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鸣梁海战》我所看到的

从《鸣梁海战》我所看到的_第1张图片
《鸣梁海战》海报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鸣梁海战》并没有太深印象,即使它在韩国创下了高票房记录。时隔两年,当我从一篇文章上一掠而过时,才将这部被大韩民族塑造得犹如萨拉米斯海战一般的电影给翻了出来。

《鸣梁海战》主要讲述了朝鲜将领李舜臣抵御日军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海战。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抛开其历史真实性不说,但就韩国这种高度的民族意识,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

说到鸣梁海战,我们就不得不提与之仅隔一年的露梁海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朝鲜李氏王朝的生死存亡,对东亚地区的发展也是休戚相关。据说,《鸣梁海战》三部曲的第三部就将以此为原型。然而,对于将这场在古代海战中空前绝后的决定性战役翻拍成电影,我并没抱多大希望。除了担心大韩民族高度的民族意识会将这段历史夸大外,还涉及到一个人物——陈璘。

从《鸣梁海战》我所看到的_第2张图片
露梁海战主帅 陈璘

提起陈璘,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然而他却是露梁海战中的关键人物。如果说,露梁海战决定了东亚,那么陈璘就决定了露梁。更重要的一点——他是中方将领。

故事要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开始说起。秀吉统一日本后,秉着吞并大明王朝的雄心,入侵朝鲜,李氏朝鲜文弱不敌,日军直逼中土。当时的明朝与日本几经苦战成相持之局,于是打算议和罢兵。结果,日方因不满成为明朝附属国而不欢而散,秀吉怒而毁盟,再次侵朝,这就有了后来的鸣梁、露梁两次海战。而露梁海战正是中朝联手的一场战役,陈璘更是这场战役的最高将领,那时的李舜臣只能屈居其右。但作为韩国国产影片,想把陈璘放在首位未免与虎谋皮,这位英雄在《露梁海战》中的结局可想而知。

如果说,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海战,那么露梁海战就是中国海战史上最后一道流星。此后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也无非是把荷兰人围困起来而已,荷枪实弹的战役并未打响。之后的清朝闭关锁国,更谈不上在海洋上有所发展。

众所周知,朝鲜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十九世纪的甲午海战到之后的抗美援朝便可略见一斑。试想,如果当时丰臣秀吉拿下朝鲜,明朝将是一种什么状况?那时大明王朝正值万历年间,可以说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内有臣子乱政,外有女真虎视眈眈,如果再加上日本势力侵入,恐怕那将变成另一部“明清史”了。而在露梁海战后的几百年间,日本政治格局转为内向,明清乃至整个东亚的局势也因此有了很大改观。

但就是这样一位奠定中国乃至半个亚洲海防安全的英雄,为何国人对此缄口不言呢?

从《鸣梁海战》我所看到的_第3张图片
李舜臣

首先从朝韩的角度。自古朝鲜就是中国的朝贡国,说白了就是中国的附属国。独立之后,他们自然而然要抹掉这种“半殖民地”的耻辱,从他们把汉城改称首尔就可见一斑。所以,在他们的眼中,李舜臣是英雄,而陈璘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再者从清朝的角度。陈璘是明朝大将,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刚刚建立的大清王朝自然不会对这种前朝“余孽”歌功颂德。据说,陈璘的子孙为了躲避清王朝追杀,都已逃到了韩国。

最后从陈璘个人角度来讲,陈璘虽战功赫赫,但多有受贿劣行。《明史 陈璘传》有载:“璘有谋略……然所至贪黩,复被劾褫官。”可见,他算不得一个高大全的正面人物,若要歌功立德,恐值商榷。

正是如此,这样一位千古英雄就被后人埋没在史书里无人问津。然而,抛开历史因素不说,《鸣梁海战》在韩国取得了1700万票房的成绩,远超当时卡梅隆的《阿凡达》,在北美公映亦创造亚洲票房佳绩。这不仅是电影产业的一次飞跃,更可能带来文化的侵袭。在高票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只知“李舜臣”不知“陈璘”,只知大韩民族英勇无畏,却忘记中华民族的慷慨悲歌。

自《甲午海战》后,我似乎很难看见这类描写海战的影片了,面对即将拍摄的《露梁海战》,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韩民族来塑造我们中土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鸣梁海战》我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