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在云计算前十年取得了较大成功,其他如华为云等也算抓住了机会窗口,而接下来的To B战争,才真正决定公有云服务商们的命运
文 | 周源
编辑 | 谢丽容
成立近三年的华为云,正渐渐崭露头角。
2019年11月初,全球市场调研公司IDC公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年上半年)跟踪》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二季度,华为云IaaS市场份额从5.2%升至6.7%,排名首次冲至第四,位于阿里云(41.6%)、腾讯云(11.88%)、中国电信天翼云(8.54%)之后。
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在接受笔者专访时称,这个排名说明华为云迈入了快车道。
相比排名,他更欣慰的是,华为的高层都认为华为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看好华为云的外部声音也日渐增多。
某大型软件公司副总裁向笔者表示,未来中国公有云市场格局基本上定了,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将三足鼎立。该公司与中国各大公有云厂商都有合作。
不只是合作伙伴,来自竞争对手,如阿里云、腾讯云在内的多位资深行业人士亦向笔者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云计算主战场在大中型政企市场,华为云确实有独特优势和机会,不容小觑。
这种预测其实有反常之处。
在欧美市场,市场份额排名前四的分别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IBM云和谷歌云,但不少行业人士认为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双寡头的局面已基本形成,IBM云和谷歌云并没有那么被人看好。
在中国,阿里云市场份额高达41.6%,华为云目前仅6.7%,差距悬殊,但华为云被认为有机会与老大争锋。
这其中有何奥秘?华为云过去两年多究竟展现了什么能力?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有何独特性?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华为云迈入发展快车道”?
2017年3月,华为正式公布云BU成立。当时 “看衰”华为云的大有人在。
一是云平台生意入场宜早不宜晚,华为云被普遍认为起步有点晚,追赶不易。当时,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IBM云四强争霸格局;在中国,先行者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天翼云、金山云和UCloud等已经将国内公有云市场联合做到100亿元人民币规模(IDC 2016年数据)。
其次,华为做公有云的决心和能力也被人质疑。华为三大业务分别是通信设备、智能手机和IT设备,均属于ICT硬件制造,华为也曾戏称自己是“卖盒子”的公司,人们怀疑,一家组织、流程与文化均长于硬件制造的公司,是否能转型卖好云服务?至少在当时,全球范围内尚无先例。
但所有人都很好奇,这个以“狼性”著称的公司会给云计算市场带来什么冲击。
总结过去这三年经历,郑叶来说:“2017年,主要搞明白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地方,赶紧找人去补;2018年把所有选择华为云的客户接住,服务好,不能让客户走掉;2019年,思考面向未来的组织和业务该怎么投资。”
郑叶来所说的“补”,是一项几乎从零开始的、与时间赛跑的大工程。截至2019年12月,华为云上线了200多种云服务和190多个解决方案,陆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南非、巴西等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云服务节点,同时帮助多个国家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云服务。
店面开了张得赶紧找客人,华为云陆续“磕”下了新浪新闻、视频网站芒果TV、美图秀秀等标杆型互联网用户。这并不容易,新浪的战略投资方是互联网大厂,芒果TV与腾讯云是战略合作伙伴,美图秀秀则是被所有云厂商看上的“香饽饽”,都被华为云硬生生地“抢”了过来。
营收层面,华为云快速冲到了前四。但确有人质疑,企业数字化项目通常是包含软硬件和服务的整体打包项目,华为业务繁多,既卖IT硬件也卖云服务,华为云营收的“纯度”可能不纯。
