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二二零年,魏王曹操逝世。
这位几无争议的三国第一人,带着未酬的壮志永远地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大地,身后是二分之一的领土面积和一个统一的北方一国。
他是以天为名的乱世奸雄,他是身负天下的超世之杰,他是苍天之中最耀眼的那颗恒星。然而,在历史的天空中,这颗星却绝不孤单。
“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
“足下意欲若何?”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自曹操起兵,三十一年以来,魏武麾下名将良臣难以胜数,他们助曹操御强敌、拓疆土、立法制、献奇策、举人才、劝农桑、教民众,一步一步地,奠基出这个强盛的魏国。
半部三国志,就是这些契合在伟大时代里的风云人物之不朽故事。
而在所有他们之中,有二十六人,以其卓越的功绩,脱颖而出,在曹操去世后,也陆续进入武庙,与曹操同享祭祀,史称“二十六配享”。
在同时期的吴蜀两国,追谥已是极高的荣誉,蜀汉先主在位时,惟法正见谥,终蜀两朝,也不过十二人得到追谥,其中已经包含了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等耳熟能详的人物;东吴方面的追谥则更少,除了孙氏四人外,文臣仅张昭、顾雍,督帅仅陆逊一人,武将居然无一人得谥。
于魏国,由于地广人博,得到追谥之人要远多于吴蜀两国,于是,就出现了“配享”,这一比生前封侯与追加谥号更进一步,达到人臣之极致的名誉,三国史中,也只有曹魏一家提供了如此气魄的荣光。
本系列的主人公,就是这二十六位曹魏的股肱之臣。
附:曹魏武庙配享人物
公元233年,夏侯惇、曹仁、程昱入庙;
公元243年,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阶、陈群、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华歆、王朗、曹洪、夏侯渊、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入庙;
公元244年,荀攸入庙;
公元251年,司马懿入庙;
公元262年,郭嘉入庙。
作为治史的第一个系列,本系列共计三十篇,将从此二十六人中相对不为多数人所熟悉的列位开始,逐渐延伸至各类三国周边作品已充分展现的一线人物,并补充功绩能力突出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入庙的曹魏重臣四篇。在对人物的介绍中,会涉及大量的局势分析、制度阐述、史料比对等,每篇的末尾还会有一段基于合理猜想的虚构人物对话,相信在本系列完结后,曹魏的整体风貌也将赫然眼前。
节度青徐 臧霸
有一种群体,在每一个乱世里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这种群体,叫做贼。
有一类人物,在群雄并起时代才会到达更高的境界。
这类人物,叫做侠。
贼和侠是看似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有的时候,他们却又会在一个人身上,汇聚成为统一的个体。
本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兖州泰山郡华县,位于山东西南部,在古代民风彪悍,一向是敢于向当权政府说“No”的。我们所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安徽省北部的大泽乡;少年们心向往之的水泊梁山,活动范围在山东西南部的梁山县,都与泰山郡相距不远。
东汉末年,在此处做狱吏的臧戒,秉公守法,因为不愿意替郡守徇私杀人而遭捕。在押解途中,时年仅十八岁的其子臧霸,果断地召集起数十名食客,杀掉太守,救了父亲。当时押送臧戒的百余人,因为畏惧臧霸的悍勇,竟然无一人敢动,眼睁睁看着臧氏父子逃脱。
臧霸与父亲、食客逃到了徐州境内的东海郡,于是,此时已因杀官慑敌而名动四海的臧霸,正式开始登上他一生的舞台——青徐。
不久,黄巾起义爆发,徐州黄巾虽不如青州黄巾势大,凶猛程度却也不遑多让。陶谦出任徐州刺史后,联结州内各势力共同清剿黄巾军,豪杰臧霸自然成为他倚重的对象。此时的臧霸,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力量,同时,建立了自己部队的中层领导核心——“泰山四寇”。
