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

让他牵着我们鼻子的夏天到了,大家都会变得莫名的烦躁,推荐了一本书,让自己心平气和一点: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也是对我影响挺大的一本书,拜读过后,分享内容总结,但是还是推荐大家读读原书。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1张图片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是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创建者,考心理咨询师的应该都会知道他,他提出的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必考科目

作者埃利斯在书中列出了四种不好的过激情绪:

1、过分的烦躁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2张图片

比如你上班很累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家弄得乱七八糟的,很多人马上就会怒火中烧,大吼一声:“给我收拾干净,回房间去”

或者回家看到爱人不仅没打扫卫生,反而在悠闲的看着电视嗑瓜子,把瓜子壳是弄得到处都是,很多人也会怒火中烧,然后战争爆发.....

现在想想,你有没觉得当时过分了?想想你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在旁边玩闹,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还觉得这是孩子的天性。

过分的烦躁还包括:紧张、沮丧、恼火、担惊受怕等情绪。

就像有的人要在第二天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或者比赛,头一天会紧张的睡不着觉,这些相信大家都经历过,不会陌生。

其实可以想想,到底是什么触发了你的烦躁?孩子?爱人?上司?工作?.....

2、过分生气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3张图片

对他人保持过分的戒备、容易被激怒,经常觉的被气得发疯,经常感觉挫败;

比如有一次在坐动车的时候,乘务人员提醒一个乘客把旅行箱放到行李架上去,不要挡着过道;

当时这个乘客就爆发了,大吼一声:“你放!”“你个服务员还敢命令我!”

就因为乘务员提醒了一下,就突然爆发了,像这种就是过分的生气,甚至有抑郁症的表现,就是他太容易发怒,生气来的太突然

还有就像当你的爱人批评你不干活,当工作上的同事不配合或做不来时,或者你在做某事,别人打扰时,都会感觉到突如其来的愤怒。

3、过分抑郁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4张图片

感觉干什么都无精打采,心不在焉

比如我失恋了,或着家里人生病了,感觉很悲痛,然后什么事都干不了了,

当然,失恋了,或者家人生病,难过是应该的;

但是过分了就是自己存在一种私念了,就会感觉怎么是我这么倒霉,怎么是我的家人生病,所以这个痛苦和焦虑才会放大。这就是佛教说的“我值”变大了,失意忘形。

4、过分内疚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5张图片

过分承担责任,过分悔恨,过分自责,觉得一切事的失败都是因为我,要不是我的xxx,就不会xxx,过分的自责、悔恨。

比如因为离婚而对孩子内疚,或者想以前的家里独子、老来得子,对孩子处处宠溺。

前面四点,都说过分的怎么怎么样,但是如何判断是否过分呐?

作者说,其实人们在85%的时间里,是能识别出自己什么时候反应过激。

如果感觉自己不能识别,一定要拿个表出来衡量自己是否做的过分,哪你这个行为就已经过分了。

比如我以前一个同事,平时说话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总是会说的人哑口无言,但是只要一和领导谈公事,或者上台发言,就会语无伦次,磕磕巴巴的。

还有想以前读书,有人平时成绩好,什么题都会,但是一到期末或者高考,就会发挥不好,总是考不好。

这些都是过分了,而且他们自己是能感觉出来的。

所以平时当有人提醒你过分了,而你要做的就是反思一下自己,让尽可能多的过激反应不要发生。

那么你的坏情绪是怎么来的?

人不是天生就有坏情绪的,所以埃利斯提出了诱因ABC公式

A 代表事件发生,曰常遇见的人或事情。

比如孩子考了倒数第一,比如遇到难缠的上司、同事,办公室的勾心斗角,生活中与爱人的冲突,家务劳动,财务问题等。

B 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比如孩子考了倒数第一,我不能接受,我很生气;

C 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行为。

比如孩子考了倒数第一,你觉得是你爱人惯得,和TA大吵了一架,或者觉得孩子学习不行,请了一大堆家教,或者认为是孩子不认真,你揍了他一顿。

还比如如果你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但路上大堵车,这时你就会从平时的绅士变成路怒一族,不断并线加塞,嘴里骂骂咧咧。

那么真的是堵车导致了你这样的路怒行为了吗?

