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决定了满清的兴衰

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就是后来著名的满清江南三大案之一的----哭庙案。

江苏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并且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又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为什么他们会到孔庙聚集,而不是别的地方呢?

一块石碑,决定了满清的兴衰_第1张图片

在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称明伦堂。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明伦历来是中华文化圈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家训百联》一:“明伦昭统序;尚理洽区寰”,就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明伦思想。

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一块石碑,决定了满清的兴衰_第2张图片

所以在这个时候,士人才会到孔庙明伦堂聚集,相当于到学校闹学潮。但是这恰恰犯了统治者的大忌。因为在清制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石碑,这块碑不是竖栽而是横躺的,故叫做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对言论最严的禁令了,几乎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列。而这三条禁令,恰好是与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所谓三大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西方国家在干什么呢?开始了启蒙主义的运动。启蒙主义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主义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所以清朝落后挨打的根子,就从这里种下了。在清代之前各个朝代,哪怕是明代都是特别奖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的。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所以,就算是一代才子的金圣叹,也不免屈死于统治者刀下。

一块石碑,决定了满清的兴衰_第3张图片

郑绍昌在《顺治御制卧碑碑文的意义》中认为,三大禁令禁锢思想、堵塞言路、压制民主,清朝文字狱是三大禁令的延伸和扩展,导致中国学术思想风气之变化,清朝文人只能在故纸堆里转圈子,做工具性学问朴学汉学,于新思想探索和发明几无任何建树。十八世纪初,各西方国家都已经摆脱了封建统治,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思想革命所带动的科技革命,全面拉开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由于文字狱的影响,满清政府最终在十九世纪末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其他列强国家宰割。

所以,一块卧碑,记载了满清对文字和思想的控制,但同时,也记载了满清最终的没落结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块石碑,决定了满清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