泰山四寇,在包括百度百科等很多地方都存在误读,讹传为在泰山郡活跃的四名豪杰,然而实际上,泰山四寇里的泰山并非指活跃地区,而是指出身地区。泰山四寇为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四人无一例外,都是泰山郡人,结合之前同为泰山郡人的臧霸率食客反出泰山的事迹,这四人也很可能就是臧霸手下食客里的佼佼者。
以臧霸为首的泰山豪强作战十分勇猛,在陶谦平定徐州的战役中表现出色。战事结束后,陶谦表奏臧霸等人为骑都尉,臧霸通过收编徐州黄巾扩充了自己的部队规模,便领着一众兄弟在徐州北部的琅琊国开阳县内屯驻,这里是青徐接壤之处,并且与兖州相近,属于三不管地区,拥有官职的臧霸,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逃亡者或流寇的身份,而成为一个拥兵自重的小型军阀。
公元一九四年陶谦病逝,刘备领徐州,继而与吕布先和后战,不久后,曹操也开始介入徐州。这时的徐州处于刘、吕、曹三方势力的胶着中,当曹刘联合的态势渐显,吕布不仅需要向南联结袁术,也开始向北联结臧霸,希望得到臧霸的援助。此时徐州大部握于吕布手中,臧霸也就同意与吕布联合,但对吕布仍存有防备之心。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三国演义》的情节不同,臧霸从来都不属于吕布麾下,即便在二人的“蜜月期”,也至多是一种战略同盟的关系。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臧、吕之间的微妙关系:当臧霸攻取了不受吕布统治的琅琊国治莒县后,吕布提前索取之前约定的辎重,但可能是因为吕布的名声实在太坏了,臧霸高度警觉之下闭城拒吕,令吕布空手而归。
不过,这段插曲并没有破坏臧吕二人的联盟,在曹操向吕布发起总攻之际,臧霸依然率泰山豪强援助吕布。只是此时吕布已经穷途末路,而已经完成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和“屯田制”两大关键事项的曹操,力量强盛,完全不是臧霸的兵力所可以阻挡的。吕布势力败亡后,臧霸率众隐入山林藏匿,但曹操却不依不饶,点名在全州搜索并最终找到了臧霸。
本来以为是要算算作为吕布援军的老账,然而曹操一见到臧霸,就被其身上那种豪杰之气吸引,顿时觉得相见恨晚。相谈之后,曹操立刻让臧霸去把他的那四个好兄弟——泰山四寇找出来共谋大事。臧霸也是性情中人,也不生疑,直接就唤来了那几位,再加上另一名头目,四寇之首孙观的哥哥孙康,一起拜见曹操。曹操更不含糊,当即给这六人进行封赏,所封的官职如下:
臧霸——琅琊相、孙观——北海太守、尹礼——东莞太守、吴敦——利城太守、昌豨——东海太守、孙康——城阳太守。
我们把这六个太守(琅琊相等同于琅琊太守)的所治郡国梳理一下,看看这样的封赏意味着什么。
琅琊国、东莞郡(不是广东那个著名城市)、利城郡、东海郡属徐州;北海郡、城阳郡属青州。当时,徐州全境已在曹操掌握,青州则只有与徐州相连的一小部分属于曹操,其他在袁绍手中。
“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陈寿所言,毫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名曾与自己交手的当地豪强,初次见面之下便不做提防,不换防区,不调离本土,而将两州之地委任之,这样的气魄,三国时期除了曹操,再无他人,放之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屈指可数。
但还不仅如此。
曹操做兖州刺史时,有两个手下,一个叫徐翕,一个叫毛晖。张邈和陈宫在兖州反叛时,这两人都参与了叛乱,后来曹操收复兖州,这二人无处可逃,就投奔了臧霸。吕布被灭后,刘备依附于曹操,曹操让刘备去跟臧霸要这两名叛将的人头,臧霸便对刘备做了一段非常精彩的陈词:
“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我臧霸之所以能在乱世有一席之地,兄弟们之所以愿意跟着我混,正是因为我从不做这种出卖朋友的事情。主公对我有大恩,我本来不敢违抗命令,但是主公是王道霸业之主,应该能够包容理解“义”字之意,希望刘备大人帮我转告,恕我不能从命。
这段话基本上可以算是香港经典黑帮电影的核心蓝本了,冲突与选择都在其中,人物性格也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老大”的想法不一定总是跟“大哥”一致,这种一致与否,一般也就决定了电影的结局。那么,这个故事里的“老大”——曹操是怎么回应的呢?