郑叶来向笔者强调,华为云及整个华为的财务数据十分严谨。他举例,华为有一个5000万元的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其中4000多万元来自IT硬件销售,600多万元隶属于云服务,又因云服务都是按年付费,这600多万元的云服务费实际包含未来五年的服务费,所以华为云在此项目中的当年营收只计入100多万元。
这样的计算方法在华为云内部也有所争议,但郑叶来作为掌舵手极力坚持不妥协。“华为云中国区认为这种情况就该全部计入,理由是某些友商也是这么计算的,他们意见很大,因为不计入会影响他们业绩,他们的电话我都不接。”郑叶来说。
此外,虽然华为自身近一半IT业务,以及消费者BG面向几亿手机用户所提供的服务均运行在华为云上,但并不属于华为云收入。“我们统计的收入全部来自外部。”一位华为云资深员工对笔者说。
华为云的追赶不断加重其市场存在感。一位中国公有云大型公司高管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华为云是重要对手。而仅一年前,他对华为云还不甚在意,“你说不好他们什么时候就撤了”。
郑叶来自己的评价是“华为云迈入发展快车道”,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环境改善了,大家觉得我们能做起来,对我们有信心了”。
实际上,过去三年华为云团队所面临的最大压力与质疑主要来自华为内部。
2017年华为年终晚会上,郑叶来对新成立的团队说,华为公有云作为一个新业务,必须熬过两到三年的磨难期,外部客户不熟悉,内部不理解,大家要“沉下心来沉住气,坚毅前行”。
“沉下心来沉住气,坚毅前行”后来成了郑叶来激励团队的口头禅。他另一句常说的话是,在华为,做事要有强大的心脏和强壮的身体,因为“华为有19万张嘴”。
这19万张嘴,喻指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上的各种声音。华为素来就有“红蓝军”文化,时刻展开战略战术上的自我审查和纠偏,平日里19万名员工则可在心声社区上自由表达。
2019年初,华为内部心声论坛一篇批评华为云计算目标过多执行不力的文章爆红。该文不仅流传至公司“墙外”,而且被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以邮件形式全员转发。
面对质疑之声,郑叶来特意做了一次内部直播,勉励员工“沉下心来沉住气,坚毅前行”,尤其不要去跟人辩论。
但压力不仅仅来自心声社区。笔者获悉,即便华为已经启动了公有云业务,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华为仍有部分高层人士对此持犹疑态度,因为公有云是重资产投资,且担心与运营商客户产生竞争关系,运营商是华为重要的客户群体,一些运营商也涉足公有云业务。
“5·16”事件(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录”)改变了一切。
徐直军在2018年曾对笔者表示,华为云是华为公司未来所有业务的底座,这一定位在“5·16”事件后得到了充分彰显。
首先,华为消费者BG迅速将海外消费者云服务从AWS等美国公有云服务商迁移至了华为云,如果当时没有华为云,华为手机云服务可能立刻停摆。
其次,华为正力推鲲鹏处理器和昇腾处理器,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和昇腾云服务已经上线,公有云是华为打磨和使用计算芯片的最佳场景。不只是芯片,华为云是该公司在5G、物联网等所有ICT投资的变现方式。
任正非曾经喜欢将华为云形容成“黑土地”,那是从整个IT生态上对华为云进行定位。但少有人想到,云固然重要,华为家大业大,也并非别无选择,非得要亲自去培育一块黑土地。“5·16”事件之后,在一次华为高层会议上,任正非将华为云比喻成华为的根,与公司命运从此紧密相连。
可以看出,郑叶来口中的“华为云迈入发展快车道”不仅指云业务本身初具规模,实际上也指的是华为所有高层人士对该业务真正达成了共识。
“他们(华为核心领导层)都认为华为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所以只关心我投资够不够,任总则很感兴趣我们数据中心怎么建设,一再叮嘱我光纤要埋多点,要预备未来的空间。”郑叶来对笔者说。
未来的战争
2018年开始,云计算行业的高频词是“To B”(Business,企业)。
过去十年,公有云的消费主体是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以及游戏、电商和视频等行业用户,但这一市场空间已经被开发得较为充分,增长空间有限,未来十年大中型政企用户才是上云的主力。而且,无论中国还是全球,超过80%的IT支出来自大中型政企用户市场。
