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奇特的一生》系列随笔-秋叶

原文片段来自:《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P14~P18。

二、为什么你不能像柳比歇夫一样自律
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让人惊奇的一点就是,他把这种详尽记录自己时间的方式坚持了56年,这让很多人难以想象。
我相信你们看了以后,只会是敬佩柳比歇夫,而不是效仿,因为实在太难说服你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自己的一切加以记录,然后分类,然后统计,然后做出所谓的成果,这真的有意义吗?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我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你没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很难做到如此自律。因为伟大的目标往往是耗尽一生精力也无法完成的,所以你不得不思考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你的时间,这样才能让你征服伟大的目标,或者尽量靠近你的目标。
在这样的工作挑战下,你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坚持每天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更加接近你的终极目标。对于柳比歇夫,他选择的时间记录法,正是他做出选择后自律的一种明证。

A1: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

自从开始看网络小说以来,不管是研究生阶段的寒暑假,还是工作后的寒暑假,基本上只要一放假,一回到家,我就会开始沉迷网络小说的生活,晚睡晚起,久坐,除了吃饭几乎不与家人说话,全身心陷入网络小说中。不管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是多么井井有条,多么高效,仿佛“假期开始了”就是一个释放内部恶魔的咒语,总是难以做到像平时一样的自律。

可以这么说:我的自律是间歇性的,学期中可以保持,但是寒暑假难以做到。用《奇特的一生》作者的话来解释,这是因为我没有一个伟大的目标,所以很难做到一直自律。分析原因可以发现:

当我在学期中,因为有工作的要求,能够做到规律作息,同时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资源较丰富,也能每个月去参加社群活动。

但是一旦放假,首先心理上就放松了;然后放假后一般会回老家待两三个星期,虽然会事先做计划,带几本书回去,并且安排回听微课等只需要电脑的任务,但是一旦到家,仿佛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学习、社交都放到了脑后,完全想不起来,即使有提醒我做这些事情的工具,我也会逃避;刚开始可能每天看小说、晚睡晚起,还会有自责的心理,但是过几天就开始适应了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然后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直到回到上海,开始醒悟,开始调整。几乎每个假期都是如此。唯一没有那么严重的假期好像是先报了驾校,在家练习交规;然后帮朋友翻译网站资料。还有一次是正对雅思口语感兴趣,在家背了很多单词和例句。

A2:拓展应用

也许伟大的目标不好找,但是愿景、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是有的,我可以按照这样的目标去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进而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具体到寒暑假或长短假期前,应用如下:

  • 事先要做计划,最好能够有清晰的暑期计划,分解成周计划,分配到日清单,而不是模糊的“我要回听精时力微课”。
  • 要写下初衷,找到足够多的“为什么做这件事”的理由,找到充分的目的。
  • 同时要有觉悟,一旦第一天没有早睡、早起,之后的每一天都是复制第一天,所以从第一天开始就要保持在上海的习惯,做到早睡、早起、阅读、学习。
  • 也许家里人跟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同,一日三餐时间变化很大,但是可以问清楚一日三餐的时间,然后灵活调整自己的任务安排,既做到不给家里人添麻烦,又做到100%完成日清单。
  • 同时,在制作日清单时,没有必要像工作时间那样安排得特别满,最好能够留出余地,以备与家人的精心时刻,陪妈妈买菜做饭,陪爸爸看电视剧等。

我对这一点是深表赞同的。我读高中时,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是考大学。那个时候这就是我人生的全部奋斗动力,我也看到身边同学的努力程度,加上老师的鞭策,很容易天天早晚自习,自觉钻进脑海,虽然高考发挥一般,但读个大学不是问题。
但是进了大学,我很快就没有了奋斗目标,就业还遥远,恋爱没人要,读书没人管,很快我就陷入了晚睡晚起,无所事事混日子的状态,一直混到了研究生一年级。

