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曼猜想”被证实,触动了区块链人士的哪根神经

如果要搜索2018年最具热度的词汇,“区块链”一定会榜上有名。拜大名鼎鼎的比特币所赐,区块链技术及其相关行业已赫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投资风口,BAT等互联网大佬先后发布了各自区块链产业布局白皮书,摩根大通、高盛集团、纳斯达克等金融巨头也都表达了对区块链技术的热衷,各种各样的区块链项目纷至沓来,几已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前些日子,一则“黎曼猜想”被证实的报道刷爆了媒体,英国著名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宣称已经用一种“简单”而“全新”的方法证明了黎曼猜想,并且在2018年度的海德堡获奖者论坛上宣讲了他的相关证明。这位睿智的爵士大爷在宣讲中给出了一个“黎曼猜想”大的证明方向,预计未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全球诸多数学家将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证明,以确认阿蒂亚的方案是否可行。消息甫出,可谓在区块链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黎曼猜想被证实,将影响区块链的生死存亡。”

一个是已经难住世人159年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一个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等技术的新投资风口,要想知道前者究竟如何操刀后者的命运,有必要先来看看这个令数代数学天才绞尽脑汁却魂牵梦绕的“黎曼猜想”是什么。

黎曼猜想(或称黎曼假设)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于1859年提出。黎曼猜想所研究的是一个数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很感兴趣的问题,即素数的分布。素数是像2、5、19、137那样除了1和自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数整除的数。这些数在数论研究中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因为所有大于1的正整数都可以表示成它们的乘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在数论中的地位类似于物理世界中用以构筑万物的原子。素数的定义简单得可以在中学甚至小学课上进行讲授,但它们的分布却奥妙得异乎寻常,数学家们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却迄今仍未能彻底了解。

好莱坞经典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原型、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就曾研究过黎曼猜想,但在那之后不久就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不少人都认为研究黎曼猜想的痛苦过程是纳什患病的主要诱因,而并不是像普遍说法中主要由于参与军方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所致。由此可见“黎曼猜想“那摄人心魄的魔力。

“黎曼猜想”的文字论述说明晦涩难懂,其实通俗点儿说,就是黎曼认为素数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其分布的奥秘完全蕴藏在一个特殊的函数之中——尤其是,使那个函数取值为零的一系列特殊的点对素数分布的细致规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若这一猜想被证实,一些基于此的加密算法势必将形同虚设。

那么区块链技术真的就会因此被无情宰割吗?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不独是比特币,现今区块链项目所发行的Token(通证),也都是基于此种原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通证被称为加密货币,其安全性和加密性也正是体现于此。

一个基于加密算法,一个揭示加密规律,如此看来,区块链技术确要被“黎曼猜想”所摧垮了——实际上并不如此!

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是基于椭圆曲线函数上离散对数问题的非对称算法和哈希算法,与“黎曼猜想”假设的素数分布函数并无关联,好比燃油车和电动车,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动力来源。所谓的“黎曼猜想被证实将影响区块链生死存亡”的说法,不过是区块链人士脆弱神经所导演的一场乌龙罢了。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区块链这一新兴行业是脆弱到了何等地步,一点外部的风吹草动就能引起行业人士的恐慌和不安,甚至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历史上几次加密货币被盗事件的发生,都使市场行情得到了大规模的下跌,实际上被盗事件并不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安全漏洞,而是由于一些项目方的系统和交易平台系统的安全漏洞所致。在量子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之前,比特币仍然是地球上最难破解的技术之一。但由于监管层面的施压企稳、如履薄冰,媒体圈的语焉不详、故意混淆,再加上一些区块链项目确实鱼目混珠、漏洞频出,普通大众在面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时抱以观望和质疑的态度,紧绷着那根随时都会被触动的脆弱神经,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想象,区块链技术在完成去中心化、实现点对点信任之前,如何使人们信任区块链技术本身,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黎曼猜想”被证实,触动了区块链人士的哪根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