太祖叹息,谓之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曹操对臧霸给出了高度评价,且不仅不再追究,反而封了这二人做郡守。
得人心者得天下,从此刻起,臧霸和他的小弟们,将永远是曹操的脑残粉。
当然,多次反叛的昌豨是一个例外,不过他不是本篇的重点。
扫平吕布收降张绣后,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作为曹军的东部侧翼,臧霸多次以麾下精兵投入青州战场,与钟繇一西一东,令曹操主力免除了来自并州、青州的压力,可以在官渡前线与袁绍全力对峙。同南部战区的情况一样,该地区的战事看似并不紧密,却是令袁绍军无法多路包抄的重要屏障。
最终,曹操击破袁绍,并逐渐平定河北,当曹操获得青州全境之后,臧霸带着他的小弟们前往祝贺,并主动提出将自己和其他泰山豪杰的家属送往邺城。曹操明白这是臧霸为了让彼此不致猜忌而遣送人质的行为,于是引用了萧何和耿纯的典故,欣然接受。
接着,臧霸率众发起扫海活动,平定海贼之乱,以及可能包括的部分逃往海上的袁家余党,再和于禁合兵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协力攻破黄巾贼徐和,战功彪炳。一众泰山豪强随之都封侯进爵,臧霸自己升为徐州刺史,头号小弟孙观升任青州刺史,从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对青徐二州实现了完全的节制。
徐州治所在下邳,臧霸入驻下邳后,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故事。
下邳县令武周,与臧霸性格相投,关系很好。后来武周因部下犯法而受牵连,臧霸不仅不避嫌,反而对其更加亲善。本来以臧霸的为人,这几乎算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这个武周,不仅名字与后来武则天所建的朝代恰巧重名,其身也确实是武则天的宗祖。
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汉有武臣,为赵王。梁邹孝侯臣,生德。德生东武亭侯最。最生敬襄侯婴。婴生中涓、济阴侯山附,后以酎金国除。山附生陈留太守、内黄侯都。都生汝南太守宣,字文达。宣二子:尚、浮。浮字元海,司徒、左长史。生临漳令静,字伯济。静生烈,字文照。烈生光禄勋笃,字猗伯。笃生太常、中垒校尉悌,字周笃。悌生九江太守、临颍侯端。端生魏侍中、南昌侯周,字伯南。周三子:陔、韶、茂。陔,字元夏,晋左仆射、薛定侯。——《新唐书·宰相世系》
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陈兰、梅成在庐江郡叛乱,臧霸随于禁讨伐梅成,张辽则率张郃等人攻击陈兰。然而,梅成伪降骗得于禁回师,自己立即与陈兰合兵,一同逃往天柱山。如今已成5A景区的天柱山,地势崎岖易守难攻,一时难以讨平;与此同时,孙权得知此事,便派韩当为援军支援陈兰、梅成。为争取时间,确保张辽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击破叛军,臧霸派兵前往皖城攻击韩当,韩当则反击臧霸,与臧霸在逢龙大战,被臧霸击退;其后,二人又在夹石会战,臧霸再破韩当,使得孙权不得不亲自领数万兵马(不知道是不是那著名的十万人)渡江到达舒县。对于孙权这一动向,臧霸早已料到,领军在舒县严阵以待,而孙权听说臧霸在此,不做其他念想,立刻退军。得知孙权不战而退,臧霸怎肯放过如此机会,领军星夜追赶,追击百余里,并分兵两路前后夹击,致孙权军溃败,许多士卒连船都来不及登上,只能游泳过江。至此,孙权援救陈兰、梅成的计划被臧霸彻底挫败,张辽也一鼓作气攻下了天柱山,击破叛军。从此战起,臧霸开始频繁参与对吴作战,并与张辽多次合作击败吴军。
四年之后,曹操攻击濡须口,臧霸与张辽再次搭档,但因为大雨,估计形式可能会对己不利,张辽便意欲自主撤军,臧霸此时却表现出了他对曹操的了解,他认为曹操定会下令撤军,不妨等待军令。第二天,撤军令果然下达,张辽感佩之余,将此事告知曹操,曹操也非常欣赏臧霸此举,拜其为扬威将军。