A1: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

小学时有升初中的目标;初中时有考上高中的目标;高中时有想要考上好大学的目标。那个时候老师鞭策,家长期待,同学努力,每天从早晨七点到晚上九点都是学校安排好的,自己其他的行程也跟着这个设定好,每天都一样,养成了习惯。
然而进入大学后,没有了“要考个好大学,放个卫星”的目标,没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就彻底陷入了迷茫的状态。再加上一直沉浸在物理并不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但是刚开始两年学的都是物理课,而且是各种物理课,应该是不开心的,但是又做不到转专业,没有那个魄力。好在一直好好学习,成绩排名考前,因不知道找啥工作,选择了保研之路,幸运的是,保研到非常好的学校。
然而保研成功之后(大四上学期)开始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保研到底是不是对的,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能学会微电子,做好科研,不确定未来是什么样的。进入研究生的学校,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到工作第一年都是这种状态,难以逃脱,整个人就是“不自律”。这个状态大概就是秋叶提到的“无所事事混日子”的状态。

后来我在企业读研,因为天天要求打卡,就恢复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这个时候导师要求我们研发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对我当时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不需要说什么,我们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因为不懂的太多了,必须抓紧时间学习和解决问题。

等我工作后,我发现我对时间的自律性是越来越强,而不是随着生活的安逸、家庭的幸福而自我放松。
我深深感谢因为有一个不必操心的家庭,可以让我全力以赴探索个人的成长可能性,当然我这种成长也是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在背后驱动。
至于这个伟大的目标,也许在别人看来根本不重要,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的目标需要我付出一辈子的努力,也无法做完万分之一。但是我还是希望,我能完成我的万分之一,甚至经过精心规划时间,创造性组织时间的用途,我能完成到百分之一。

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找到使命感的,一种人必须被有使命感的人驱动才能前进。……
一旦你真正想征服或者彻底融入这个世界,你就不得不反思你的资源瓶颈。除了时间,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去争取去创造,但是时间一旦流逝,就无法弥补。
……
只有拥有伟大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浪费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我每天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打鸡血,我到点就起床,到点就睡觉,因为好的休息会让我更有能量去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
但对普通的人,最合理的选择是和拥有伟大目标和自律性的人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利用他们的能量激励自己坚持。这就是所谓的“打鸡血”疗法。

打鸡血最大的困难在于,别人有目标、有动力,坚持不是问题。你缺乏目标和动力,往往走着走着就累了,就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有回报,然后就慢慢掉队了,需要再一次打鸡血,如是循环几次,你就慢慢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现实。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了自律性开始的。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其实是一种保持精神状态的诀窍。这也是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为什么有效的一个解释。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背后其实体现出这个人高度的自律性。
……

A1: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

我是那种必须被有使命感的人驱动才能前进的人,自己很难找到使命感。我感觉自己对使命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这个应该是特别高大上、遥远、不可实现的东西,而自己过于平凡、普通,与使命感联系不到一起。

秋叶提到的“缺乏目标和动力,往往走着走着就累了,就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有回报,然后就慢慢掉队了,需要再一次打鸡血,如是循环几次……”也适用于我。

工作以后,我买了很多励志·成长类的书籍,有人认为这类书都是“心灵鸡汤”,然而对我来说,这就是鸡血,是他人激励自己的方法。我几乎不停地在购买这一类型的书;当我走累了,迷茫了,我还会重读其中几本。看到写书的人以及书中案例中介绍的人因为有目标,有动力,不断地成长、反思,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是很羡慕的。

我会模仿他人设定一些目标,即使不确定是否是自己最想要的,但是也愿意通过这个行动的过程去实现目标,去锻炼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

A2:拓展应用

缺乏目标就模仿别人,就先设定一些小目标,短期目标。

缺乏动力就不断阅读励志成长书籍,用别人的故事去激励自己。

重要的是,我没有停下,即使走得慢,我也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RIA-《奇特的一生》系列随笔-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