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丨NOTES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丨NOTES_第1张图片

本书讲了什么

概括起来都离不开四个关要素: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准备越充分,你就越自信;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让自己变得有趣;学会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


作者什么来头

迈克·贝克特尔,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富兰克林科威公司的(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Stephen R. Covey博士创建)高级培训顾问, 据统计《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都是其直接受教者。


第1章 坚持自己的个性,交谈才会更有趣

人与人的差异越多,谈话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差异性让交谈双方有了新的话题可以探索,因此,人际关系就更容易朝新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置身人群当中,我们总是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相像的人,并被这样的人吸引。而且,和这种人相处相对容易,也更让人舒适,因为我们可以很快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和自己截然不同,人际关系就没那么容易了,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


如果大家都彼此相似,那生活就太没趣味了。想一想吧,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和独特性,世界的丰富多彩恰恰来源于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因差异而精彩;差异性让交谈更有趣,开始交谈时,多数人都会寻找共同话题。相似之处越多,交谈就更容易。开始交谈时或许确实如此,不过这样不用太久,交谈双方就会觉得没意思了。人与人的差异越多,谈话的内容就会越丰富。


何谓内向,何谓外向?

通常把那些交谈有困难的人称为“内向型”。而那些一分钟就能说一箩筐,很难停下来倾听对方的人,我们可能会称之为“外向型”。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概念。


“内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在内心里自我反思,而不是和他人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在集体讨论时他们不太容易参与其中,但是,之后他们会独自把问题思考一遍。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最终结论都是很可靠的,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并不是不善言谈,只是倾向于先思考再开口。


“外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交谈中,他们通常都能够最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反应敏捷,不会因为人多势众而恐慌。可能一开始的结论略显浅薄,不过,他们会意识到这不过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最后会有更好的结论。


内向让交谈更有深度,外向则更具行动力

如果交谈中没有内向型的人参与,最终的结论就可能欠成熟,执行的时候惨遭失败。如果交谈中没有外向型的人参与,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有周密设计但永远没有付诸实践的计划。


我们越是想要模仿他人,放弃自己本来的样子,越容易感到沮丧。我们越是想要成为他人,自己的独特性越容易丧失。如果性格特征让我们感觉不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只将注意力放在和他人的比较之上。


要想人际沟通更有成效,就要具备两个基本的事实:

●了解并接受自己。

●了解并接受对方。


如果具备以上两点,人际沟通中的很多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交谈,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对方,给对方留一个好的印象。


走向沟通达人之路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最根本的性格,因为这完全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关键在于更细致地了解你的独特之处,接受并享受这种独特之处。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知道独特性的价值所在,我们就可以将之作为起点来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了。


第2章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有些人非常肯定自己属于外向型,有些人则发现自己是绝对的内向型。然而,多数人却发现他们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两种性格的结合。


我们身处的外向型社会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很多书都旨在告诉人们如何更为外向。这些书都是外向型的人写的,他们提供的各种方法更适合于外向型的人。然而,经常买这类书的缺失内向型的人。这些书告诉读者掌握的技巧越多,表现就会越好。可是,如果书中的建议和你的个性不相称,那么你最终只会收获沮丧。因此,一开始需要做的并不是尝试各种技巧,而是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找到和自己的性格、脾气相称的建议,这才是有效沟通的坚实基础。


第3章 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词语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


词语过滤器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对于同一个词语未必有同样的理解。我使用某个词语表达某个含义,虽然你听到的是同一个词,可是,你的理解就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南方人说的冷可能和北方人说的冷是不同的概念,冷对两种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

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琳达是某部门新上任的经理,前任经理告诉她说,这个部门的人一个个本事不大毛病不小。从琳达就职的那天起,就对下属有了偏见,她的“过滤器”告诉她,这些人都很平庸。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她事无巨细,管头管脚。这样的行为又导致大家沮丧不堪,表现很差。看到这些,琳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就是不行。这种恶性循环甚至让她滋生了怨愤。就这样,她的“过滤器”逐渐变成了成了部门工作的障碍。