不是的

在A和C之间,有一个B--就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 事的思考、判断。

模型如下: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6张图片

像前面说的四个过分的表现,也都是C的表现。

而导致C的出现是A和B决定的,那么他们谁更重要呐?

大多数人都觉得只有A导致的C,所以一遇到问题,都觉得的是A导致的,只要A没了,或者变好了,那么C也就变好了。

所以很多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就拼命的给孩子补课。

很多高考过后的孩子父母都给别人分享经验就是,高中这几年别管孩子怎么想,盯住他,一定要他好好学,不能放松,考上大学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真的有用吗?他们上了大学,再也没人盯着了,真的就能好好学吗? 你要是再盯着,那他以后一辈子呐?

还有以前很多在网上看到的打小三事件,他们觉得只要消灭了小三,这个家庭就好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那怎么保证没有小四、小五呐?

那就消灭了老公,但是消灭了老公,你的挫败感会更强,因为家都已经不是家了。

所以很多错误的纠结,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是A导致的C,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你总是期待生活要如意,你才会如意,那你就会这辈子的都不会如意。

那我们要怎么去改变生活中的C的变现呐?

在书中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在美国花式篮球中,有很多小丑表演,其中一个小丑抢了另一个小丑的球,这另一个小丑就拿着一个水桶追着抢他球的小丑要泼,他们故意追到观众席哪里,然后把水桶假装不小心泼到观众席的一个小孩身上了。

如果你是一个观众,别人拿着一水桶往你身上泼,你会什么感觉?

但是观众席上的小孩子都争先恐后的叫着让小丑泼他,因为他们知道,这桶里装的不是水,而是一桶糖果,小孩子们都玩过这个游戏,他们知道这个B,知道泼出来的是糖果,不是水。

还有你在街上被一个人泼了一桶水,你会生气吗?但是如果是在泼水节呐?相信没人泼你,你才会难受吧。

所以当你对这个事有一个不同的认知的时候,同一件事情,而结果就是不同的。

所以,各种各样的A,经过各种各样的B,才会导致各种各样的C。

那么导致四种过激反应的原因是什么呐?作者埃利斯又给了我们最常见的三个病态的思维模式B:

1、恐怖化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7张图片

我们总喜欢把事情想的过于严重,比如万一xxx,那我该怎么办;

比如很多体制内工作的人,各种不喜欢这种工作,打算辞职,但是家里人会各种反对,甚至自己也会不敢辞职。

就是想的万一出来没找到好工作,以后老了没存到钱,饿死街头了怎么办,至少体制内以后还有退休金嘛,至少能养活自己,但是真的会这么倒霉一辈子吗?

所以你可以发现,其实在很多工作岗位,都有这种问题,挣着普通的工资,干的也很不愉快,还天天和人勾心斗角,但是还是会死皮赖脸的干下去,就是在想着,万一以后出了事怎么办。

也就是因为这种把所有事情都恐怖化过后,会导致我们随时紧张兮兮的,觉得这要发生,那要发生。

还有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一件事,那就是赶飞机和火车,还剩最后一点时间,最后虽然赶上了,但是前面一段时间会被吓得够呛;

那么被吓得够呛的这种状态对赶上飞机有用吗?都知道没用,但是还是担心,那就是因为你担心万一赶不上怎么办,恐怖化后果了。

所以如果你把这个思维模式减少的话,你就会淡定很多,其实关于这点,宗教就做的很多好,佛家与道家都有因果论,因果注定,善因有善果,不去想万一怎么怎么样。

还有我们儒家的“尽人事,听天命”也是去恐怖化的一种好的方法。

还有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做一个烦恼箱:

弄一个小纸箱,

然后每天把你想到的,担心发生的事情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弄成一团,放纸箱里面;

然后写上十天半个月;最后写完再等半个月,你打开所有的纸条;

你会发现,其实你所担心的事情,其实90%都没发生过,剩下的,也都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很多你都完美的解决了。

2、应该化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8张图片

如果我没那样就好了,我觉得我应该不是那样的,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当你觉得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的时候,

尤其是我们见到很多父母,打着对子女好的幌子,对子女的生活方式的过分干预,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甚至到了威胁的地步,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

