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消费者选择你的产品?
去一家中档的百货商店,看衣服可能会觉得挺贵。然后再去一趟海信,或者伊势丹百货转一圈,你会觉得更贵。如果这时候再回到那家中档的百货,你会发现东西没那么贵了。
同样是中档百货商店,前后两次,你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感觉,为什么呢?
为什么一个女孩觉得看谁都不顺眼?因为他看到了鹿晗。跟鹿晗比,自然觉得周围的男人,一个个要长相没长相,要钱没钱,也就都不能入的了眼。
当你要卖的东西,跟人家心目中已有的东西差距很大,而且是负差距,你当然卖不出去。
左拉写过一篇小说,陪衬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有一个人,专门开了一家出租丑女的公司。丑女出租给那些富家的长的难看的女人,做社交陪衬之用。
富家的丑女,单独在社交场合出现的时候,男人看着可能会觉得非常难看,但是,当她身边站着一个比她还难看的女人,那这个富家女子就显得不那么难看,甚至有些顺眼了。这就是颠覆性的改变。
用一个很差的东西,跟你要卖的东西相比,你的东西看起来就很不错了。
还比如出轨这件事。本来跟自己的爱人过的好好的,因为没有比较,相安无事。有一天,当身边出现一个跟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相差很大,而且对自己还含情脉脉的人的时候,就可能觉得自己的爱人性价比太差了。而且你知道,两个人长期在一起,肯定难免发生矛盾。所以,一不留神,就会出轨。一旦出轨以后,才发现这个新人,其实也并不比自己的原配强多少,甚至很多地方还可能不如自己的原配。当然,我们不否认也有完全为了刺激而寻找这种关系的情况。
麦当劳的套餐,原来吃一次要花费20多块钱,忽然有了15块钱的工作餐,相当于是便宜了30%左右,一下子就让人觉得非常合适,客户就多了很多。甚至以前不在麦当劳吃午餐的人,也改变了习惯。这是麦当劳自己制造的比较,就是没有午餐之前的价格,和有午餐之后的价格低比较。
因此,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一定会有或者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消费者产生新的购买行为。通过给消费者提供这个可对比的因素,会让消费者更趋向于消费你提供的产品。
比如前面的中档百货的服装;比丑女还顺眼些的富家女,比如麦当劳的工作餐。
但是,有时候消费者也会出现很难选择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一个寓言,一头牛在两堆干草之间徘徊,最后饿死了。为什么?因为这两堆干草实在是太像了,因此,如果一定要取舍的时候,就非常费脑筋。
很多饭店提供菜谱的时候,会给出一个非常长的菜单,最后顾客反而不知道该点什么。
美国做过一个选择的实验,就是超市提供免费品尝的果酱,一组实验是提供了30种果酱供选择,另一组是提供6种,提供6种选择的实验,消费者购买的果酱数量,远远超过了提供30种选择的一组。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给消费者提供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简单,且对比强烈。这种强烈的程度,要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选择你提供的产品,才是明智的。
那为什么很多时候,即使提供了对比,消费者仍然不购买你提供的产品或呢?因为你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本身可能并不是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前面麦当劳的15元午餐,也许仍然会有很多人,即使知道了这个便宜仍然不会消费,因为麦当劳的消费,本身就不是他的需求。你降价也不会让他改变初衷。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认为麦当劳是垃圾食品,或者消费能力本身就不够。即使15元也消费不起。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观点,也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很早以前不久有了吗?在培训销售员的时候,销售产品,给客户两种来进行选择,这样提高销售的达成率。
确实,这并不是新鲜的理论,如果你认为这是老套的话,就说明这个方法你还没有真正领会。这个方法的核心,并不是知道了方法,而是你如何用这个方法去做。我们大脑的知识,就像一堆各种建筑材料,杂乱无章,重要的是你如何用这些材料盖成坚固的大厦。盖大厦的过程,就是你的思考过程,应用过程。很多销售人员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他给客户提供的两个选择,无一能击中消费者的痛点。也就是你的思考太肤浅,使用对比的方法,还要通过有效的思考,达成到用户的真正需求。
据说,麦当劳最大利润赚取点不是汉堡,也不是饮料,而是玩具,但是麦当劳不能把自己当成玩具公司来宣传,它选择的消费点是汉堡。也就是说,我们在给消费者提供消费的理由的时候,要选择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理由,而不是自嗨地选择自己觉得不错两个理由,然后让消费者去选择。
综上,我们发现,当你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让消费者达成消费。
我们要知道消费者心智中原来的需求是什么,而我们能够为其提供的需求,在消费者看来,比他心目中的那个曾经的需求更有吸引力;
如果消费者看不到他心智中原有的需求,我们要提示消费者,唤起他们心中隐含的消费需求,然后再用我们能提供的新的更有吸引力的需求,获得消费者的消费认可;
原来的需求跟新的需求之间,要有明显差异;
消费选择要简单易行,不可以复杂烧脑;
找到你的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联系,需要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够更靠谱的思考?
参加《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