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夏天,
四川成都的一个帅小伙,
从上海的艺术学校毕业后,
成为了一个“北漂”,
他叫冯棣。
在北京、天津画坛闯荡了几年后,
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化名为“朋弟”。
他创作出一个穿着半截坎肩,
一袭短袍, 戴瓜皮小帽的漫画人物。
并给这个人物取名为:
老夫子。
朋弟还为“老夫子”创作出一个“朋友”,
一个长得圆滚滚,
看起来傻乎乎,
笨拙但热心的漫画人物:
老白薯。
朋弟的漫画充满了市井色彩,
一推出就受到大众的欢迎。
就算到了1950年代他彻底弃笔之后,
在北京、天津的旧书摊上,
花上一两角钱,
还可以买到一本旧日的《老夫子》,
可见当时这本漫画发行量巨大,
广受欢迎。
1944年,
重庆举办了一场《纪想曲》漫画展,
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朋弟的连环漫画《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等,
那是朋弟最风光的时候。
那时候的他,
不知道自己在不久后会被打成右派,
也不知道自己最终晚景凄凉,
孤寂地死去。
当然也不知道,
自己创作的《老夫子》漫画,
会跟另外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个人叫王家禧。
王家禧1928年在天津出生,
若按当时《老夫子》《老白薯》的覆盖面和受欢迎程度看,
王家禧可以算是看着这些漫画长大的。
长大之后的王家禧,
和小有名气的朋弟,
他们的命运,
因为“老夫子”,
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1962年,
移居香港的王家禧,
以长子的名字“王泽”为笔名,
开始“创作”《老夫子》漫画。
王家禧的《老夫子》和朋弟的《老夫子》人物造型和性格设计都基本相同,
且“老夫子”的朋友“大番薯”,
和朋弟的《老白薯》也有雷同。
1970年代,
那是王家禧的《老夫子》最受欢迎的年代。
也是朋弟最苦、最惨、最悲哀的年代,
有人把香港的《老夫子》漫画带给他看,
那时候的他穷困潦倒, 卧病在床。
看到王家禧的漫画,
他一句话都没有说。
1983年,
“老夫子”电影《山T老夫子》在香港热闹上映。
同年,《老夫子》漫画的原创者朋弟,
在病床上孤寂地死去。
之后, 香港的《老夫子》一直热度不减。
拿不动画笔,移居到美国的王家禧,
把有关“老夫子”的生意交到了儿子王泽手中。
“老夫子”的英文翻译是:
Old Master Q。
这翻译不禁让人联想到,
鲁迅先生笔下,
那个习惯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阿Q。
不知道在那些执笔画画的夜晚,
王家禧有没有用那些“不得已”的理由,
宽慰过自己。
又或许,其实他心里,
从来没对抄袭这件事情在意过。
面对记者有关抄袭的追问,
王泽派出了专业的公关公司,
给出了足够“专业”的回答:
“对于这陈年旧闻,我方不予回应。”
其实各种抄袭事件一直屡屡发生,
当年小四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
即使在他面前摆放着,
判决他抄袭的终审判决书。
他的态度还是:
是啊,我侵权,
我赔钱给你,
但我就不—道—歉!
我们反感抄袭,反对剽窃,
但我们总能听见粉丝们这样的声音: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他抄袭了,
可是他的作品带给我的感动是真的!
你在这里瞎BB,
让你抄你都抄不了这么好!
你说的那原创者谁啊,
是靠我家某某上位吧,无耻!
......
看到这样的留言,
领教到这样的态度,
真不知道是该愤怒还是无奈。
我们容忍抄袭、
对抄袭者沉默,
就是对原创的蔑视,
是对原创者的侮辱。
当所有事不关己的人,
给剽窃者找到带有温度的借口,
原创者的灵感和激情却日渐凋敝。
在这个时刻,
我只能寄希望于,
有一部冷冰冰的法律,
能让这些原创者感到慰藉。
历史太健忘,
大众也是,
我能做的,
也只是把这些往事提一提。
冯骥才先生1996年曾因机缘巧合,
知道了朋弟与王家禧的这段公案,
此后他一直搜集证据,
不断发表文章,
希望为朋弟讨个公道。
但激起的一点小波澜,
马上又不了了之。
即使王家禧抄袭朋弟的事情曾经被披露。
但是,他的手稿,
仍在各大拍卖会上被人高价拍下收藏。
我们常常安慰自己,
时间最终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对待,
其实,
往往不会!
法律能让这些无耻的人赔偿,
道德未必有力让他们真诚道歉。
而且抄袭的人,
哪里还有什么道德和底线。
这段《老夫子》抄袭的公案,
不由得让人想起北岛那句著名的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