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愉
无论我们单身、已婚还是离异,作为女性,我们都可以 凭借自己的力量让生命如繁花般怒放。
这本书的作者陈愉Joy,是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羞怯的中国小姑娘,经过不断的学习蜕变成长成长为一名国际公民,一个敢于挑战规则、懂得说“不”的成熟女人;31岁的时候当上了洛杉矶市的副市长,后来为全球化企业做猎头;38岁结婚,39岁和41岁分别生育两个健康的孩子。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女性朋友的“情书”,她告诉你生活不止柴米油盐,你可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这是一本帮助你正确面对选择、正确思考的书。
一:摆脱成旧观念,做新时代女人
在中国,许多世纪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负责照顾家人。培养孩子的目标也与此一致:男孩子要养得强壮又独立,女孩子则要养得顺从而体贴。我们女人活着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我们服务他人,得到的回报是一生安稳的保证。婚姻中即便有不幸,也被悉心掩藏在家门之内。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而推动这种巨变的,是这样三种新的趋势:
首先,中国的离婚率正全面飙升。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其次,全球化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我们面前的职业生涯跟我们的父辈相比,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
再者,我们也不一样了。对我们的母亲一辈来说,婚姻是生存所必需,即便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必需,它也是社会意义上的必需。而如今,我们已能独立生存,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当人类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去追求的:爱,梦想和生命的意义。
作家Carolyn Heilbrun笔下对女主人公的描写: 她成熟了,也更勇敢了,那些她不在意的人们再也不能左右她的心志;她终于明白,自己无所损失;在这样的年龄,不管你有没有孩子,别人再也为你做不了什么;你无所畏惧、无可隐瞒,对于重要的事情终可放手一试。
二:剩女不可耻,单身期努力实现自我增值
在世人眼中,婚姻为我们提供了合法身份。结了婚,在社会看来我们就会从青涩的黄毛丫头摇身一变、成了成熟的妻子。然而婚姻不是解决你生活问题的万灵药,它不是那么充满魔力的,有改头换面作用的经历,也不是在你感到迷失和不完整的时候逃往的避难所。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结婚,婚姻只是人类多种关系中的一种,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退出。 婚姻无法使你完整,让你完整的是你自己。
单身期是实现自我增值最好的时期,这是你唯一一段可以完全一个人去尝试、去施展拳脚、去生活、去爱、去笑的时光。 这是你生命中唯一一段可以自私一点、自我一点的时光,所以千万不要总是闷在家里,盼着早点儿把自己嫁出去。
当你还单身、也没有订婚的时候,要专注于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只是被这样一些因素牵着鼻子走:你过去所学的专业、来自同龄人的压力、你父母朋友的孩子们怎样成功的,也不要因为等着结婚或做母亲而放松了自己的事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跟自己的心走,或只专注于那些跟你最喜欢的事情相关的工作。
三、培养“同理心”,做个有感知的完整人
近来,有个热门概念叫做“真正的自我”。人人开口闭口“做自己”。可是只做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想做成任何事情,你还需要考虑别人会如何解读你的行为。
“同理心”,是能够去理解和感知别人情绪的能力。它包括这样一些能力:
l 理解他人的性格、观点、动机和价值观
l 建立深层次、有意义的个人关系和职业关系
l 恰当而有效地回应他人
当今中国潜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同理心的能力。这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无关,它是由我们的成长过程造成的。
同理心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可以这样做:
1.对他人保持由衷的兴趣。
2.保持谦虚。很多人随着自己财富和权力的增加,谦卑之心在减少。这个趋势很危险,因为谦卑是同理心的必要条件。
3. 扩展你的知识面。要想成为一个思维敏捷、谈吐风趣的人,你必须要研究这个世界。
4.谈论别人想谈论的事情。将谈话内容的80%集中于你谈话对象的事情上。寻找并讨论他们的兴趣所在。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有故事,并且——每个人都喜欢说自己那点儿事!
5.全神贯注地倾听。研究人员定义了三种类型的聆听:
· 第一级:深层次聆听,积极观察,解读非语言信息,并感知言外之意;
· 第二级:听到所有的话,但没有理会非语言信息,如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
· 第三级:只听得交谈的某些部分,而其他部分或者未加理会,或者出现走神儿。
四:不为取悦他人,真实对待自己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应该做什么。 ——马云
如今我们总希望自己什么都做得来:俏丽佳人,孝顺女儿,可人妻子,天使妈妈。为了不负这些期望,我们中很多人失去了自己。
当我们持续处于过度付出和过度压力状态、希望成为所有人随时的帮助,我们谁都帮不好。真实对待自己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作为女人,我们被教导要真实对待对所有人,除了我们自己!
