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里的冬季已近,雨季也尾随而至。每个周末例行的户外活动,改在了室内。
墨尔本,作为文化艺术之都,一年365日,几乎每一日,都上演着各种节目、活动、展览与表演。周末带着小朋友,参加文化节,看艺术展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最近的一个周末便带着他们去NGV的国际馆走了一圈。
Sean算是第一次在看展览中,与我有所交流。一者,因他到了可以完整表达自己感受与想法的年纪;二者,也是因他能大体读懂边上的背景介绍了。我们看的是一批亚洲古代藏品展,浏览着一件件古物,他会各种提问,诸如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等,我便在回答他的过程中,顺便普及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这样的展览,陪同他时,我还能心有余力的引导他。然而,那二楼的画展,作为门外汉,我便不知该如何与他分享,领他欣赏了。
二、
几年前,在学校的一次excursion中,老师安排的行程,便是带我们去看一场年轻的先锋艺术家的画展。我还记得,去画展前,老师Carma安排我们做了两个步骤:1、找到要去看画展的展馆主页,找出画展的相关信息,包括:作品、作者、流派等等;2、将画展中涉及的生僻内容,拎出来问答,这里涉及到语言以及专业术语的问题。
那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画展,还有老师带着去。作为对于如何欣赏艺术作品一无所知的小白,这次画展,因为Carma让我们提前做的功课,而变的生动有趣。看见一幅画,无须研读边上的说明,我便大体知道这幅画的作者及其创作主旨、创作背景,而后只须站立画前,观摩细节,静心感受。结束前,我们与展馆的讲解员进行了简短的互动,大概是有做课前准备的原因,大家交流的竟然也都能言之有物。这是我记忆中,很有收获的一次看画展。
那之后,再去逛画展,多是临时与随意的。少了当初老师带着的那份严谨与认真,每次都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感受不深,收获自然寥寥。这也使得我渐渐少去画展,我想主要的原因,应是我还不知如何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
三、
因为打算买几副画家的真迹,作为家中装饰,所以这两天,在画展经纪公司工作的妹妹,给我发来一些画家的作品,让我甄选。忽然有点懵,除了知道自己偏爱哪幅画,却并不知道如何评鉴一幅画的优劣。可见,个人偏好与画之优劣,并不成等号。
话说回来,这让我不得不审视一个问题,该如何欣赏一幅画?
有人说:
首先,看它是不是能触动你的内心,让你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再从这种感受中去考虑感受是什么?是画中的哪些部分触动了感受?感受是第一步的。
其次,是表现力。用了什么样的构图与技法,让它产生如此震撼的直击人心的感受?是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的?
有人说:
绘画是承载作者情绪的一个载体,作者向外透露自己心境的一个频道。面对一幅画时,你只须安安静静地坐在它的面前,放松自己,敞开内心,让自己沉浸其中。
也有人说:
鉴赏不同于个人偏好,是需要深厚的知识底蕴与素养的,是要对文化、艺术、历史、社会等都要有所涉猎的,如此才能有较全面的艺术鉴别力。
四、
以上纵观下来,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认为,主观感受第一,没有感觉,即使名画,也欣赏不来,没感觉也没啥意思。
另一类认为,必须有深厚广博的知识与艺术素养为基础,才能鉴别画之优劣。
于我而言,自然倾向于前者。这是目前最契合我的逛画展模式。放松身心,体验感受,寻找同频的作者与作品,而后沉浸其中,得见隐喻其中的大美与力量。
然而后者的看法,同样值得重视。孔子有一个关于三季虫的故事,讲的是三季虫只活春夏秋三季,不知有冬。所以孔子弟子与其争辩冬季场景时,怎样都说服不了它。只因它终生未见过冬季,自然打死也不相信他人口中冬季的模样。所以孔子说,不要与三季虫争辩。可见主观感受,虽然真实的影响我们的内心,但始终受限于我们的经历、经验、当下的心境以及个人的智识与素养。面对一幅画,当下与十年后的体验,可能截然不同。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人文与艺术的综合素养,更接近作者的素养层面,才能更准确的接受作者传达的心灵频率、个人意图,更客观的接近与评鉴一幅画本该有的价值。
如此看来,上述两类看法,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这是站在创作与欣赏者的角度,来谈我们该如何欣赏与提升。
五、
朱光潜先生曾提到过: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还有一句流行的信条,说文艺作品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模仿自然是否真实。
而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同样的提到:对于梵高来说,衡量每一个杰出画家的标志,就是他们是否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在该书中,后面更是举例:如果我们抱怨画家为我们画的肖像不像我们本人,我们并非指责这个画家欺骗了我们,只是我们觉得,或许这件艺术作品创作的选择过程出了差错,那些我们认为应该属于精华部分地方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拙劣的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连串错误选择的后果,该表现的没有表现出来,该省略的却又呈现出来。
这两者都强调了:是否模仿反映出真实的自然世界,才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高低、作家是否杰出的标准。
这里的自然,包含了人性的与物质的;而真实性,在我看来,即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艺术作品不仅在表象与形态上还原、呈现万物,更将作者对于万事万物本质的发现与挖掘隐喻其中,而最终正是因为这隐藏着的秘密,才成就了作品的伟大。这样的作品,呈现的不再是具体的形,而是活生生扑面而来的灵魂。
这是站在被创造物的角度,来谈如何去判断一幅作品的优劣。
六、
可见,无论是先去了解画作的背景知识,而后再欣赏与感受;还是,先放空身心,不受干扰的直接感受与贴近画作本身,都是一种途径与方法。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去发现与看见这幅画背后所想呈现的事物本质,作者内心亦或自然万物。
而接近本质与真相的途径,于创作者而言,是如何更准确的呈现万物;于欣赏者而言,除却修炼心性,更近本心的体验感受作品本身。还需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如此才能在更宽广的视角下,准确识别作品的优劣。
第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