如果琳达试着改变一下她的“过滤器”,这么想:“这些人可能之前确实不够努力,但是,如果有人鼓励他们,情形就会大不相同。”新的“过滤器”解除了琳达内心的障碍,她的行为会反映出她对于员工的信任,她会肯定员工的技术和优点。鼓励的结果就是团队越来越强,表现越来越好。


拆掉思维里的墙

当我们不理解他人的观点时,我们会做出各种假设,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而且,一旦做了猜测,我们就会错误地将其当作事实,进而以此为根据采取行动,而实际上,你的根据根本就不是事实。我们总觉得交谈成功与否在于我们自己,其实不然,交谈和婚姻一样,都需要双方做出努力才能成功。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你让我很生气”之类的话,因为这种说法不对。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做了什么,都可能导致你生气,但是,你可以选择其他的反应。我只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人有怎样的反应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努力关注的是做自己,我没有办法让其他人喜欢我,但是,如果我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对方就有机会回应这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无法保证每次交谈都是有效的,如果交谈不顺,我们也无法为失败承担责任。交谈的结果绝非哪一个人可以决定。这就像下跳棋,一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因为这要看对手怎么走。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双方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这个过程才会有趣。


在交谈中,人们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有人说事先准备了充足的话题、问题及故事,适时放入交谈中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忽略了有效交谈的资源之一:挖掘对方的经历,将交谈拓展到新的领域。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内容提供者”变为“内容开拓者”。只有这样,犹豫和迟疑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动态的、有意义的互动。


第4章 挑战我们心中的假设

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交谈双方都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然后解读获取的无声信息,做出各种预判和假设。然而,通常情况下,这些判断和假设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开始了

双方都会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然后解读获取的无声信息,我们以此来判断成功接近对方是否可行。如果我们觉得这些信息都是积极的,那么我们就会继续前进,同时谨慎地揣测其反应。如果我们感觉这些信息都是消极的,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对方不太感兴趣。


我们心中的假设

假设1:我不想贸然闯入。我们总觉得如果贸然接近他人,对方会感觉受到了冒犯。换位思考一下:别人接近我们时,我们是否经有这样的感觉呢?多数时候,你可能都比较感激对方,因为他们先开口,你就不用为难了。因此,说不定对方很希望和你交流呢。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对方“不来电”。


假设2:他们可能不喜欢我,或者觉得我无趣。多数人都会暂且假设他人主动发起交谈是因为兴趣使然,直到有迹象可以证明这种假设有误为止。


假设3:他们比我更自信。多数人都会尽力让自己看上去更自信,尽管心里很忐忑。很多时候,其实大家都并非像看上去那么自信。


假设4:对方单独一个人站着,是因为他/她喜欢这样。有人觉得,在社交场合,人们单独站在一边,是因为他们不想和他人交流,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不待在家里呢?其实他们是在等待他人接近。


假设5:我不了解他们,因此,我不知道他们喜欢谈论什么。正是因为彼此不了解,才有很多可以谈论的话题。你要备好一些基本的探索工具,探索新的“领土”上有哪些观点。

 

假设6:如果我们交谈不愉快,我会觉得很挫败。如果你这么想,那就把成功交谈的左右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交谈的目的并非向对方炫耀你有多么聪明,而是在两人之间建立起联系。交谈的结果并不只是说明你优秀与否,你的交谈技巧高明与否,同时也是对于交谈另一方的反映。正确解读相互交流的结果非常重要。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这会产生两个潜在的问题:

我们总觉得我们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如果我们坚信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试图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方式理解问题,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达人”,其目的并非改变他人的思想,而是理解他人。

我们总觉得对方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可能对方并不喜欢,当我们以为对方会喜欢我们所喜欢的事物,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你喜欢热闹,朋友不喜欢,你按自己意愿为其准备了惊喜派对,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第5章 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单纯强调哪一个圆圈都不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寻找两个圆圈的交集,两个圆圈的交集可能很小,也可能出奇的大,但无论怎样,这里都是真正交谈开始的地方。


交谈的三种模式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丨NOTES_第2张图片

我们的“过滤器”决定了我们自己在交谈中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交谈模式分为三类:

