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

      《明月几时有》是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许鞍华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周迅、彭于晏、霍建华领衔主演,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等联合主演。该片延续了许鞍华一贯的平淡叙事风格,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故事。该片于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电影于2017年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电影通过晦涩镜头语言,精巧的细节刻画以及对电影光影明暗的把控,将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抗日娓娓道来,摆脱了宏大历史题材常用的“英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经常湮没在历史背景中的平凡个体的鲜活生命。

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_第1张图片
明月几时有

        电影的镜头使用不同于其它战争片,它不使用频繁的镜头切换展现战争的激烈,而是在使用不动声色的镜头语言,平静的将故事娓娓道来,将处在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感情不动声色的敲到每一位观众的心里。电影使用大量空镜头来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在电影开篇,矛盾一行文人乘船离开时,使用空镜头刻画深夜的铜锣湾,雾霭将歇未歇,渲染战争的罪恶,群众生活的颠沛。在抗日战士被枪杀时没有慢镜头和悲壮的音乐来渲染,死亡如秋叶般平静。在抗日群众被刑讯时,电影不会刻意展现逼供时的血腥画面,而是用特写镜头刻画她们颤抖的手。战争本身就是这样,战争的痛苦就是这样绵密地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每一次呼吸中。

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_第2张图片
明月几时有


        电影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在婚礼上时,那种岭南地区,特定的场合下,亲戚之间,真诚的祝福,与暗地里的较劲,此起彼伏。女人间攀比也嫉妒,特定人物低调与高调地炫耀,大时代下隐隐的不安,等多重的因素,都埋伏在了那场婚礼当中。李锦荣的死甚至没有直接的画面,只是一声枪响响彻。天光晦暗,山高水长,飞鸟尽投林。电影最后,没有拍日本人怎么失败,也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庆祝,只有大半个世纪后城市的壮丽。这是无声的宣告:香港不需要日本人所宣称的“解放”,香港人用自己的反抗与坚韧,创造了繁荣,也守护了心中的明月。

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_第3张图片
明月几时有


        电影在光的使用上也别出心裁。电影中,方母在黑夜中对着女儿方兰时,餐桌上的那盏煤油灯,火苗开得很大、很亮,似乎快要从灯罩中漫溢出来,黑烟嗤嗤地冒着,来表达黑暗恐怖中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求。在方母听到街头报警的脸盆敲砸声时,立刻吹熄了油灯,明暗交叠之间,母女俩的剪影在窗前静默起来,她们之间的对话也是淡淡的,那种占领区中的紧张和恐怖的情绪,似乎被稀释了。但这淡淡的风致,绝非粉饰与屈服。就像许鞍华自己说的那样:“那些历史人物当时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历史人物。”他们所行的,所显的,并非那些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不过是普罗大众中的一个个小人物们,在世界动荡大时代的纷乱中,切肤而清醒的痛苦,和毅然坚定的前行。

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_第4张图片
明月几时有


        电影《明月几时有》是作为“香港回归献礼”而存在的,许鞍华导演并没有按照历史战争片一贯的套路,避开了战火纷飞的教科书模式。通过晦涩的镜头语言,精巧的细节刻画以及对光影明暗的熟练把控,以一种细腻的情感线条和平淡留白的叙事方式让这部抗日题材的电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抗战题材上的创新是值得称赞的。不会为了迎合观众而丢失了自己的创作的魂,这是电影创造者值得坚持的真理。

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_第5张图片
明月几时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火中的明月——解析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