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几百年,人才荟萃,思想迸发,烨烨雷电,褶褶生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这时候可谓已经是糟粕去尽,精华留存。而春秋之时留下的士人之风“合则留,不合则去”以及各国图强的敬贤之风都给各位布衣士子一个广阔的舞台去展现自己的才华。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商鞅。商鞅,又名卫鞅,卫国人,先秦著名法家学派人士。投身如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下,职位中庶子,帮助公叔痤整理书籍啥的,顺便也出谋划策,颇得公叔痤赏识。所以公叔痤死之前,对魏惠王举荐商鞅做魏国丞相。魏惠王认为小小的一个中庶子怎么能做大魏国的丞相,想是公叔痤老糊涂了。公叔痤还很较真,看着魏惠王不可能任用商鞅就建议杀掉商鞅,否则商鞅得到其他国家的任用肯定会对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之后,出于道义上,公叔痤又告诉商鞅让他逃跑,说是他告诉了魏王要杀他。而商鞅淡然一笑:既然魏王都不愿意用他,还会忌惮他的才华而杀了他么?事实上,商鞅不但没走,还自请为公叔痤守陵三年。最终,在得知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西去秦国。考察了秦国风土民情之后,为了验证秦孝公的图强决心,先后以王道、霸道思想与秦孝公侃侃而谈,华而不实,把秦孝公气得半死,心想招了个水货。最终,商鞅认为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最终抛出了自己的变法和施政主张,君臣二人三日三夜讨论不已。最终,任商鞅为大良造,开始变法,秦国也从此走向了强国之路。商鞅,不单单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更重要的是还有推行自己主张的方法,比如“徙木立信”,各县委任法官宣传法令,杀私斗疲民立威等等都为变法的推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作风也得到秦新势力的广泛支持。正确的施政方针加上强大的个人魅力,商鞅不愧是优秀的政治家。与很多强势变革者一样,商鞅树敌量多,得罪了一大帮人,最终被一帮老世族找借口被逼车裂。不过,秦法并未因为商鞅的死而被废除,这一点商鞅比很多改革者的命运好得多。
商鞅的同时期有一个改革者,申不害,也是法家代表。与商鞅所不同,他更看重法家牌中的术治。术治,主要是针对人的,包括肃清官场,君主控制臣子等等。这是一条治标不治本的方案,类似于反贪污,如果体制不行,再大力度也阻止不了贪污腐败的发生。没有治本,这也注定了申不害并不能使韩国长久强大。韩国,在申不害的改革下取得了一时的强大,但最终在申不害死后逐渐衰落,而他们的君主却走入了崇尚权谋之路。
商鞅之后,战国进入了另一个角力时期,即合纵连横时代。因为需要合纵或者连横,外交便成了国家存亡的一项重要政务。今天被打了请别的国家救命,明天想打别的国家了要说服其他国家袖手旁观或者是联合几个国家去抗衡更为强大的国家。策士,后来也称纵横家,也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属于他们的舞台。这其中的杰出者有闻名于天下的苏秦张仪。
先说苏秦,苏秦,师从鬼谷子,家境殷实,当时属于周王朝的“国人”。学成之后曾主动去说周王,未被采纳。而后奔波数年而不被受用,最终狼狈回家,被自己的亲人鄙视。苏秦并未从此堕落,而是奋发图强,“头悬梁,锥刺股”指的就是他。之后适逢燕广招贤士,于是苏秦说燕文公得到重用。之后,苏秦游说山东六国成功,联合齐、楚、赵、魏、韩攻秦,一时使秦龟缩于函谷关内。而苏秦此时个人成就达到了顶峰。燕文公死后,易王立。由于苏秦与文公夫人有染被易王察觉,苏秦被迫离燕去齐,在齐国得到重用。在齐国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再次强盛。而因此苏秦也得罪了齐不少大夫,最终被刺客杀死。值得一提的是,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也是纵横家。
