”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是否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这本书虽说是讲的创业之路,却也是讲给我们做人之道。

(目前是我接触不到的有关企业的)

以下:

1.一个企业应该避免“大厨效应”。这样可以有效避坐地起价。

2.了解客户(市场)需求,用客源带动客源,以客易客。让获客成本降低。

3.可以适当的给客户提供一些免费建议,对和客户沟通增加彼此信任感。

4.一个企业必须有它的底线。

5.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利益分配。

6.首先要占领用户心智,再从自己的最高点延伸,这是一个品牌的成功之道。

7.利益结构要清晰,利益的分配机构要动态(发展中贡献的大小不确定)有清晰的上下级结构。

报告:我书还没读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把我搞得有点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