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年前,也就是2005年8月30日下午,美国警方在一个停车场发现一具被肢解的男尸。
身份很快被证实,尸块属于28岁中国留学生何磊,清华本科毕业,当时在美国普度大学读研。
而杀害并肢解他的凶手,正是他的妻子陈丹蕾,同为清华本科毕业,并在同一所大学读博。
(陈丹蕾、何磊合照)
案发前几日,女扮男装的陈丹蕾拿着丈夫的护照,试图在上海浦东机场入境时被识破。
在扣押期间,她交代了枪杀丈夫的犯罪事实。
案子一出,举国震惊。
清华高材生、留美女博士、杀夫、分尸……
每一个字眼,都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大家纷纷臆测着这桩惨案的内幕。
只是,事情远没有预想的那样血雨腥风。当时陈丹蕾的辩护律师对案情这样形容到:
“夫妻嘛,属于情杀,但是说,说老实话她没有说她丈夫比方说有外遇,或者怎么样怎么样,都没有。她说来说去也就是为了一点生活琐事。”
也就是说,导致一个瘦小的女高材生痛下杀手的,竟然只是一点生活琐事。
我们不禁疑问,究竟是怎样的“琐事”,才造成了如此惨烈的后果?
2
据被害人何磊(即陈丹蕾丈夫)的大学室友回忆,两人交往之初他第一次见陈丹蕾,印象是长得挺矮,也不好看。
当时何磊和她聊了一会,一起回宿舍的路上,他问何磊那个女生是不是陈丹蕾。问了两次,何磊才勉强答应了一下。
这位室友见证了两人恋情的升级,但同时也觉得他们的关系很特别。
他提到,当时清华的女生总是会受到男友特别的照顾,来接去送,但陈丹蕾与何磊的约会大多数都是,陈丹蕾一个人来到何磊宿舍,走的时候一个人回去,他从来没见过何磊送她。
室友甚至情不自禁地觉得:“陈丹蕾太可怜了!”
可以想见,这是一起女追男的典型恋情。
女方对男方很主动,而男方,从一开始便不算很喜欢,所以关系总是不冷不热。但出于各种原因,男方并没有拒绝女方,甚至最后结了婚。
这也似乎注定了,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在男女双方心中的比重,就不一样。
这种女方更付出的模式,在后来朋友的回忆中,也得到了证实。
“他(何磊)爱做菜,但只负责下锅,掌握火候,洗菜切菜的准备工作要陈(陈丹蕾)来做;他喜欢购物,但只负责找Deal,下单、寄Rebate、打电话,几乎都是陈一手操作;他爱出游,但永远陈都是司机,车子撞坏了,修车事宜全是陈在做;记得有新生请何磊带他修车,何磊说他不懂,家里修车的事都是老婆在负责。
总之给我们的感觉,何磊在生活上象一个大宝宝,陈总在迁就他,照顾他。”
3
在美国的生活,除了前面那一段生活场景之外,朋友们见到更多的,就是争吵。
一位朋友回忆,两人的关系虽然看上去笑呵呵、大大咧咧,却并不和顺,几乎每次一起吃饭,他们都要发生很让人尴尬的争执,有一次甚至吵到朋友家门口,没吃饭便返回了。
而吵架的原因,通常都很小。
一次大家结伴钓鱼,何磊在钓鱼,陈丹蕾开始坐着看,后来帮着上钩上饵,很无聊,也要求甩杆试试。
但何磊并没有给她,还是自己坚持要钓。
争抢嬉戏之间,陈丹蕾不小心跌倒,扭到了脚,并破皮流血。一旁的朋友都来帮忙护理,唯有丈夫何磊没有动作,专注于钓。
陈丹蕾见丈夫没有过来, 就哭了,大家只能劝说何磊去看看,谁曾想何磊刚上前,陈丹蕾一个耳光就上去了, 怦然有声, 何磊眼镜落水,损坏。
鱼也就钓不下去了。
比起陈丹蕾略为孤僻的性格,丈夫何磊更善社交,在朋友眼里,何磊聪明、健谈、慷慨,但有些观点却很偏激。
比如他曾坚决而认真地对朋友们说:
夫妻离婚的话,不管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应该谴责妻子。如果丈夫在外面有外遇的话,丈夫没错,因为人优秀才有人喜欢;第三者也没错,因为人要往高处走,这都是正常的。
错在妻子,因为是妻子没有能力留住丈夫。
正因如此,陈丹蕾很害怕回国,因为丈夫何磊经常告诉她,他一旦回国就会有很多条件好的妹子来追。
(田羽即陈丹蕾,化名)
陈丹蕾的笔录中,也曾这样描述两人在美国的婚姻生活:
"2002年1月何磊前往美国,但到美国几个月后,何磊和我的关系就不好了。
他老说我笨,当我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时,他又说是我自己找的;知道我害怕离婚,他就常说和我离婚。所以我们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吵架、打架。"
这段婚姻里,没有婚外情,也没有第三者,但却时时刻刻充满着不平等,充满着丈夫对妻子的冷漠、威胁,也充满着妻子对丈夫的暴力。
很明显,在这段亲密关系中,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丈夫占着情感的绝对优势和上风。他的离婚论,可能只是因为自己没那么爱妻子,而又仗着妻子爱自己更多一点;他的冷漠,也可能只是出于习惯性的应付,俗话讲,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但这些,都忽视了在下风口的妻子的需求,当然,也严重刺激了她非常敏感的神经。
而妻子,在语言表达上显然不如丈夫,于是,她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想法诉诸行动,比如将爱化作了迁就和讨好,而将恨和恐惧,化作了暴力和枪杀。
如他们的朋友所言,他们每次吵架的原因,确实都很小,然而这些看上去小小的原因,却因为对情感的忽视,最终酿成了大大的悲剧。
4
陈丹蕾承认,自己最终决定杀掉丈夫,是因为丈夫坚持离婚。
然而,离婚本是婚姻中的常事,为什么会让陈丹蕾如此忌惮,以至于杀夫?
