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的魔爪》——《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被你赶跑了,你却不以为那是失去,反而责问对方为何放弃你的好。

身心不会撒谎,头脑诡计多端。心和脑,后者在思考前者在决策。否则必然因为身心不听头脑的指挥而产生自卑。

无法自律,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却总在高谈阔论,人前多彩,身后悲戚。

对性格分内向外向是多余的,人人都有自卑,故而只有内向性格。那些个风光无限,不过是大脑里一闪而过的流星。

这种自己为难自己的状态,大约就是自卑。按照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的说法,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精神,受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卑有两种反应模式——内控系统和外控系统。内控系统主要是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绝,表现为自闭;外控系统主要是使外界因素与自身调和,表现为抑郁。前者主要是大脑思维,拒绝合作,自我否定,但对“事实”的感知是相对清晰;后者主要是身心思维,有一定的合作意识,试图对不好部分进行改进,但对外在的认知相对匮乏(TA们本身是拒绝外部环境的)。

阿德勒提到自卑的对策——拓展生命的社会意义,也就是强化对社会的兴趣和合作。。只要在足够大的系统里,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俗话说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够宽广,凡事更易接纳。

因此自卑是个体属性,应纳入到社会属性去解决。对于自卑的三个主要来源——身心缺陷、宠溺和忽视,我同样倾向于将它们放到社会属性当中去探讨及处理。

身心缺陷直觉上被看成是遗传或变异等造成的个体性不可逆转自卑,不过它仍然是社会性的,倘若医学足够发达,许多缺陷都可以预防或者治愈。身心缺陷造成的自卑主要是大脑的完美主义的产物,因为始终觉得“我是好的”因此无法接受别人的好。例如看到别人漂亮,发现自己的不漂亮(残缺),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而怪别人的美破坏了自己的自恋。

因被宠溺造成的自卑源于存在感的缺失。就是武志红先生在《巨婴国》所求的巨婴。这类人需要被深度的照顾,甚至觉得要能够摆布他人于股掌之间,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是有意义的。一旦失去了外界对TA的宠溺,TA的自我瞬间就破碎,但TA不会认为是自己不好,仍然会埋怨是别人的坏造成的。

被忽视所形成的自卑主要是形成了“我没有别人好”的自虐观念。目光和意识始终停留在自身不足的方面,只有十分的能力却做一百分的努力,最后确实可能达到了优秀甚至杰出的结果,受到了更多关注,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和赞誉,但却把自己给压垮了,得不偿失。TA的一切奋斗都是没有自我的,一味的宠溺别人。

适度的自卑是种自我激励或者鞭策。对于这一点的认知不应停留在大脑层面,听从身心的指引才更有积极性。

阿德勒还谈到了婚姻、学校、职业、早期记忆、梦、青春期及家庭的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集合起来就是他所呈现的那个大的社会系统。

爱就是这样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关键是信任。对自己对对方都保持足够的信任,过渡到婚姻系统之后它会变得更大。爱人者人恒爱之。它如同一切信仰(党派、宗教甚至明星),所谓看开了就是将自己投入到大系统当中去,我们自身一切的际遇就成了小事一桩,所有贪执都不值一提。

在自卑理论里,阿德勒反复提到“4-5岁”这个年龄概念,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童年成型机械理论,突出强调了父母及家庭的幼年抚养的重要性,这个“起跑线”理论警醒我们,一步错步步错,但凡关键事项,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这不是说过程的努力不重要,活着,需要一些锦上添花。这朵花会脱离控制——自卑要么试图控制别人要么被别人所控制,幻想会破灭,老实人总是被欺负的局面也会改善。

人生八大苦有一个叫“求而不得苦”,自卑的人总是求而不得,愿你我远离这座贪执牢笼,我们从无所得,亦从无所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控制欲的魔爪》——《自卑与超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