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3 【知识付费的深度思考】(一)

【序】

       今天是开始写作输出的第一天,一直在思考写些什么,正好前段时间在群里讨论混沌大学的组织发展问题,对知识付费这个主题有一些个人思考,先用这个内容写几篇吧!

【关于知识付费的形式】

       得到是很多热点知识的发起地,同时得到也很虔诚的践行这些知识。这些知识点中最为明显的是“飞轮效应”,2018年初,得到以各种形式推荐“飞轮效应”,同时也期望在得到打造一个飞轮效应。

       飞轮推了一年多,现在的“飞轮”更像是西西弗斯巨石,你要一直推,一直推新课才能够维持用户活跃度,想想也是这样,用户使用得到APP就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自然为新知识而来。得到飞轮没有形成根本原因是:产品形式(知识形式)决定了很难形成飞轮。虽然,罗振宇提出印刷时代有印刷时代的知识形式,得到要做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形式。但是,所谓“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形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事情。

       在我看来,印刷时代的知识传到网上,并不是互联网知识形式,只是一种印刷时代知识形式的互联网分发。再来看,得到的知识生产,其课程类目是按照传统知识分科来设计的,这就导致了每一个课程先天具有独立性,课程内容、老师+编辑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所谓的相互之间的串联也是基于礼节性的相互捧场打招呼。这与得到系工作人员的态度无关,与产品(知识)的形式有关。

【得到的价值网依赖】

       得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极高,其“得到品控手册”不断地更新迭代,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具体。即使是新手只要按照品控手册辅以总编室把关,出来的知识产品还是可以保证精品的。于是得到进入了一种“按部就搬”的知识生产模式,在现有的知识服务行业,绝对是一流的品质,推出更多的头部老师和内容。这是一种没有对手的“价值网络”,这种知识服务一直做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就目前的知识生产而言,是相当的稳定高效。对于现阶段的知识服务,得到是很强的头部公司,但这些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知识服务远远不够的。知识的终极目的是要形成闭环,仅仅听着爽、听着舒适过瘾,有违知识的本意。

       得到的知识生产风格像极了日本公司管理中的“丰田精益管理”风格。前几天“罗辑思维”也讲到日本的基本文化是责任的细化。对于知识生产而言,这种精细化生产,导致了知识产品之间的相关性极低,而知识的最大价值就是迁移情景的应用,也可以说精细化生产的知识是不便于应用的。这似乎是一个【知识服务悖论】,越是精细化生产的知识越缺乏应用场景,越是精细化的知识越是缺乏应变的能力。小范围讲赚些钱,聚些人气没啥问题,但基于知识本意来说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知识服务的未来往哪个方向走?下一节思考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13 【知识付费的深度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