又过了四年,借着张辽在逍遥津一战对东吴造成的心理重创效应,曹操领诸军攻击巢湖,臧霸在此战中表现突出,先登攻入敌阵,越过巢湖,再击破居巢。此战立首功的是臧霸的头马——青州刺史孙观,战后官封振威将军,从将军位和官职上都和臧霸完成了官方CP。但可惜的是,孙观在此战中受了重伤,不久后便去世。
再过了三年, “老大”曹操也去世了,而不同于孙观的战殁,曹操的去世,除了让臧霸感伤外,还意味着一些别的东西,消失了。
臧霸及其部下归顺曹操的原因,向来只在于曹操一人,他们对曹操个人的尊重、佩服、爱戴,是联接青徐豪强与曹魏势力的羁绊。他们起初是为了生存才落草为寇,以义气为处世法则,对统一天下的兴趣未必很大,对功名利禄恐怕也并不在意,他们可能只是觉得曹操这个老大很好很厉害,很有想法很有抱负,跟着他混,心服口服。
可是现在,曹操不在了。
泰山豪强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留在曹魏的意义,于是如下的事情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老大走了,我们留在这里做什么?
这帮质朴的山东汉子,大概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然而,此时的曹魏,其基业已然奠定,并不会因曹操的去世就土崩瓦解。曹丕即位后,迅速以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接管主要战区,并优待老将,完成平稳过渡。当时,接管青徐的战区司令,是曹休。面对这个曹家的后起之秀,被多种复杂情感裹挟的臧霸,说了这样一句话:
“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三国杀中臧霸的技能名【横江】也来源于此)
而就在几年前,刘备的部下,刚刚被任命为汉中太守的魏延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一蜀一魏,豪气干云。
曹休将这句话转告给曹丕,曹丕的心情比臧霸更加复杂,前阵子臧霸的部下擅自离去,如今臧霸又言说自己的雄心……也罢,那就给他这样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吧。
黄初三年,曹丕三路伐吴,张辽、臧霸都身处曹休的东路军中。此战,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之士万人,突击东吴徐陵县,烧毁敌军的攻城车,杀敌数千,然后全身而退。
虽然与其他诸路军相比,此战之中,臧霸军仅仅在撤退过程中损失数百人,可称一场大胜,也证明了他的那句“横行江表”所言非虚,但当年泰山四寇中已是仅存的尹礼,却在此役战死了。
同年,好搭档张辽病死。
一切都预示着,臧霸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快要画上句号了。
伐吴之战结束后,曹丕征调臧霸入朝,升任执金吾,作为高级军事顾问。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表达对臧霸的重视和尊敬,也是为了让臧霸势力离开青徐,巩固中央集权。
臧霸一直活到明帝曹叡即位后才去世,此时,距离泰山豪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已经过去五年。
他的一生,在“贼”和“侠”两种身份中不断切换,所幸遇到了一个欣赏自己的主公,为兄弟们谋了好前程。可是他的兄弟们最终却也在征战中纷纷陨落,一一离他而去。
当他溘然长逝的时刻,兄弟们的面貌在眼前浮现,那时他或许会想:
如果生在一个清平盛世,人生会当如何呢?
“大哥,你看,好大一只虎!”
“嘿,还是你小子眼尖,快叫你哥去把绳子拿来。卢儿,你绕到它后面去,黯奴,给我一支箭!昌霸!昌霸你在干嘛!”
“奴寇你太慢啦!这只虎是我射的啦!”
“你小子!看我不揍扁你!”
“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