张仪,魏国大梁人,史书上有说是苏秦同时期人物,也有说不是,他是秦国设立丞相这一职位来的首任丞相。《大秦帝国》中把二人当做同时期人物,且为师兄弟,私交甚好,甚至是苏秦最终向当时的秦丞相樗(念chu,第一声)里疾举荐张仪去的秦国。《大秦帝国》中,张仪与苏秦针锋相对,一个合纵抗秦,一个在秦连横破合纵。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是当时张仪为了破解楚齐同盟关系,忽悠当时的楚怀王说如果和齐断交,则秦国各地六百里给楚。楚怀王欣然答应,与齐断绝关系,结果派使者去秦国交接割地。张仪忽悠说当时只答应给楚国六里地的。因此激怒楚怀王,楚怀王出兵攻秦,被大败,反而被秦夺取了六百里地。之后,张仪成功瓦解了合纵的六国。秦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扩张的机会。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立,张仪不和秦武王脾性,离秦而去,最终死于魏国。
战国四大公子,也算是纵横家,不过由于具有王室背景,因此说起话来也更有分量,而也因为他们有大量财富,也以门客多而闻名。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有勇有谋,有门客三千。当时正处于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空前强大。秦国围攻赵都邯郸时,魏王不敢救,最终信陵君盗楚王兵符发兵救赵,破秦围困。因此遭魏王猜忌,被迫留赵十年,后来秦攻魏魏王请信陵君回魏,信陵君因此联合其他五国打败秦军,这一次再一次把秦军打回函谷关。据《大秦帝国》中描述,也曾和秦庄襄王嬴异人、吕不韦有过交往。
齐公子田文,孟尝君,以门客多而杂著称,所谓“鸡鸣狗盗”讲的就是孟尝君收留的门客有一个会学公鸡打鸣而被收留,而另外一个因为能钻狗洞偷东西而被收留。那个时候,孟尝君有自己的封地,财大气粗,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去投靠他他都不会拒绝。门客也因此达到了三千多人。别以为孟尝君属于玩物丧志那一类人物。事实上,孟尝君非常有才华。秦昭襄王因为听说孟尝君的贤明,曾经骗孟尝君到秦,并扣押他做丞相。最终在一名门客的协助下离秦,后被齐湣(念min,第三声)王任为齐相。期间也发动合纵抗秦,攻楚,齐国这个时候得以扩张,实力增长。而后,遭齐王疑忌,托病归去封地,不复重用。
赵公子赵胜,平原君,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与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任赵国丞相。经长平大战之后,秦军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散尽家财召集兵士奋起抵抗,并联合楚,魏抗秦,也就是这一次信陵君盗取兵符救赵,最终解邯郸之围。平原君非常重视自己的门客,曾经因为自己的小妾讥笑自己的一个门客是跛子而把自己的小妾杀了,此外成语“毛遂自荐”的毛遂也是他的一个门客。
楚公子黄歇,春申君,博学强辩,曾任楚国丞相。在秦联合韩魏攻楚时曾说服秦昭襄王退兵。《大秦帝国》中春申君与屈原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经两人试图在楚国变法图强,但因层层阻力最终没有得到实施。楚幽王时期,春申君遭李园刺杀身亡。
既然提到了屈原,也简单介绍下,虽然大家都对他很熟了。屈原,当时楚国的四大家族(景、昭、屈、项)中屈家公子。楚怀王在位时期早期深得信任,也力谏怀王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楚国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迫于其他家族的压力,改革最终没有深入下去,屈原最终反而被疏远,最终被流放。屈原也因此郁郁不欢,写下了不少好诗。怀王死后楚被秦攻破都城郢(念ying,第四声),屈原见国家兴亡无望,绝望投汨罗江而亡,那一天农历五月初五。
说一个不太熟悉的人,鲁仲连,神童,十二岁的时候就在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驳倒田巴而一举成名。不为官,单枪匹马奔走各国,游说诸侯,人称布衣鲁仲连。鲁仲连,和四大公子、屈原都有交往,与后面要提到的田单也有重大关系。事实上,作为一个布衣士子能够对战国形势起到很大的作用,就这一点可以看到鲁仲连的过人之处,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对士子的重视。他早期游走列国合纵抗秦,晚期又帮助田单抗燕,最终让齐国负隅抵抗燕国而得以重生。