我们需要安静下来,摒去杂音,来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
1. 辨认出生命中那些让你心灵欢歌的时刻回想一下去年当你心灵欢歌的时刻。那个时刻你感到强大、一切尽在掌握,你快乐而忘情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飞逝,获得心流。你当时在做什么?在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再次想象你在那个时刻的状态,越具体生动越好。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变化。你放松了,呼吸平缓了,你甚至会对着自己微笑。这是一种帮助你确定自己天然的力量和激情的操练。
2. 下决心在生活中创造更多这样的时刻。在你扮演女儿、女友、职业女性、妻子、母亲这些角色时,哪些因素能给你带来欢乐?开始制造更多这样的时刻吧。重新安排你的生活和工作,专注于做更多快乐的事情。给这些事情以优先权,而将其他活动从你的活动清单中移除。将精力集中于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
五、不断尝试,耐心对待工作
你的事业不会在两年内成就,而是要经过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在这段时间里,你会有好工作、坏工作;好老板、坏老板。你的强项将在你对它的日积月累中逐渐显现。
不要为一下子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烦恼。允许自己四处闯闯。比起你在职业当中做的任何选择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你当前的工作中坚持每天学习、进步。不要指望在二十几岁找到完全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更不要指望一夜之间就能变成百万富翁。你应该做好准备,花上几年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人物们不愿意做的、看起来像是打杂的工作。
你要将每一份工作都看作是在一个新的地方、跟一些不同的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从那些经营较差的公司、糟糕的老板身上,你能够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好的工作环境中学到的还要多。利用这段时间去听、去观察,去操练自己的战略性思维,以及与周围的人好好配合。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每天学习,你一定会不断进步。
六、先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后是婚姻与家庭
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倒车、转弯、加速、刹车等等。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李开复
神经医学科学家指出大脑的发育要到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的时候才会完全。就是说,现在20多岁的你将会不同于30多岁时的你——你的男友也是如此。所以,你在24岁的时候遇见的男友,他后来的成长方向与你不同也很正常。随着你们的不断成长,你还可以继续判断你们俩是否适合在一起。
Amato博士说: 我们发现推迟婚姻是件好事,它大大提高了婚姻的平均质量。相对于二十几岁的早婚,三十几岁的晚婚更具粘合力,因为夫妻会更加步调一致;年龄较大结婚的夫妻考虑离婚和婚姻出问题的可能性都较小。
所以不要着急结婚。社会学家Andrew Cherlin在《婚姻的现状——现代美国婚姻家庭现状》他建议:为了避免陷入当今社会常见的两性情感危机,在决定跟别人生活在一起之前,你应当先多经历一些生活、对自己了解更多,先成为真正的自己。
先给了自己更好成长的机会,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女人、更好的妻子和更好的母亲。关于年龄大一点再做父母的好处,著名的亲子专家Vicki Panaccione博士说:
年轻的父母还要去经历很多的人生,可能会对要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限制和责任忿忿不平。年龄大一点的父母往往更倾向于稳定下来、专心享受做父母的乐趣,而不会觉得自己“错过”了其他经历。他们的生活往往更富足,他们与另一半、孩子以及生活打交道的经历总的来说也更有意义、更积极。
年龄大一点的父母往往在经济上、事业上都更稳定,而且他们已经完成了学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时间分配方面的冲突会比较少,因为他们不需要在学校、家庭、工作之间游移奔波。他们也许还有能力提前退休,或者在已经很安稳的工作中拥有更大的灵活度,这都会令他们有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最后,年纪大一点的父母往往拥有更稳定的婚姻,因为他们要么是已经在一起很长时间,要么是在相遇的时候已很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伴侣。他们彼此沟通的能力更强,更懂得妥协与达成共识的重要性。在抚养孩子方面,这一点至关重要。稳定的双亲关系能够给孩子以更大的稳定感。此外,在人生较成熟的阶段发展出来的感情往往更富有激情,而富有激情的伴侣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
往期阅读笔记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快速学习技能没有那么难
《小强升职记》:最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术
《小狗钱钱》:只要你相信,梦想就会实现
《见识》: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30岁前的每一天》:最现实的梦想管理指南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你真的会说话吗?
《不会汇报工作,还敢拼职场》:教你如何在职场中更胜一筹
《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减肥你要慢慢减
《书都不会读 你还想成功》:用读书改变人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教你用笔记管理阅读
《4点起床》:一切从早起开始
《越读者》:Read the Word/World
《如何阅读一本书》:你真的会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