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在作文中再现

内容摘要:当前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无感人之处,内容空洞乏味。关键原因是他们缺乏体验,缺少对生活的热情及感悟。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尽量寻找各种渠道教会学生感知生活,引导他们描绘生活,让作文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缺乏体验   发现生活   感受生活   抒发真感情

语文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作文水平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可是,提及作文,学生们总是感觉无从下手,七拼八凑写出的作文不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就是内容空洞,不着边际。面对学生的情况,老师们似乎也是无可奈何,连呼“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认真,简直没法教了!”真的是学生故意不认真写作文吗,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不是这样。

    首先,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它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体验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更是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时处处受到保护,这样,他们没有经历过磨难,理解不了痛苦,甚至对幸福也熟视无睹,总是以为他人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缺乏应有的生活体验。长此以来,学生不关心身边生活和周围事物,一写作文就头疼,总感到胸中无物,无从下笔,消极被动式地勉强下笔,落在纸上,只能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毫不容易“挤”出来的作文成了空话、套话的“四不象”。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不浓,缺乏写作文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对作文存有畏惧情绪,根本无法用手中的笔来表情达意。

所以,虽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地帮助学生分析,学生仍满头雾水,双目茫然,苦苦思索不知怎么下笔,到最后勉强写出,其中的模式化作文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选材和立意并不是来自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索,只是 “移植”和“克隆”他人之作,抄范文的现象大批涌现。这种套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在不审题的情况下完成,取角不新,更谈不上思路、技巧,没有新颖可言,甚至文不从字不顺,错字别字连篇。

二、作文标准的导向作用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终端环节,既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检查,也对学生如何作文发挥着导向作用。目前作文评改主要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性评价,对学生的思想、性情、智力等关系着终身发展的人文素养的关怀是不够的。

在现实中,老师批阅作文已经习惯了的标准有十个之多,一篇优等文应该做到:①思想健康;②中心明确;③内容具体;④条理清晰;⑤详略得当;⑥语句通顺;⑦无错别字;⑧标点符号使用正确;⑨卷面整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不自觉的会按照这些标准去要求学生,刻意的追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语句通顺等等。这一教学目标的内涵忽视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的内容,几乎所有的要求(除了“思想健康”之外)都是关于语言方面的要求。如果除此之外别无追求,这样的教学目标只看重语言要求,不能不导致作文失去内涵。现实中的教学方法在应试的功利目的的指引下,为追求形式上的作文表达能力而努力。实际中的教学是一个由评价来判断学生作文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生扣住题意来写作,尽量符合评价标准,争取考出好成绩。

因此,实际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学生围绕题目去写,力求为考出高分而努力。于是,这种教学方法催生出种种背离生活的虚假的作文,学生为了迎合老师不得不去编作文,思维受限制,为作文而作文,必然形成厌倦的心理。

三、作文课的形式及时间安排

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对生活的记录。也就是说,作文是一种生活活动,是同日常生活相连的活动,是同人的成长相连的活动,是同生活、认识、思维相连的活动,是一种要求表达生活感受而进行创作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并通过自己来认识世界,融入社会,思考人生。当然,这种成长性的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作文课就担负着这个责任。综合来看,作文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有的学校里,作文教学时间由于未能独立出来排进课表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即使排进课程表,也是作文指导在课堂上而作文训练却被挤到了课外。这种作文形式,即使能激发写作热情,也会造成学生课后的应付了事。


难道真的要任由这种状况影响作文的教学吗?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应是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的需要。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热爱生活,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情思;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所以,要教学生热爱生活。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享受生活,才能写出真正的作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有可爱之处。有人说,如果热爱生活,就能读懂鱼的表情,看出花的微笑,听到鸟的情歌。这样,生活中就到处都有可写之物。即使难以培养这样细腻的情感,也可以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爱好。

我班有这样一个男生,上课经常两眼发直,趴在桌上,没有学习兴趣,作文更是敷衍塞责。偶然一次,我听一位老师说我班有几个学生打篮球很不错,经常与老师一起驰骋篮球场,其中一个瘦高个子、大大的眼睛,我感觉很像这位学生。后来我留意了几次,他确实爱打篮球,还经常教班里同学打球。无意之间,我跟部分同学谈起这件事,并流露出对这一同学的赞赏,应该很快传到了他耳朵里,我发现他上课状态好多了,甚至抢着回答问题。恰好这时我校举办的体育艺术节和读书节都接近了尾声,并且,学校发出了“我最喜爱的体育运动”的征文通知,当我兴奋地把这一消息在班上公布时,我看到了他眼里流露出的激动与热忱,但与我对视时又闪烁不定。于是,我私下里找到他,与他谈起了篮球,篮球明星,当他对自己喜爱的球星赞赏不已时,我聊起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说道:“我不会打篮球,但我一样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坚韧不拔,永不言弃……”我看到他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两天后,他交上了一篇征文,史无前例的工整,流畅。尽管成功只是开头,但我相信他已经找到了作文与生活的连结点。

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生活,关注社会,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学会了去爱,爱便无处不在。热爱了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动人之处。何怕无下笔之物?