提到了齐燕的战争,就来说说这件事的主角,乐(yue)毅和田单,奇迹的缔造者。前面说过齐国在苏秦的改革下实力得到了增强,但不是那种长久的强。齐湣王田地脑热得很,自以为龙体附身,自称东帝。在几国联军抗秦失败率先让部队撤退而灭宋收地千里,与各国关系因此决裂。而燕当时因为燕哙(念kuai,第四声)王让位子之导致国内大乱,齐湣王趁机派兵攻入燕过首都劫掠一空,导致燕一度穷困。而齐湣王不思发展,大肆扩充军队,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百姓苦不堪言。燕国内乱平定后,燕昭王继位,任乐毅为亚卿,开始变革,燕逐步强大。随后乐毅联合其他几国攻齐,击溃齐湣王当时认为强大的齐军,随后连下七十城,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至与楚接壤的莒(念ju,第三声)。《大秦帝国》描述的是中被楚将淖(念nao,第四声)齿扔到齐国流亡的百姓中,被上千百姓活活咬成一滩白骨。此时,齐国灭亡只在旦夕。而田单,这一齐国的巨商在临淄城破之前此时也从临淄将家产运往到临海的城市即墨。即墨,成为田单的孤城绝唱。田单到城内,因抵抗燕军组织得力受到大家的拥护而得以成为即墨抗燕的首领。田单,将商场上的经验用到了战场,加上鲁仲连暗中从楚国经过海路运粮救济,得以撑持。同时,派人离间乐毅和燕王(此时燕昭王已经死了,燕惠王继位,乐毅不再受信任),最终乐毅被迫去了赵国。骑劫为将,强攻即墨不果,反而被田单以“火牛阵”冲破防线,燕军大乱,而此时即墨军奋勇杀出,击溃燕军。最终齐得以复国,而破围距离被围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田单也以一座孤城抵抗整个燕国成为绝唱。田单,后来扶立齐襄王,被封为安平君,曾任齐相,他任丞相期间,齐国得以恢复。
说完了商人田单,该说另外一位商人了,这位商人比起田单,那是名扬天下的人物——吕不韦。吕不韦在《大秦帝国》中是以一名义商出场的。商而重义,看着有些不可思议,不是无商不奸么?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还是有义的,譬如之前说过的田单,为了祖国的存亡舍弃庞大的家业而坚守孤城,便是义。吕不韦则更是将“义为利本”作为座右铭,认为义才是生财之道。而吕不韦虽然当时已经是巨商,但是内心却还是有从政光耀门楣的向往。所以在遇到嬴异人之后分析了秦国的继位形式,认为他“奇货可居”而毅然花巨资打造他,让嬴异人更名子楚而与信陵君和赵国(长平大战之后秦进攻赵国失败送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的士子论战,逐步哄抬人气,可以说吕不韦也算是炒作和包装的鼻祖之一。同时,吕不韦为了安定嬴异人的心,还将自己的妾赵姬送给嬴异人做夫人,可谓花下血本。同时,在秦国内部,吕不韦也逐步扶持嬴异人的父亲嬴柱(当时的太子,安国君,后来的秦孝文王),并且引起秦昭襄王对嬴异人的注意。最终成功让嬴柱登上王位。吕不韦同时帮助嬴异人成功逃离了赵国。而后在秦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又成功利用商战经验压制六国商人哄抬粮价,最终被秦孝文王赏识,逐步提拔。秦孝文王死后,嬴异人(秦庄襄王)任其为丞相,从此,秦国进入了宽政的时代。吕不韦的宽政,具有他商人时期的义的形态,很多时候不再依据秦法,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政务。譬如秦法不救灾,而吕不韦时期则钻秦法的空子绕开这条以其他方式救济百姓;再如吕不韦兴建学宫,编撰《吕氏春秋》宣扬其义政思想。秦庄襄王死后,委托吕不韦摄政,嬴政尊其为“仲父”,吕不韦那个时候大权在握,开始大规模实施自己的施政方针。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老百姓对秦法过严的看法。然而,吕不韦与赵姬(嬴政的母亲)说不清的关系,以及后来进献嫪毐给赵姬最终造成嫪毐的造反,以及施政主张与嬴政的冲突都给他的后半生埋下了不幸的伏笔。在嬴政亲政后吕不韦的施政主张被抛弃,而吕不韦也无奈下台。最终,嬴政的一道问责书让吕不韦误以为嬴政要他死而被迫自杀身亡。吕不韦身上有着很多矛盾的地方,也和他坚持义的立场有很大关系。所以吕不韦在担任秦丞相期间,一些龌龊小事给他的执政生涯点上了几个污点。譬如他与赵姬的关系,譬如进献嫪毐。然而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便遭到了嬴政的反对也不放弃,这在一个强势的君主之下也显得十分难能可贵。吕不韦的施政方针,其实说起来是一个很好的主张,只是不合时宜。那时,秦国还有外患,而抵御外患的时候内部的法治森严显得很重要,没有内忧,才能更放心地去扫除外患。如果嬴政统一天下之后能够采取吕不韦的施政方针的话,也许秦国不至于这么快灭亡。吕不韦在位期间还有一些重大的贡献是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像后来的丞相王绾(念wan,第三声)、李斯,水工郑国等等。