其实当父母过度的介入到孩子的人生,那孩子的人生,基本上就不会再幸福了,就算他现在在你的淫威之下屈服了,

但是他心中有一个结,觉得这个人生不是我自己选择的,是父母逼我选择的,而且会潜意识的去证明父母的选择是错误的,会把生活过的更糟糕,然后就跟别人说,我父母的选择是错的,我过的并不好。

还有很多小地方我们也存在应该化反应,比如孩子或者爱人在做什么,你在看着,有时间就总会忍不住在旁边唠叨,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虽然你觉得是在帮他,但是做事的那个,就会被你唠叨的很烦躁,甚至暴怒,经常会反击到:“你行你来啊,光说有什么用”。相信你也有过这种体验。

3、合理化

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_第9张图片

他们经常说的就是:“都行”、“没事”、“我觉得都能理解”;遇到事情总是觉得我这个人天生就倒霉。

他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用的,这个在心理学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类人在生活遇到任何状况,他都不反抗;

他们一般对别人的劝阻都是,你别让我改变,我改变不了,我这人就这样,活的相当的颓废。

注意,这里的合理化,不反抗,和前面第一点所说的宗教的因果注定不一样,宗教的因果注定是在你做出了所有努力后,让自己放松的一种思维模式。

宗教像神佛祈祷的含义是你是否真正用尽了全力去做,你觉得你自己所做的努力能不能感动你自己,如果不能,那怎么去感动神佛,如果能,那就去祈祷,这才是因果注定。

所以有这三种病态的思维模式,就会导致后面生活中的痛苦。

那么该怎么摆脱这三种思维模式,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呐?

作者给出了第四种思维模式——更好的选择。

这个思维模式和另外两本书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第三选择》的观念类似。

就像你开车去上班,在路上,别人别了一下,你会怎么做?超过去别回来?然后再互相别来别去?还是逼停他,然后打一架?

你当时的感觉是我受到了侵犯,是他主动惹我的,我已经没得选了,非得回击一下不可。所以路怒症一族就出现了,

但是,

你当初出门的时候,你想过要去别车打架吗?应该只是想快点到公司吧,那这样其实就可以在别人别了你一下过后,选择无视,你就选择走自己的路,到公司才是你的目的。

还有一个大部分人小时候都犯过的错,那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而不听他的课,

这样最后谁吃亏了?肯定是你,这对老师的影响不大,所以这就是你认知B的错误,导致你放弃选择,你被不好的老师影响了自己,你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的。

所以你要搞明白,要拥有第四个“更好的选择”的思维模式,你就必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有更好的选择可能,所以在知道了我们能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怎么做才能更好。

还有一点要安慰自己的话,就是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努力了,也不用太执着,有点类似我们儒家中庸的思想。

但是在我们这最近几十年,受到成功学的影响,我们要排除万难,取得胜利,哪怕不择手段,要有足够的欲望才行,但是有很多事都是由于太过执着而出现问题。

就像很多人说的苹果教父乔布斯执着于做手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们并没说,他是在做了几十个产品过后,选择的一个最有可能的项目,那才选择的手机。

还有如果做不到,也不要纠结,怎么把这点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呐?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发怒了,或者睡不着觉,

那么我们首先要反思,为什么会有C,我为什么睡不着觉,然后找出错误的B,然后审视你的B,

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角度,

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角度,

还有一个关于情景的角度,

1、关于自己的角度

比如是不是我这个人不能被冒犯,觉得这对我是极大的侮辱,

2、关于他人的角度

我为什么要求他一定要对我好呐,

我为什么这么在意他呐,

他是不是真的不可饶恕呐?

3、关于情景的角度

我们两这个关系到底是什么问题呐?

如果我这样发怒的话,对我们的关系有改进吗?

如果当你能从这三个角度去审视你的B,你就会发现,你会变得逐渐冷静了;

那么就要反思如何去对抗这个错误的B,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更好的选择,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去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人和事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我们的思想和理念让他牵着我们鼻子的。

不是不让你激动、愤怒、害怕、紧张、悲伤,而是不要让这些情绪过激,让他们控制了你。

改善的关键在于,你要愿意承认自己反应过激了,愿意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处于世,让人平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