将注意力集中于左边的圆圈。多数人阅读书籍,想让左边的圈圈变得更大。但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左边的圆圈,就错过了人际沟通的最大资源:对方的人生阅历和思维观点。

 

将注意力集中于右边的圆圈。多数人都想着用合适的方法,按合适的顺序,说出合适的内容,然后得到预期的回应。但如果只关注我们说了什么,我们就错过了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对方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将注意力集中于“共同的兴趣点”。单纯强调哪一个圆圈都不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寻找两个圆圈的交集,这是真正交谈开始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抛弃自我,只要找出和对方的共同语言即可。我们可以从共同的经历和兴趣点出发,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每个圆圈中“未知的领域”。


第6章 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事先做好准备

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会面前,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是必要的,也可以准备两份“电梯演讲”式的简短介绍,一份主要介绍自己的概况和工作;第二份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不含工作介绍。


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提前准备一些开场白式的话题。想一下有哪些具体问题适合问,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对方会不会有尴尬感。想一想,你对对方有哪些了解,比如说,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观点及背景信息等。


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情境。将问题和评论集中于彼此都感兴趣的大环境或外部事件。不妨每天花一些时间浏览报纸的头版头条,了解人们可能谈论的事件。任何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提供新的信息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


如何准备开场白

记住:你的目标是找到共同兴趣点。刚刚加入一个交谈群体就想要控制整个交谈或者想要开始新的话题并非明智之举。更好的选择是继续你刚刚听到的话题,对他们所谈之事稍加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最好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的结果,而非你个人的观点。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好奇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常见事物。好奇心派上用场无非有三个时间段:交谈前、交谈过程中和交谈后。如果有意去培养好奇心,在这三个时间段里你就会有所受益。请记住,你是在探索,你的面前有很多隐藏的宝藏,你的任务是找到这些宝藏。如果你觉得这些宝藏都不存在,那么谈何寻找和找到呢?


这就是交谈成功的秘诀:假设所有和你交谈的人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且很有趣的事情。弄清楚这些内容,并以此为目标。探索隐藏在表层之下他们真正的反应。无须在脑海中列出一堆的话题,其实对方才是你挖掘话题的源泉。如果你是真的充满好奇,想要弄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那和对方交谈就容易多了。


第7章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切都是态度使然

塞拉和汤姆遇到了堵车,汤姆变得越来越烦躁,塞拉不停劝他,想让他平静下来。可是,塞拉越努力,情况越糟糕。塞拉无法理解汤姆为何会烦躁,而汤姆也无法理解塞拉为何还能保持平静。面对的境况是一样的,两人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一切都是态度使然,人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人们的感受。


人际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能比较担心自己的言辞是否得当,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真正对他人感兴趣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要的态度,那么和他人的交谈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我们把全部精力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人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么他们也会如出一辙。但是,如果我们将对方的需要放在前,自己的需要放在后,他人也会如此,人际关系就会以给予为基础,而非索取。


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影响他人

一味觉得自己有权利,理应享受舒适,我行我素,这种过度关注自我需求的思维模式会带来痛苦。相反,如果我们选择服务他人,也就为坚固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对你说的话,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我可选择满足你的要求。你无法强迫我,这些都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不能控制你,但是,我可以影响你。我所做的选择会影响你的选择。如果我选择满足你的要求,这个选择就会对你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8章 学会倾听,别人才能聊得开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比例来使用。多年的培训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对方才能聊得开,话题才能够不断深入。


倾听:最有效的沟通技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交谈中对方认真倾听,我们心里就会比较舒坦,而且愿意和对方进一步联系。如果对方不关注我们说的内容,就好像在传达这样的意思:“我对你不感兴趣,我真的不关心这些。”当感觉对方不在倾听时,彼此之间就毫无信任可言了。因为信任没建立,所以就不存在彼此之间的联系,人际关系进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小心,别让肢体语言出卖了你

我们会捕捉到一些信号,表明其没在倾听,比如:

没有坚持眼神交流。

面无表情。

即使有目光接触,也呆滞无神。

点头或简单回应,但不参与话题讨论,也不会询问细节。

对于正在讨论的内容给出不合适的回应(也就是说,回应和话题不相符)。

很容易被周围的动静所吸引。

简单听几句之后,就开始对你所说的内容不停评论。


如何传递正向的信息?