毫无疑问,这与她自身的家庭有关。
陈丹蕾从小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打闹的家庭环境中,据陈丹蕾父亲的描述:
“她母亲喜欢无端地认为任何时候她就好象要失去我,过一段时间要大发雷霆,有些时间也说过要杀我。”
在她考上清华之后,父母还是离婚了,她也因此有过心理问题,并在清华接受过心理辅导。
离婚后,陈丹蕾母亲一个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精神状态很差,最终在陈丹蕾刚去美国读书时,病逝了。
不难想象,母亲的性格缺陷和最终的病逝,对陈丹蕾是怎样深刻的影响。
她提到:
“她(母亲)的逝去对我来说简直是场噩梦。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困难也不能离婚!我不要重复我母亲的悲惨人生。只是这样的坚持更加剧了我们(她与丈夫)的矛盾,最终令我崩溃。”
显然,母亲离婚后的逝世,引发了陈丹蕾强烈的死亡焦虑。她本能地用一种儿童般的情绪,将离婚和死亡直接捆绑到了一起,最终也造成了死亡。
(当然,这不能成为她杀人的理由。)
然而,这一切,很可能何磊并不知晓,或者不够理解。
我们常说夫妻之间要互相理解,这些理解,最能够体现的,就是日常琐事和日常观念。
拿离婚来讲,在日常中提提离婚,对于何磊来讲,可能真的如家常便饭般微不足道,但对于陈丹蕾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陈丹蕾无法理解到离婚对于丈夫何磊来讲,并没有那么严重,而何磊,也没能体会到离婚对于妻子陈丹蕾的重大死亡意义。
事实上,陈丹蕾一直在以暴力的形式,需求丈夫的理解。
从前面的琐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日常生活其实是充满了小暴力的,而且主要是陈丹蕾攻击何磊。
影响最大的一次,是2004年的圣诞节,陈丹蕾直接举刀刺伤了何磊,在当地华人圈曾引起轰动,几乎人人皆知。
我无意为陈丹蕾开脱,但对不善言辞的人而言,暴力常常就是在表达。
对于伴侣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暴力背后的语言和情绪。
除了以虐待杀人为乐的恶性事件外,许多暴力,其深层情绪其实是恐惧。
在这段不平等的夫妻关系中,陈丹蕾因为极度的自卑,一直处在既谦卑又恐惧的情绪中。
虽然她是一位心思缜密的高材生,但在情感上,她却仍然处在很初级的阶段。因为母亲的遭遇,她极度恐惧离婚,甚至将自己对离婚及离婚后的可怕幻想当作了一定会发生的事实。
而这些,很可惜,何磊没有读懂。
5
我非常不喜欢那位辩护律师对生活琐事的口吻,但他确实反映了大部分人的一个心态,那就是:
夫妻之间的生活琐事不算什么。
这是对“情感”的严重忽视。
琐事本身,也许无法反映高大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它却真切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情感。
情感本身,其实也很像琐事,细腻而琐碎,没有太多逻辑可言。微小,却又无处不在,让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和处理。
而且,不仅无处不在,还很隐秘。
我们大多经历过表里不一的时刻,其实内心已经发生了海啸级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外表,却仍旧如常。
当这股隐秘的力量无法被有效的释放,她同样能掀起让人震惊的轩然大波。
事实上,我们对琐事的态度,常常就是我们对待情感的态度。如果你总是一再忽视夫妻间重复出现的琐事,基本上,你也没有认真对待夫妻之间的情感。
何磊在大事上让人无可挑剔,就在04年圣诞节那次被刺伤后,他还为了妻子不被起诉奔走忙碌。但他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在琐事上的关爱。
对头脑而言,事情总是有大事,有小事,有人命关天的要紧事,也有鸡毛蒜皮的琐碎事。
然而,对感情和情绪而言,永远没有琐事。
愿逝者安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十而灰”(sanshierhui30),一起探索性与爱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