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麦子泡

澄城地处关中北部,南北狹长,东西窄短。以沟北县南雷庄庙前,将澄城的地理界分的清淸楚楚。

        麦子泡源于澄城的''西北乡"。那里,土地宽阔,脊贫缺肥,典型的广种薄收之地。旧时,农村特别贫穷,大部分劳苦人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是跟着碌碡过个年的情景,打下的小麦根本接续不上。先民们为了解决粮食的燃眉之急,纷纷种下了晚播.早熟且产量高的大麦了。虽然大麦吃起来粘粘的,但总比没有借人家的好得多!加之,庄稼人耕地都离不开牲口,大麦又是喂牲口的主要饲料。

        在农业生产落后,品类单一的情况下,聪明的人们就将大麦取皮碾成麦仁,常年四季以仁代豆,下锅熬稀饭。

热情好客的''西北乡''人,尽管在缺吃少喝的年代里,只要遇上红白喜事,都会浑身解数,尽量体现丰盛。

过去,乡间流行的席,凉菜一般都是用各种蔬菜拼作而成,上面搭皮搧靣,放上几片片薄薄的肉,今天的酒碟子就是从此而来的。饭菜则是以碗上作为酒席,因为碗里头有啥就下啥,好凑合。即使有肉也是条块不同,肥瘦不同,其它配料完全一样。而且,碗里放多放少,放瞎放好全因主人的经济状况而定。不管怎么说,都是 以席面的形式出现,也为主人家撑起了颜面。

无论是谁家过事,村子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帮忙的,跑事的一起上阵,摆上三.五十席不在话下。一桌吃了一桌走,一桌来了一桌吃,吃不了剩下的菜渣油汤,就端了下来,倒入到大毛盆里。倒了实在可惜,端上去又不合适。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大麦仁熬稀饭,再添加些凉粉.萝卜等菜,与剩下的''席罢"一锅熬,进行二次加工。因为剩下的汤菜五味齐全,再新添些食材和调料更加入味。第二天,谢村里帮忙的人,不但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美餐,而且免去了熬稀饭的麻烦,连吃代喝,一举两得。从此,最早的.原始的.传统的麦子泡就可能由此而生,它与西府涎水面同样相似鲜美。

随后,人们觉得过事人多,事前吃饭很不方便,就专门杀猪买菜。提前做凉粉,熬麦仁。在院子里支起麦子锅,将猪下水.凉粉,豆腐,萝卜等食材,通过炒.烩熬等工序,制作成了今天的麦子泡。也成了澄城最早的快餐了!久而久之,村里过庙会,族里搞祭祖,逢红白喜事,吃麦子泡就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饭了!谁家的事过的怎样,就看你的麦子泡做的咋响!

做麦子泡很有讲究,必须以麦仁为主,以熬功告成,以辣味出头,以煎火为美,吃以泡为佳。在吃法上也很讲究,过去人们穷,家里很少买肉动腥,谁家要是过事,大伙们都愿意帮忙行礼,因为吃席就能换一次肚子!再次,过事人多,大家在一起吃饭,被那种热烈的场面所感染,有人多吃''抢食''之味,所以才感到特别过瘾。吃麦子泡都是早上那一顿,大家坐在席上,一碗两碗尽肚子量,只要你能吃,主人家不会在意的。麦子泡端上来,有的边吃边就,有的一开始就将馍泡进碗里去,馍吸汤浸,连吃带喝。真是有香到口,辣到胃,暖到心,夏季一头汗,冬季一身暖之感。

澄城老哥为人厚道,实在远扬近名。它不仅仅反咉了他的性格所在,更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元素。麦子泡为啥要以大麦仁为主,它代表了主人的一片仁心仁意赤诚之心,体现了人与人间仁慈仁爱之情,表达了仁厚仁善包容之心。人没仁就没心,有心不仁那还是人吗?有小小麦仁,粒粒见心之意。如果说麦子泡没麦子,好比喝酒没杯子,打牌没骰子,吃馍没辣子,走路是瞎子,无仁怎能仁?失去了本意,就名不负实了。失去了精华,就等于失去了魂。丢掉了传统,就等于丢掉了记忆,永远找不回童年的味道!

如今,麦子泡已从席棚登进了大雅之堂,从乡间走进了都市城里,从农家小吃一下变成了特色美味。吃麦子泡不再是以饱为好,而是以香为品。三三两两结伙而来,每人一碗麦子泡和稀饭,再来上四碟小菜和一个呼肉碗子,形成了红白搭配,绿青对位,酱香同映,犹如一幅春夏秋冬,日月同辉,金钵满盆的丰收景象!真有雅士进雅厅,雅厅品雅味,雅气十足之美!要问麦子何处有,路人遥指壶山香,吃家常去福来香,大锅麦子泡的麦子和热米汤。大街小巷经营麦子泡的枚不胜举,已成为县城餐饮业的一道风景线,它和澄城水盆羊肉一样受人青睐。福来香最早把麦子泡引进入城,十八年的辉煌,足以说明麦子泡有较强的魅力所在。壶山香不仅作麦子泡,更重要的作麦子泡文化,一心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澄城的麦子泡,走出澄城,越过三秦,飘溢华夏。

要问澄城麦子泡谁家是正宗,不是正宗胜正宗,是正宗的更正宗。它来自民间,服务于民众。今天,澄城麦子泡在各位民间高手中,不断在挖掘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将会走的更远,飞的更高,成为澄城美食的又一张名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说麦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