根据对方所谈内容提问题,然后仔细倾听他们的回复,而不是思考接下来你要说什么。

学着有意识地屏蔽周围环境中的一切。

保持目光接触。没有什么比目光接触更容易建立联系的了。

全面调动你的感官系统(眼睛、耳朵、内心和思维),关注你发出的及接收的信号。

时不时点头,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倾听。

不要插话。

不要害怕沉默。

如果你要稍加评论,一定要让评论与对方所说的内容相关。先简要提取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加入你的观点,这样,对方就明白你一直都在认真倾听。

重述你所听到的对方的话语。不要一字不差去重复,要用你自己的话来总结对方刚刚谈论的内容,然后问问对方,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会真正在意对方

要真实,如果伪装某些肢体语言,多数人都会识破的。学会真正在意对方以及对方关注的事情。越是真实,你的有声语言及肢体语言就越相称,对方也会感觉到你在倾听,那么预期的联系也就会建立起来了。


第9章 学会提问,别人才能聊得透

人们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建立联系。如果你和对方讨论他们关心的事情,彼此的关系就很容易拉近。多数人都觉得交谈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问。恰当的提问确实可以推动谈话的深入,你也会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封闭式提问Vs开放式提问

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过,因目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一般来说,封闭式提问只需一两个词语就可以回答,比如“是”或“不是”。如果你需要他人的基本信息,这类提问就是不错的选择。在交谈刚开始的时候,封闭式提问是不错的出发点,这就像打开一个你知道里面藏有宝藏的地下室一样。不过,一旦进入其内,你就想要利用开放式提问开采宝藏了。


把自己想象成新闻记者,向对方提出六个W,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将这六个基本问题作为开放式的探索工具,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生硬地来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不妨做些改变,比如,“跟我讲讲一天的经历吧”。词语方面稍微改动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无论长度还是质量都是如此。


有效提问的技巧

开始交谈时,不要选择比较难回答或者比较深奥的问题。

选择开放式问题时,要确定这些问题的针对性,不要太泛。

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

事先做好计划。

列出问题请单。

多准备几个一般性的问题,需要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不妨直接提问。

问什么问题并不是关键所在,真正的关键在于你对对方的回答真正感兴趣。


千万不要显摆自己

千万不要显摆自己,非要让自己看着很优秀。自己少显摆,多给对方显摆的机会,这是人际沟通的不二法宝。交谈中,你只需要精心准备问题,然后提问就可以了。有效的提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提一个封闭式问题。

然后选择新闻采访使用的开放式问题: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

仔细倾听对方的回答。

重复。


第10章 压力,一种积极的沟通力量

对于有效沟通来说,压力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如果我们感觉到压力,这就说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


别担心,你并不孤独

事实上,每个人都很紧张。越是充满挑战,就越容易紧张。任何值得去做的事情都需要耗费能量,而适度的压力能够输送所需的能量。特定场合的压力和紧张也是无法消除的,如果能够恰当地加以利用,压力就会成为创造性互动能量的源泉。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紧张

在社交场合,压力往往来自于涉足未知的领域。你加入一个群体,群体中其他人似乎彼此都很熟悉,而你成了唯一的“陌生人”。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身上,你的压力倍感增加。如果能够将注意力外移,压力感就会减少。压力和紧张并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分析压力:我们都对自己说了什么

我们要分析我们跟自己说了些什么;然后,我们要采取特殊行动疏通压力。识别我们跟自己说了些什么很重要。交谈过程中感觉压力重重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状况:

一味指责他人,而不是反思自己对于事件的解读。

设想出最糟糕的结果。

通过自己的过去一定能够预测未来。


疏通压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注意对方说了些什么,而非时刻关注自己的感受。一旦你能不再担心自己的表现,就会感到自如的。

交谈顺利进行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要认识到这一点。

认真准备。明白自己有哪些探索工具,如何使用。

交谈成功,不要独揽功劳;交谈失败,也不要独自担负责任。


如何有效地掌控压力

我们可以练习从心理层面控制压力。准确、真实地评估所处状况,而不是给予错误的解读。不管情况如何,我们都要如实对待,分析一下,将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而现在,对于进展不顺利的交谈不要总是纠结,过去的事情就让其过去。


第11章 如何应对棘手的交谈

略过。


第12章 战胜交谈拖延症

相信很多人都这样的经历,明明谈话难以为继,而且似乎双方都已感受到,可话题还是不得不持续下去。


为什么会有交谈拖延症?