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在前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功,其他如华为云等也算拿到了入场券,但接下来的To B战争,才能真正决定公有云服务商们的命运。
多位华为高管和行业人士向笔者表示,相对于来自互联网的云服务商,华为云在To B市场有一些独特优势。
首先是华为在ICT基础研发上布局较为全面深入。
一个现象是,华为、阿里、腾讯等云平台服务商的技术布局越来越趋同,研发投入不局限于基本的云技术本身,还投向了芯片、AI、物联网、边缘计算、数据库核心软件等等。这是因为,未来的平台型服务商必须有能力提供“云+AI+物联网+5G”整体解决方案。
创业公司FIT2CLOUD飞致云东区总经理徐桂林认为,公有云玩家最怕的不是单项冠军,而是每一项都75分的全能选手,因为单项冠军只能打局部战争,很难打全局战争。他认为华为、阿里都是技术全能型选手。
华为公有云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在ICT基础技术领域的长期研发投入,华为在芯片、5G与物联网上等多项关键ICT技术领先。例如,华为已经推出AI芯片昇腾处理器和7纳米的计算芯片鲲鹏处理器。
郑叶来称,华为云处于整合各项能力阶段,例如刚刚将物联网、WeLink(数字化办公协作软件)、私有云等团队整合进来,大约还需半年,华为云各项软硬件技术联动的效果将逐渐凸显。
其次是华为积累了丰富的政企用户资源,宛如金矿在手。郑叶来向笔者透露,今年9月份数据显示,华为面向大型政企的AI项目超过500个。
更重要的是,华为的组织、流程和文化也更适应To B战场的玩法。
“To C像空战,可以空投,打击一大片,To B是地面战甚至巷战,需要每个要塞布点。华为在To B市场深耕多年,早已布好了点,而互联网公司们才开始。”一位华为企业业务高管向笔者说。
目前,互联网系云服务商都在主动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新战场,但这并非一日之功。
还有一些不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有助于增强华为云战斗力的特质。
“华为手机业务为什么能快速取得成功,很多人只看到了华为海思芯片研发能力,但其实它还变现了华为其他能力,例如质量监管体系、生产制造体系、合规体系等,这些都是华为的通用能力。”上述华为企业业务高管说。
华为的合作伙伴感受直观一些。用友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生态业务BG副总裁徐洋向笔者表示,华为对外合作制度比较完善,利益分配也清晰合理,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跟华为做生意比较放心。
另一位中国排名前十的IT集成商副总裁向笔者评价称,中国公司里,华为内部的贪污腐败一定最少,这使得华为公司及其生态的运转保持稳定。
但如果要选出华为最核心的特质,相当多的华为人认为,战略足够聚焦、足够耐心是华为的主要成功之道。
华为并非上市公司,无须每三个月交出一份漂亮财报,认准了的事就会坚持长期高投入,且投入的方向均围绕核心能力塑造,徐直军曾透露,华为刚做手机时,就投入了3000名研发人员,当时同行大多只会投800人左右。
这种战略耐性能传导至华为合作伙伴。
“华为定下的事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变,它可能会换领导,但政策不会变。”徐洋对笔者说。
在公有云业务上,徐直军和郑叶来都公开表示并不着急跑马圈地,而是扎扎实实把每一个服务都做好。
“我们不看当下(收入)是多一个亿还是少一个亿,我们关心十年后怎么样。”徐直军对笔者说。
优势虽不少,挑战也很严峻。
就云技术本身,相比阿里云等公司,华为云缺乏如“双11”这样极致的应用场景来磨练技术。并且,华为云历史短,接触到的应用场景种类还远不够丰富,需要时间积累。
郑叶来表示,华为云运营能力还需提高,云生态建设也才开始,只能一步步推进。
2019年起,郑叶来开始思考面向未来组织与业务的投资。在他看来,未来云的基础设施还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是要走向极简,极简意味着极致的性价比;二是智能将无所不在。
多位行业人士向笔者指出,在过去,互联网公司是隐身在一根根网线后服务万千网民,华为等硬件公司也主要是站在集成商背后服务客户,今天当它们都转为云服务商之后,就需要走到各行各业,与行业用户直接对话。拥有行业Know how,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塑造与新角色相适应的组织、流程和文化将是云服务商的共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