王绾就不介绍了,他更多的角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李斯,这个历史评判颇具争议的角色登场了。李斯,魏国人,出身贫寒,师从荀子,韩非的同门,后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史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认为极大影响李斯后来的选择:在李斯还未出仕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一方面反映了李斯出人头地的想法,另外方面也放映了李斯在位高权重的时候担心沦落到厕所里老鼠的那种惨况。李斯在师从荀子之前曾担任魏国小吏,然而当官并不一定有钱,事实上,李斯很穷,老婆孩子也是勉强养活。李斯学成入秦,被吕不韦任为学馆主事,因办事缜密而得到吕不韦赏识。后被提携为秦始皇长史,提出了献金玉离间外国君臣的外交策略,被委任客卿。客卿,这个职务,相当于是一个候选人,如果得到君主赏识而又有重要职位空缺就会增补上去,譬如当年的商鞅刚刚入秦时就是被认为客卿的。之后,嬴政因为山东六国的士子闹事而冲动下了逐客令驱逐山东六国客卿,李斯万念俱灰,愤而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谏逐客书》而使嬴政潘然悔悟,立即追回山东士子。李斯因此登上了权利的核心层,廷尉,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三公,秦时指的是丞相(主管全国政务,类似于现在的总理),太尉(主管军事,类似国防部长),御史大夫(主管官员);九卿如下: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九卿中,奉常虽说地位高,但是实际掌权不大;郎中令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因为很多帝王的起居诏书都经过他;廷尉,掌管司法,对于尚法的秦国来说,十分重要;典客,外交重任,对于战国时期而言,也十分重要;治粟内史,相当于财政部长,重要性自不必说;少府,掌握皇家私库,不算很重要,不过有个少府值得一提,那就是后来的镇压农民军的章邯;卫尉,太仆,宗正这些都没有太大的权利。事实上,从这个权利架构来看,有点内阁的意思,重大决策基本上是君主、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加上相关的卿制定的,相当于一个小内阁;而扩大会议的话就得囊括三公九卿了。后来的大部分朝代都沿袭了这套权力架构机制,直到明朝废弃了丞相形成了内阁制才有所改变。李斯在廷尉这一职位上经常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而实施政务以来也是相当务实和拼命,因为进一步得到嬴政的赏识。在王绾主动辞职后,李斯正式升任为丞相,登上了秦帝国的权力高峰。当时,以嬴政、李斯、当时的太尉尉缭,上将军王翦等组成的权力核心十分稳固,也为制定灭六国的方针做出来很多正确的决策。灭六国之后,在制定帝王称号,实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方面,李斯又一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后在开辟直道、贯通泾渠等浩大工程上面花费了巨大心血力保工程的人力召集和良好实施。在这个时候,李斯是秦帝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李斯的儿子李由(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战死)也被推举为三川郡的郡守,这时候可以说李斯乃至其家族都是帝国的支柱力量。那个时期,秦帝国的军政大权基本上是掌控在李斯,王翦和蒙氏家族手里。而这三个家族同心同力,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充满权力斗争——这也是秦国在征讨四方的时候内政稳固的一个重大保障。在强势的秦始皇的领导下,各方势力团结一致,秦帝国的工程虽然浩大,劳民伤财,但是实施起来依然井然有序。
