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偏见--《剑桥中国史》读书笔记(二)

前汉

我曾读到一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读完忍不住拍案叫好,但当我看到作者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这样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作者居然是经被盖棺定论的卖国贼--汪精卫。当年他去刺杀摄政王,被捕后留下的绝命诗。于是有意无意的翻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包括早年投身同盟会的陈碧君,他的妻子。这俩人都是不怕死的主,也不缺名利,为什么在人生辉煌的时候却去做汉奸?

在北宋灭亡南宋沦为向敌国进贡的境地时,李清照写过一首气势恢宏的诗来挖苦南迁的政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然而,恰恰就是这个丧权辱国的南宋,却维持了152年,全国人口峰值高达8500万,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科学、艺术高度发达、最安居乐业的时期之一。当崖山之战南宋灭亡的时候,甚至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

有时候,屈辱的活着,比骄傲的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活下去会带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就像张养浩的词里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然而历史只会成王败寇的给每个演员画上一个注脚,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不会出现,他这样做的原因也不会深入分析。他在历史上,只有一个干瘪的影像,比如王莽。

剑桥的老教授们试图挖掘出王莽这个奇特的皇帝背后的故事:班固的正史上甚至不肯把他称作皇帝,历代史学家都不屑研究王莽的15年的执政经历,他在位时的改革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错误的。我也是读了《剑桥中国史》才发现,王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皇帝之一。

两千年以后,中国仍以汉武帝为自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让很多爱国主义者群情激扬,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汉武帝也不得不用和亲而非绝对的武力来维系和平,如果没有文景之治带来的人民富裕国库殷实,汉武帝的连年征战无异于空中楼阁,而好大喜功的刘彻并没有换来太久的和平,在他执政的末期,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政治危机此起彼伏。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去世几十年后,这样的一个烂摊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巧合,到了王莽的手中。

胡适曾对王莽有过高度评价,他认为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他说:“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

王莽在政治、经济、农业等方面都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异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他的一厢情愿充满了美好的政治理想,当然,在两千年前实施社会主义的后果可想而知。他试图用政治手段平抑物价,试图在科技水平不太发达的时代铸造防伪货币,他接回王昭君的女儿并试图用全新的方式解决匈奴的威胁,他对医学很感兴趣命令太医去解剖死囚,他还组织各种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 ...在乱世,留给改革家的时间并不多,试错的机会是很少的,很快,他和他的政治理想及政治实践,在历史的尘埃里,化为灰烬。在被正史贬的一无是处的另一面,他被一些非主流的史学家评价为: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

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王莽死去不足60年,班固的爷爷班稚曾因不上“祥瑞”差点惨遭杀戮,所以班固对王莽恨之入骨,用“乱臣贼子”来描述王莽,王莽也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嘲讽辱骂的对象。

在班固定下主基调的史书之后,很少有人去在意西汉的必然衰亡,这个责任都被推给了王莽。勤劳能干的王莽在登基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终成为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的偏见--《剑桥中国史》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