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火了,随着马爸爸大声疾呼:不要将生命浪费在你的舒适区。
相信马爸爸绝对可以做到007,毕竟互联网就是他的事业乃至生命,可以每天不下班依旧兴奋得跳踢踏舞。
马爸爸为代表的一众大企业家早已进入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层次,就像他说的最讨厌的东西是钱,最后悔的事就是创立阿里巴巴,尽管大家听来可笑,毕竟那就是别人的境界。
可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呢?更多的向往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下班后可以和朋友撸个串,周末了可以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还有时间健身、读书和自我提高。上班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单纯的时间与金钱的交换,还达不到动不动就要为事业献身的程度。
再说了,996真的就可以走出舒适区,完成自我救赎吗?
至少Peter是不相信的。
996的本质是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为雇主创造更大的价值,尽管明面上的薪水提高了,但你的时薪绝对呈下降趋势。况且,工作的时间延长就表明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学习到更多东西吗?
Peter在此无意谈论什么996损害健康之类的话题,只是你明白一点,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所热爱的,被自己当做事业而最终获取成就的,如果是,需要小雇主来提996的要求吗?
工作的本质是时间与金钱的交换,同时也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的运营,获取社会财富分配的手段,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劳动换取报酬是必然的。
但在财富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你必须考虑的事情是人力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过度与转换。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要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触摸到天花板顶部,必然是勤奋、天赋、资源和机遇的整合,大多数人即使再勤奋,也多逃脱不了平平淡淡的一生,更别说实现阶层的跨越了。
既然在人力这个特定的维度实现不了弯道超车,那么在金融维度呢?
金融相对人力而言具有极低的准入门槛,你只需要买一手股票,甚至10元钱买点基金份额就可进入,但要赚钱呢?呵呵,历来只有30%的参与者能够做到不亏,周期拉长到十年以上,能赚钱的更是人中龙凤。
看来人力资本转向金融资本并不像说说这么简单,甚至最简单的转换:每月拿出固定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资到宽基指数中,也鲜有人做到。毕竟来股市都是想着一夜暴富的,经济学家算得再好,每月投资三两千块钱,等二三十年后就是上百万,完全可以覆盖退休生活。但想想,二三十年后,还是算了吧,投入部分不如赎回撸串,毕竟自己上班还是挺辛苦的。
人性都是不耐的。
所以,几乎80%的人每个月领薪水后,想着的就是怎么消费,这使得他们打工一辈子,都不能完成房产、股票乃至创业公司的积累。还有10%也知道要积累金融资产,但不知道怎么完成手中货币的配置,要么过早的买房,背负上沉重的房贷,在房市上周周期当然是赚,不过人生理想也就倍一套房给绑架了;要么拿着仅有的积蓄,冲进股市,然后,成为大侠。
至少,就996而言,更不利于这两种资本的切换,毕竟赚钱门槛这么高,不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怎么可能稍有成就?996一天下来,回家除了睡觉,有几个人还能坚持天天打了鸡血一样的看书学习。
你的自我提升时间和空间将被繁重的工作完全挤压。
说说Peter,上班六年半了,尽管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但Peter一直将工作当做事业来做,什么996?爷们儿更拼!通过不懈努力,薪水也相对工作之初提升了三倍,可钱依然不够花。
刚工作的时候,Peter是一个人,能吃饱穿暖就够了,后来谈了对象又要买房买车,结婚后又带了小孩,这一切都将薪水提升部分冲蚀得一干二净,有段时间,甚至感觉人生没了希望,每天就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家,不知道出路在哪儿。
直到Peter想明白工作只是一个平台,而我们可以拥有的不仅仅只是这个平台。
Peter开始大量的阅读投资类书籍,也拿出少部分积蓄投入到股市中,不断的试错,毕竟股市你不需要任何的背景,只需要你比别人努力,发现更多的机会就可以胜出,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公平的。再后来尝试指数投资,定期总结,写公众号,尽管目前赚得不多,但Peter感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充实和快乐过。
投资就是Peter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而这,根本就不是996带给Peter的。
什么996,起开,007才好。007后依旧可以跳着踢踏舞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