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

   

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_第1张图片
邓丽君


  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

                        《走进台湾》之一

                  学院词人

      离开蜿蜒曲折的基山公路,旅行大巴在新北县滨海公路驶过30余里后又拐入一个山道,大约又上行8公里,大家来到台湾比较著名的金宝山陵园,这是金山乡管辖的一个私营公墓,据说是个风水宝地,远远望去,那墓室如同凉亭、小屋,依山而建,整齐有序,墓室前松柏披翠、鲜花簇拥,有的墓室已经埋葬死者,有的墓室却还是空置,同行人说这一般都是有钱人家为自己准备的后事。在过去旅游时,导游也有安排看名人纪念墓,但那一般是孤立的一座墓,而这次我们一行却走进这个占地几百亩的大陵园,来拜谒一代巨星邓丽君。

      邓丽君的墓园就建立在大陵园的中央位置,分为广场和墓园两个部分,大约占地150坪左右,广场比墓园大一些,约为80坪,广场部分是金宝山墓园的公共用地,真正属于邓丽君的,只有70坪的地方。台湾的所谓一坪,相当于3.3平方米。广场上埋着一架用汉白玉做成的钢琴,键盘露在地面,游人可以在琴键上踏出钢琴的铿锵声音,我十分钟情邓丽君的歌声,借着这个钢琴也在上面跳了几个音符,本想奉献一段《在水一方》,但琴键毕竟是象征性的摆设,无论如何也奏不出曲子的韵味。


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_第2张图片
邓丽君陵墓


      走进邓丽君的墓园,前面是一个小花坛,鲜花簇拥着邓丽君的全身塑像,塑像呈青铜色,长长的披肩发被风吹起,面容微笑的她充满青春活力。花坛很有讲究,所栽种的花叫“四季花”,除了四季会开花外,它还会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颜色的花,有“四季长青”的寓意;花坛里的花组成一个大音符的形状,借喻邓丽君和她的歌曲,常驻人间,永远流传。沿着甬道往前走,就到了邓丽君的墓前。邓丽君的墓既简洁肃穆又使人感到温馨,棺盖用的是南非黑色大理石,棺盖上面雕刻的是粉白色的玫瑰花环。棺盖前面摆放着祭拜者献的鲜花,中间镶嵌着一张邓丽君的照片,是彩色的头像。棺盖后面是一个石雕,上面是邓丽君的卧像,左右手交叉于胸前,凝视人间,石雕上写着“邓丽筠,1953——1995”的字样。石雕后面是一排松柏,挺拔吐翠。我们来访时正是暖春四月,墓园在春风沐浴下显得格外清雅,草树争荣,花朵飘香,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从彼岸来访,来不及带去鲜花,只能用手轻轻抚摸棺盖、并双手合于胸前,默默地倾诉内心的仰慕、默默地祈祷丽君安歇。


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并不是一个追星族粉丝,现在流行的歌名与歌手没有几个会对得上号,但我却非常喜欢邓丽君的歌声,我在上大学时,邓丽君的歌还属于大陆禁歌之列,但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港台歌曲灌的带有时也会流入校园,有一天校领导把我这个广播室主编叫去,说是有人投诉广播室播放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学校把这当作一件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不敢肯定其他编辑或值班广播员是否有放带,也搞不清歌词的全部内容,但那时我只觉得把邓丽君的歌声当作“资产阶级靡靡之音”是神经过敏。也许是这个冲突留下的心理偏爱,后来我每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就有一种飘逸、陶醉以及历史的追忆感。所以,来到筠园、来到丽君身旁,我有一种亲近的感受,一种来自内心的悲悯情愫,我为华人界陨落这样的伟大歌星而感到万分可惜。

      丽君是一个单纯的歌星,但时代的造化让她也一度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台湾军情界绑架了她的才华,曾经让她到金门岛对大陆广播,以致不知不觉染上军情界色彩,要是换得如今两岸开放与交流,丽君决然不会放弃走进大陆,那么在港台歌星中,谁还能比她更让人炫目和沸腾?

      音乐是创作者心灵的感动,也是会唱者灵魂的投入,通过歌声与广大听众形成心灵的契合与沟通,并因此而永恒。丽君虽英年早逝、芳颜不再,但她的歌声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音乐, 她永远是华人的骄傲。

    离开金宝山时,心情有些沉重,此时,不知开车师傅是不是领悟大家的心情,悄悄放了邓丽君的灌带专集,丽君那美丽动人的歌声又一次扣动大家的心,不知不觉间,大家竟随口吟唱了起来,好像丽君就在眼前,还是那么活泼可爱,还是那么美丽动人。


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_第5张图片
通往金宝山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筠园谒陵--追忆不朽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