思维盲点。

碍于情面。

担心错过。

交谈失控。

 

没有真正完美的交谈

交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自己的话语,我们可以尽量谨慎,但是,我们无法控制对方的言行。交谈不顺利并不单说明你的表现不好,它和对方的表现也有很大关系。我们无法用他人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能力。


如何恰到好处地结束交谈

一旦达到了自己的交谈目的,不妨尝试让交谈体面地结束:转移话题、总结谈话、坦诚相告等。人们会深刻记得第一印象和最后的印象。因此,我们要重视交谈结束的时候。既不要拖拖拉拉,也不要悄无声息。比如,和对方握手,有眼神交流,做个总结发言,说一下这次交谈中你的收获。隆重的结束不仅给你带来圆满的感觉,对方也会满意而归。


第13章 学会记笔记,为人际关系加分

记笔记不仅不会说明你的记性差,还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加分。当对方发现你还清楚地记得上次交谈的内容时,他们一定会很感动,因为你用心倾听了。


学会为再次联络做铺垫

和已经熟悉的人交流更为容易,也更容易给双方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和他人互动的时候,问问自己,你是否想和对方再次联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妨在交谈结束之前为再次联络进行铺垫:

初次交谈就像剥洋葱,第一次见面只要剥开洋葱的一层即可,这样,第二次见面也就不会显得唐突了。

在交谈中不妨诚恳地给对方以鼓励。谈一谈你欣赏他们哪些特征,对方就不会排斥和你再次接触。

关注彼此生活经历的交集和你们讨论过的话题。

交谈中重复对方的名字。

倾听对方,从对方的表述中找寻提示,看看对方更喜欢什么样的交谈方式。

记住对方的兴趣和爱好,并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提供更多信息。

建议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活动。

第二天可以发条短信表示感谢,例如“昨天很高兴认识你”等等。


学点笔记术,为你的人际关系加分

写下你了解到的内容,探索他人的生活阅历,这就是为再次交谈做准备的最好方式。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以便于下次和对方交谈时能够很容易地回忆起关键点,自信地应对。如果第一次交谈之后稍作记录,再次交谈之前就能够回顾一下了。当对方发现你还清楚地记得上次交谈的内容时,他们一定会很感动,因为你用心倾听了。


第14章 移动互联时代的沟通技巧

略过。


结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交谈中你只需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因为你没有办法控制他人的回复,因此也不要让他人的回复影响你的观点。


避免以下几点:

不要忽视其他人的感受。

如果某人很沮丧,不要咄咄逼人地去劝说。

如果他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才能“切中要点”的话,千万不要让自己走神。

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

讲述个人经历时,一定要确保准确。

如果和他人刚刚见面,千万不要发生争论。

避免未经请求,给对方提建议(对方会将此视为傲慢)

避免纠正他人(比如,他人所说的细节、使用的语言表达以及所做的总结等)

避免显示出不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还有什么好谈的呢?)

避免在对方说到一半时,替他/她把句子说完整(这是他们的事,不需要你来做)


我们可以选择的做法: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前,先仔细倾听对方的观点,考虑对方的感受。我们总是喜欢立刻表述自己的观点,告诉对方他们应该怎样。但是,如果在仔细倾听之前就给出回复,对方可能也不会采纳我们的观点。如果贸然给出对方不希望的建议,就等于在暗示对方他们无法独自应对。

对新鲜话题保持足够的敏感。彼此认识再久,你也很可能没有完全了解对方。

遵守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假设交谈结束后你的另一半或朋友会让你重复交谈的内容,那你就要更加仔细地倾听,记住更多的信息了。

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记住“过滤器”的存在。任何话语都被生活经历和思维模式过滤,所以,你所理解的,未必是对方真正想表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丨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