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记录片《本草中国》以一首中药人耳熟能详的童谣开篇,由单个人物的故事引出一个主题,然后通过一个主题来串联所有单个的故事。
这种类似BBC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每隔几分钟就会出现新主角和背景,能够连续吸引观众的视觉和注意力,摆脱了传统纪录片枯燥乏味的桎梏。
第一集,节目以时辰、月份、季节、年份等节律为单位,从快、慢、准、长、新旧交替几个维度讲述各种本草在采摘、贮藏、炮制过程中与时间的精妙配合,展现了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涵义。37分钟的片子共有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这六味本草入镜,还添加了功效说明,足以看得出制作方非常用心,诚意满满。
把脉《本草中国》,堪比《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三极》等顶级纪录片,它为中医药传播寻找到“高颜值”的表述方式。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也为人类探索本草奥秘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嗓音磁性十足的旁白不急不缓地讲述,讲述的是本草,透露的是情怀,观众看到的是那些中药人对本草的坚守,对时间的敬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时间》这一集讲的,正是这种“赶”与“等”的时间哲学。
追逐一朵花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最好的成熟,只在一瞬,绝妙的蜕变,贵在一等。在这一紧一慢、一松一弛之间,每个生命都会在各自的选择中达成自身与时间的和解。
02
《本草中国》整部片子的画面构图以及配乐都很有讲究,在镜头的使用上,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对近景和特写镜头的使用频率,剥花丝、切天麻、穿陈皮,类似这样的特写镜头,数量达到了七八成。
片中也使用大量的的高清浅景深镜头对本草进行特写,放大了本草的质感,刻画了本草的细节,连藏红花的花丝、红曲的颗粒都清晰可见。
直观的视觉冲击,容易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红花从含苞到一夜绽放,妇女在砧板上切天麻时刀尖快速移动,陈李济熏烤陈皮时烟雾升腾,加上灯光和音效的修饰,放眼望去,本草的质感完整地呈现在银幕上,处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致细腻。
藏红花与红花只有一字之差,身价却高出数十倍,作为实力与美貌的担当,历朝历代或真或假的文人记载,乃至古希腊的神话传说,都赋予藏红花某种神秘莫测的气息。节目给观众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原始产地是欧洲地中海,经丝绸之路传入,采摘起来分秒必争。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还获得了地理、历史知识的恶补。
拥挤的收购站里,俞福生举着他刚剥好的藏红花,脸上写满对生计的担忧,光阴似水,倏忽来去,把握住这朵花最佳的采摘时机,一直是他心头牵挂,绝不敢怠慢的事。这本身就是一份需要太多真挚感情,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本草也是有温度的生命,理应需要更多人的执着和热忱。
淳朴的土家族少年小田,是个心怀梦想的天麻麻农,大学专业学设计的他,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就业,感受人世繁华,他却毅然选择回到故里,将“天麻”这味本草的种植与应用写进了未来的人生篇章。
进山采天麻前,麻农要在山下吼山,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由祖辈传下来,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物修复者每天进故宫前总要先吼一声,再吱呀呀推门。
子孙总想离开老人到外面的世界闯一番天地,而老人希望子孙能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最精髓的技艺:勤劳,坚韧,隐忍。它讲的不是本草,而是情怀,你看的不是本草,而是人生。
等完下雨又等天晴的酿曲人王良春,最后和小孩子一起玩闹的镜头让人无比柔软,那是付出汗水后得到回报的喜悦。红曲的加工早已步入现代化,如今工厂附近建起了中药博物馆,在馆方的邀请下,王良春捐出了他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工具,一个属于手工业的时代,也许就这样结束了。
《本草中国》聚焦时间与本草的关系,展现代代医者药人于漫长岁月中的坚守、传承和回归,他们在激发本草灵性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与时间的相处之道。
张荣恩说:“我祖上是1866年起行医,我是第六代,我家的家训是以德为本、以人为本、以看病为天职。该需要治的都要治,不需要治的,好了的,绝对不能多吃半副药。”
陈永涓说:“我先生、孩子都在国外工作、生活,只有我一个在广州,因为可能对‘陈李济’那个名字,有一个很深的感情,所以我就不愿意跟着他们出去…很多人都这样说,陈李济的陈皮肯定有秘方,其实没有的。陈李济的陈皮,就是靠陈化,靠时间。"
03
《本草中国》“大而美”,中医药业内人士点赞,认为宏观上展现中医药的大背景,同时也体现微观层面中医药人传承弘扬的美德。
作为纪录片,《本草中国》是真正有境界的,因为本草并不只是治病救人,也带给人们情感的满足。除了呈现人对本草药性的炼化,也原汁原味呈现不同地域、不同时节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山东人霜降天必吃萝卜,红曲除了入药还是食品着色剂,土家人极具特色的傩堂戏、吼山式、天麻宴……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在衰败,传统的东西也在消失,《本草中国》这样的纪录片,正勾起人们对农村采药人的关注,彰显传统农业文明的魅力,更唤起人们对过往传统手艺和习俗的传承。
这部片子重新定义了本草的广泛性,讲述的是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其中注入人文情怀让本草更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从田间地头到灶台餐桌,从深山密林到药材市场,熟悉的中药味道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承载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文人,但必定会是劳动者。文人脆弱狭隘,他们时而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时而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即便有一天文人风骨全部丧失,那些伟大的劳动者依然会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劳作,他们会默默用行动告诉矫揉造作的人,只要这片土地在,只要劳动者在,华夏就还在,就算换了容颜,朴素的文明自形成之后,就再也不会改变。
“三生万物,万象归宗。阴阳调和,五行相生。天行有常,道法自然。时移而治,不易而乱。”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讲究顺应天命,各司其职,有些东西从来不需要刻意提起,因为它早已流入血脉,刻在骨里。
我们对变化的认识,对世界的感知,对同类的看法,对异族的态度,所有这些深植于内心的理念,都是这片土地给我们的烙印。
让本草回归本草,不去神化,这是最好的状态。取之自然的草木花果,经过时间的炼化蜕变成为治愈良药,药工们在最中国的本草世界守住了中华儿女的根。
正如片子结尾所言:正是这些中国人,赋予了本草生命的温度,让它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并终于见证了岁月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