    二、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上课,较少机会接触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生活素材,写作文时就不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觉没什么可写。其实,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小事来反映较大的主题,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就是“细微之中见真情”。 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学会感受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经让他们热泪盈眶或悲痛万分,只是没留意,更没有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留意身边的点滴小事。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感受、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

在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我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然后在插图上判断出每个人的名字,关键是要说明理由。比如说,福楼拜的热情、活跃,“像飞起来一样”;而左拉有“发达的脑门…很短的头发”。最后,放开文章,进行看图说话。在训练过程中,我与学生们一起总结出“有细致的观察才有准确的描写”的道理。这时候,我让他们回忆身边的人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了调动比赛的兴致,我们把描摹的范围锁在了班级同学身上。同学们七嘴八舌,竞相发言,一个个片断中的人物像猜谜语一样被揭示出来。在这次活动中,没有了“黑头发,大眼睛,圆脸蛋”的大众化描写,取而代之的是人物的鲜活可爱。

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会了感受生活,就会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能够发现生活,提出问题。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并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作文便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三、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的习惯。

要写好作文,生活感受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创作的欲望,还要有能够进行创作的文字载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积累文字的唯一途径。古人早就总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因此,多读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然,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了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它们还可以学校阅览室借书,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今年,我班的学生都订阅了《语文教学与研究》,这套书内容生动,富于变化,其中的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要求他们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划出自己有同感的地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连同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对于世界名著,我先让他们看目录,之后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开始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疑问,它们就会自觉得去寻找答案。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研究型的读书笔记。

在早晚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安排学生们读自己的摘抄本,同学们兴致很高,很有主动性,有的还摇头晃脑,如痴如醉。我就顺势让他们上台表现,展示自己的积累,让同学们交流心得,更加激起了他们积累的兴趣,也促使了他们更加热爱读书,形成了读书的自觉性。在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引导他们回忆摘抄本的内容,允许借鉴其中的字词句,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几次下来,很多同学的随笔中都出现了优美的语句,甚至有几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也写出了漂亮的文章。虽然这种做法比较笨拙,也有些没有被表扬的同学认为这是抄作文,但我想,只要能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写出好作文也就能够成为可能。

另外,电视也能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一提到看电视,家长们都头痛无比,都认为看电视对孩子不好,会令他们学习退步。其实,电视有双面作用,既可以让孩子变得不爱学习,也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电视图文并茂,能够更好的催发人的感情,能让人了解世界,积累素材,甚至过目不忘。而且,能够锻炼一个人听的能力。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惊奇于孩子从那闪烁的屏幕上学来的知识。调查显示,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通常一周看10个小时电视。虽然如今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要让孩子决定看什么确实很难,但只要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就能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制定看电视的规矩,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样做既可以有效监督,又可以引发一些讨论,帮助孩子认清什么是极品,什么是垃圾,审美观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外,还可以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孩子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

现代社会还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了解世界的渠道----网络,它是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孩子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孩子的写作积累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我从不回避怎样上网。有时上课时,它们会提出古怪的问题,我就会运用网络给他们解答。比如,在学习《邓稼先》时,有同学问:“原子弹、氢弹是核武器吗?”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点开网络,输入问题,打开网页,它们不仅知道了它们是核武器,而且知道了二者的区别。当我再点开视频,演示其爆炸威力时,同学们个个瞠目结舌。我想让他们知道,网络是一个大资源库,应有尽有,可以找到想要的任何知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县发生了7.8级地震,很多同学都从电视甚至网络里看到了这一消息。班级里,到处都在谈论这件事,有的同学还从家里拿来了关于地震消息的报纸,大幅的照片,让他们震惊不已。大家慷慨解囊,纷纷捐款,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悲伤与同情。几天来的随笔里,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感受。我想,他们已经记住了这一刻的感动。

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生活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言之无物。

四、鼓励学生表达生活。

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作文就是要释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尽情地运用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只有能够表达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

训练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说真话,我从不批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坏人坏事,并给他们作出口头承诺,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够畅所欲言,记录真人真事,抒发真感情。当然,如果发现作者有消极情绪,我也会对其进行开导,他们也乐于接受。比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了爱情的萌动,我会对他的优美的独白大加赞赏,并和他一起探讨主人公该如何去做,引导他用理智加以把握,大胆解剖、自我鞭策,而不是津津乐道。我还引导他与主人公的品德、做法、择友的标准进行对比,完善人格的同时,也学会了作文。

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经历、感悟、人生观的文字化体现,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让作文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园地,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爱作文,源于爱生活。让生活在作文中再现。




参考资料: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快乐作文训练教程》丁延清著

《新课程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生活在作文中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