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究竟是你的天堂还是坟墓—《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美国,妇女运动正迎来第二轮巨大发展,凯瑟琳作为女性独立思想的秉持者进入“全国最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大学。她对卫斯理情有独钟,这所贵族学院曾培养了中国的宋美龄,也在后来培养了美国的希拉里克林顿,凯瑟琳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为这些孩子带来更加开阔的人生。

凯瑟琳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所以“影响个人,改变世界”为理念的世界顶尖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开放环境,它不仅毗邻好莱坞(校园不断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而且拥有加州西海岸宜人的自然环境,全方位的开放进取思想也造就了追求女权独立的凯瑟琳。聪明美丽又知性率真的凯瑟琳曾经交往过好莱坞明星,这在她还未到达卫斯理学院之前已经被广为流传。感情经历丰富的凯瑟琳却至今未婚,这在卫斯理学生看来是凯瑟琳的失败,第一堂课上,学生们更是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给跃跃欲试的凯瑟琳当头一棒。

50年代初的卫斯理,依然坚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贵族家庭的优秀女主人,相夫教子是卫斯理女生们最终的课题。在这样无比保守的教育理念下,卫斯理的女生反而“格外机灵”,不得不说这样的剧烈反差同岛国的生活传统与艺术风格的反差如出一辙。我们看到琼作为学生代表一边抽着烟一边跑向学校礼堂敲响新学期的“知识之门”;杰斯利和老师比尔纠缠不清;康妮对查理执着到近乎疯狂的表白;贝蒂为了因循传统嫁给门当户对的查理……巨大的束缚必将带来巨大的发泄,卫斯理的学生在学校与自身的镣铐里总是挣扎出最大限度的疯狂。

 《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角无疑是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但是情节上凯瑟琳和其他人物的刻画比重却几乎不相上下,这样的安排有点近似于一部复调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的复调似乎并不太成功,毕竟最初的古典音乐里的复调也要求各个声部的清晰发声,而《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发声无疑是含糊且定论不明的。

   电影中有很多情节暗示,也似乎是在强调观点的对比,这样的安排无疑让我们更轻松地理解了电影,可始终摇摆的主旨也令这些观点蒙上了一层含糊的面纱。贝蒂是传统“相夫教子”思想的坚决拥护者,为了抵制凯瑟琳自由开放的女权思想,她甚至费尽心机在课堂上反对凯瑟琳的教学方式还不断地在校刊上夸张地展示自己婚后“全能主妇”形象。婚后的贝蒂邀请好友琼和其男友汤米共度新年,在听说贝蒂被耶鲁法学院录取后,贝蒂惊讶地劝说琼回到婚姻的正轨上,但讽刺的是贝蒂的丈夫斯宾塞却在当天晚上就借口公事离开了家。如果说贝蒂失败的婚姻是在暗示婚姻并非女人的最终归属,那么被耶鲁录取的琼最终放弃继续求学选择相夫教子的普通人生又让我们重新思索:女人到底应该选择事业还是家庭。

  凯瑟琳的男友在圣诞节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向她求婚,凯瑟琳因为没有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关系变化与保罗争吵,最终两人分手;与比尔的交往中,凯瑟琳更是一开始就对风流的比尔约法三章,在得知比尔因为害怕失去她而说出的谎言后更是选择了分手…..坚定的女权践行者凯瑟琳不容许丝毫的背叛和违背本性的束缚,这样的执念似乎也是凯瑟琳和保守的卫斯理之间的矛盾,但是极端的思想往往都是不成熟的体现。

电影中有一段点睛台词:“你以为自己来卫斯理是帮助这些姑娘发现她们的道路,我却认为是你帮助这些姑娘发现你的道路。”这是凯瑟琳发现比尔谎言后比尔对凯瑟琳说的话。

或许,任何强加的思想都有其局限性。

凯瑟琳最终拒绝了卫斯理条框满满的续约;贝蒂选择与斯宾塞离婚,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琼放弃耶鲁和汤米结婚;康妮抛下误会后疯狂追求查理成功……电影自始至终没有关于女性身份的一个定论,但这也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女人的共同困惑,也是不能统一答案的一个开放性问题。

与男人的结合到底是出于传统还是因为纯粹的爱又或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欲望?这部没有定论的电影似乎也给了我们最恰当的定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男女结合,如果不能忠于自己的内心,其结局也不会忠于自己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婚姻究竟是你的天堂还是坟墓—《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