一切的变化从秦始皇的身体垮掉开始。秦始皇,呕心沥血,身体自然受到极大的创伤,偏偏太医治疗效果缓慢,不能满足秦始皇日理万机的要求。于是,方士这一玄乎的人物成为了撑持始皇帝身体不可或缺的任务。进献丹药,出海求仙,虽然短时间能够让始皇帝身体恢复,但是,实际是掏空了始皇帝的身子。始皇帝最后一次巡狩,带上了李斯,赵高,蒙毅,胡亥等人,以出海求仙和祭祀先人为旗号,实际上是扫清六国反叛势力。李斯在巡狩过程中也察觉到始皇帝身体越发不行,劝阻过,但被始皇帝驳回之后再未强力劝阻。而这时候,始皇帝也已经再考虑他死后的事情,身体不好自然会有所欠缺考虑,他这时候安排了郎中令蒙毅去咸阳以祈祷的名义布置咸阳局势。有些决策也未同李斯商议,一定程度上让李斯有些犹疑。巡狩队伍一路颠簸,爬山渡河,终于在沙丘这个当年饿死赵武灵王的地方,始皇帝溘然长逝。始皇帝突然的死亡和未留下明确的遗诏,使得赵高看到了一丝登顶权力高峰的缝隙。赵高,政才平庸,但权谋极深,这一点和很多的太监一样。他看到了李斯人性中的弱点,于是,极力说服李斯,分析了最可能继位的扶苏和蒙恬这对师徒的关系,以及扶苏与李斯的不同的政治主张,使得李斯认为他的丞相位置很可能会被蒙恬所取代。最终被说服另立新君,而新君,李斯没想到会是资质平庸的胡亥。这实际是一桩交易,李斯继续当他的丞相,而胡亥——赵高的学生继位。李斯,政才一流,权谋则不及赵高的之万一。他自认只要自己担任丞相,就能够维持秦帝国的运作,而谁做皇帝都不重要。这是他犯下的致命的错误,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法令去约束皇帝的权力,可以说皇帝的权力处于一个法令的真空中。矫诏赐死扶苏,蒙恬下狱,胡亥继位,李斯任丞相,赵高郎中令,此时赵高已经完全掌控了胡亥,秦帝国的车轮已经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在赵高的不断谋划中,秦帝国的功臣一个个受到迫害,连嬴氏子弟也惨遭杀害,赵高的亲信也逐步侵蚀到了权力中心。李斯此时的劝谏只能是增加胡亥的反感和赵高的杀气,而此时李斯想力挽狂澜时才发现孤立无援。最终,李斯一家被赵高以谋反的罪名灭门。李斯,当真从一只躲在仓库里的老鼠沦为了厕所中老鼠。
李斯,在他的执政生涯中很好地配合了嬴政,除了那一次绝望写下的《谏逐客书》之外,基本上没有与嬴政有太大的政见冲突,即便有,只要嬴政拍板后他也最终会同意并着力实施。因此秦帝国的权力架构一直很稳固,对于征讨外国而言这确实有利于稳固后方,当然,这也和李斯担心失势不无关系。事实上,李斯作为丞相不可能不知道当时的国力,而对于秦始皇的同时实施的浩大工程,李斯并没有做出有力的劝阻。这一定程度上错过了一个饱经战乱后的休养生息机会。李斯尚法,然而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除了在六国实施郡县制和统一文字、度量衡外并没有对统一前的秦法做修订,使得秦法在山东六国的实施并不像在关中地带那么顺畅,这也激起了一定的民愤和给了其他学派人士攻讦秦政的机会。而最后与赵高的合谋,则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为一己之私而不谋大政,推动了秦帝国的灭亡,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李斯,在秦统一的道路上立下了赫赫功劳,然后,同样他也是秦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介绍一下李斯的同门师弟,韩非。韩非,尊称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其所著。他与李斯不同的是,用今天的话说,他更像一个搞研究的,而不是办实事的。韩非,韩国公族,出身高贵,自然也一身傲气。师从荀子时,他总结了以前的各个法家学派的主张,囊括了法家三派的“法、术、势”,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成归国,曾有意在韩国变法,而韩王再看完他的《韩非子》之后,却只吸取了其中的“术”,使得韩国崇尚权谋的风气更进一步。韩非,作为一个类似于书呆子的人物,却能深入地解析各种权谋,实属罕见。而他对法家的总结也给后世的变革,制定法令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也为权谋斗争,君臣关系提供了样本。《大秦帝国》中,嬴政在读完《韩非子》后,将韩非奉若神明,逼迫韩王让韩非入秦,有意让韩非担当重任。然而,韩非身为韩公族,傲气使然,并不愿意事秦。史书记载,说是李斯、姚贾嫉妒韩非的才能而诬陷韩非,最终韩非被逼自杀。《大秦帝国》中认为是韩王有意让韩非入秦削弱秦,而韩非在得到任用之后并没有帮助秦王,反而中伤大臣,有意削弱秦的实力,最终李斯,姚贾迫于大局逼其自杀。二者说法不一,但是这并不重要。韩非,这一个人和他的贡献,不应被磨灭。
文臣就说到这吧,事实上还有很多人物值得书写,比如法家势派代表慎到,善于外交的范睢(念sui,第一声)计然学家(经世济道学)蔡泽,道家代表庄子,以及山东各国出来的很多人才。总得来说,战国时期相比春秋时期而言,主流学派(法家,儒家,墨家等)大多有自己的施政主张,而士子去留十分自由,因此大多数有才能的士子都能得到施展的空间,国家为了富强也很敬贤,也因此使各大学派都得到了发展,论战之风的兴起则让各个学派的交流也很频繁。华夏文明之花也因此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