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04:自律之光辉——吾日三省吾身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释】

1、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2、:谋划,办事。

3、:尽心尽力。

4、:诚恳,诚实,有信用。

5、:传授的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思想和道统,用心实践练习了吗?”

曾子是孔子晚年时候的弟子。为人性情沉静,待人谦恭,是著名的孝子。 孔子曾经评价曾子“鲁钝”,不是那种天资聪明机敏的人,所以,曾子学习和进步的办法是听话。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论语·里仁第四》)于是曾子就真的做到了每天自省,自省的内容也是遵从老师强调的品行。

忠。孔子说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见《论语·学而第一》、《论语·子罕第九》)孔子说过:“主忠信,行笃敬。”(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信。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论语·为政第二》)

习。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见《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每日三省。

一、为人谋,而不忠乎?

《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所以,忠,此处不是指从一而终的意思,而是在做事的时候要做到竭诚尽责。

曾子知道自己不聪明,不机敏,所以,他要求自己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既然接下差事,就要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聪明机敏的人也许稍微用力能办妥当的事,或者相信自己可以轻松达成,但是曾子用的是笨办法,多付出,做到竭尽全力,自己才能放心。

汉字里同音的字,常常在意义上有相关性。所以,“忠”与“中”与“终”可以放在一起理解。

心中是“忠”。所以,谋事之“忠”,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流行的一个说法,叫走心。要办事,就用心办,内心中正,一心一意把事情办好,以办好这件事为目标,不耍心眼,也不企图从事情中另谋自己的利,不求歪打正着的机巧。当然,办事人从工作中取得正常的报酬,与从中谋利是两个概念。报酬是应得,自己取利是不忠。

同时,办事有始有终,也是“忠”的表现。尽心竭力把别人交代的事情办好,最后一刻也不松懈,再小的细节也不敷衍,这也是谋事之“忠”。

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办事应当尽忠,交友则要有信。《说文解字》中說:“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人言成信”,“诚从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说话诚信,言出必践。

《史记》中有一段吴国宗室季札的故事。季札在出使的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所佩戴的宝剑,但是因为知道这是吴国的国宝,不好意思索要。季札看出来了徐国国君的心思,很想当场就送给徐国国君,但是自己还要前往其它国家,需要带着这方代表吴国使者身份的宝剑。于是,季札在心中暗暗地向徐国国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所有的行程之后,我会再回到徐国,到时候就将这方宝剑送给您。”

季札结束行程后,真的就又去拜访徐国。此乃守诺。可是徐国国君却已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将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随从问道:“人都死了,还送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承诺将这方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如今他虽已离世,也不能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古人季札“心诺”尚且能够守信,而“言诺”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

三、传不习乎?

老师传给自己的道统,要反复练习,实践,才能悟道,才能传下去。

孔子去世后,曾子为孔子守丧结束,开始在故乡设帐,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广泛传播孔子学说。因此,曾子有弟子,有著作,比如后人普遍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又因为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所以,曾子被后来的宋儒视为儒家道统的传承者。

可以说,曾子做到了师传之习。

自有《论语》以来,吾日三省吾身,就成了儒生乃至中华民族传人的为学为人的基本功夫和境界。

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多是把自省作为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每日三省,防微杜渐。日积月累,成果必现。

当下的进步青年,推崇“自律”,践行“自律”,用曾本家曾国藩的话鼓舞自己:结硬寨,打呆仗。这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行为,是异曲同工的死磕精神,值得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第一】04:自律之光辉——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