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读书笔记写法的~读书笔记

我只提供我的理解和我用来学习它的模型和方法,你的答案,需要你自己给出来

光万维钢这句“好书太多,还等着我们去读呢”而言,不能养成这种浮躁的坏习惯。

不过万维钢的二次确认却把笔记的模型说清楚了。


这是原文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5488

分析下结构:万维钢先说,做好笔记对你的最大功能是快速回忆。

为了让读者看懂我讨论的是什么,整理一下他的点

结构理清楚、带走所有要点、自己思考、思考之后加上其他文章联系。

万维钢的文章结构倒简单,一个总结段,然后各个小知识点就开始展开。

这整个文章就是一颗小树状图。


“能够做到全部四点的人是凤毛麟角”,这句话简直是造谣。这四点从直观上来看简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唯一可以说存在困难的就是:

大家从小开始做笔记就一直沿用“总结式”的笔记方法,没有想到笔记原来可以是自己的思考,原来甚至还可以“批判”原作者,目的不是否定作者,而是得到自己的结论。

一旦大家知道了有这四点,那做这样的笔记不是水到渠成、顺手拈来的事情吗?



我倒不认为万维钢的这个观点正确:高手的笔记方式,怎么就,应当是 “一惊一乍”的?

我认为高手首先干的事是分好级,然后根据这一级的方法去记笔记,甚至不用记。

读者当然需要明白,我看这本书到底为了什么。譬如,首先思考:如果用1-3给读这本书当前对你的重要性分级,这本书我能给到多少分。启发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按照自己的重要性去阅读。

1.一级

熟读并应用,这样的书籍值得你多花时间。做笔记的时候。理清楚结构、记好要点、最好自己这篇文章总结总结梳理梳理。至于文章之间的联系吧,你只要读的够多,梳理到位了。自然就文思泉涌。


2.二级

没那么重要的书和文章。可能是知识型、技能型的,技能型的一般都有练习题。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做题对答案。就像你要备考一场考试一样。

或者说,这种书或文章中有大量并不重要的点,看论文的时候大多数是这种情况,有时候仅仅需要学习一个部分。我这次需要学习数据分析的部分,我就专门看摘要和数据分析。下次我需要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我就仔细看前言介绍。

当代的书籍写得太多,到本文作者写笔记之时,认为还是不够能称作“经典”的,这种书籍。除了让时间检验他们的真理性之外,还要学会从书里面挑有用的东西。

当然,有用的东西太少的话还是像垃圾里面捡废铁,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我更宁愿读读经典,虽然可能大部头难啃,但是一般没有垃圾在里面。“与垃圾作斗争是很费劲的”


3.三级

看看就好,对这种书,可以使用各种跳读、略读方法。包括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法》就可以适用于这样的书。并不一定说这种书没有任何作用,可能是我们当前没有发现它的作用,所以当做一种拓宽视野的手段来阅读它了。


补充新的内容


1.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个例子再次证实了我之前确认日更的想法。

让一群记忆力智力相似的人们阅读同一篇科学类文章,一类人花点时间写一篇相关文章来加深记忆理解效果,其他人要么死记硬背、要么画概念图。

一周过后测试,写文章那组人记忆效果显然比画图组和死记硬背组强烈。这就是所谓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2.对思维导图真得批判

虽然说思维导图已经进入了某些中小学的课堂,我看来思维导图跟树状图实在没有多大差别。有一点点那么神话它的意味。

我认为,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书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些“预先意识”,这种“预先意识”也可以称为一种“学习哲学”。

这是一种不接地气的说法,我的说法就是一些“学习习惯”。本质上,没有提出新的学习方法。博赞的学习方法本质是将一些非常会学习的人的好的学习习惯加以总结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相信你看到这些博赞介绍的学习方法你都会笑出声来:这不就是求学时代某某学霸用的学习方法吗?在好奇那些学霸学习为什么那么好时,他们告诉我们的学习方法不也是这样简单地难以置信吗?

你看,博赞说,边学边想是一种好习惯。因为主动回想是一种加强记忆的方法。博赞说用画面感想象来记忆,效果更强。这样下来,引导记忆者专门关注“画面感”的记忆,记忆效率上升了。


最后提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知识?这样普遍的海量的阅读,现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维钢读书笔记写法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