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培养出马斯克吗?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兰迪华TALK

我们能培养出马斯克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时间2018年2月7日,这一天或许将永久载入人类发展历程的史册。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了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的可回收复用火箭——重型猎鹰(Falcon Heavy), 马斯克的愿景是在2022年执行火星货运任务,2024年执行火星载人任务。继而实现星际移民,在火星建设宜居城市。无疑,这个被称为“硅谷钢铁侠”的男人,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弄潮儿。作为一名K12教育工作者,我也曾天马行空的设想过:中国教育能培养出马斯克那样的人才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要弄清楚如何定义中国教育?仔细研究一下中国教育的典型特征,就会发现“应试教育”这个名称不太准确,应该叫它“工业化教育”。为什么呢?

第一,中国教育有一套明确完整的、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第二,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的、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比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以及一个最终考核体系——高考。第三,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第四,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能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是不要出错。

这四条罗列下来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最适合培养的人才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工人的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不允许出错的;工人的工作成绩是有严格分时段考核体系来评判的;为了确保工人最有效率地投入工作,类似于某某康这样的工厂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人;最后,流水线上的工人学会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不要出错。所以,它更准确的名字是“工业化教育”。

工业化教育的起源是普鲁士教育。现在流行的K12教育体系,就是普鲁士人发明出来的。它的特点就是强调分工、强调纪律、强调稳定,把学生严格按照学期和年纪区分之后,组织起来参加统一学习。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工业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起点。随后,苏联人学习了这种经验,把它改造成为更加严苛的集权主义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国人从苏联那里学到这种“工业化教育”,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到今天,高考依然是中国最公平的教育制度,因为流水线工人需要的标准恰恰是最公平的,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掌握。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工业化对人的制约,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描绘过这样一幅场景。卓别林演的一个在流水线上负责拧螺丝的工人,他拧螺丝拧出了肌肉记忆,以至于流水线停了他都停不下来,看见别人衣服上的扣子,他也会拧过去了。这就是工业化的缺点:当你离开那个为你安排好一切的位置,你就无法适从了。

人类历史上除了“工业化教育”之外,还有两种教育形式,一种叫 “口传心授”。最早是家庭里面父母教育孩子;而在东西方传统手工业工艺领域, “传、帮、带”式的师徒结对教育一直源远流长。这种教育模式优点明显,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这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在驾校学过车的朋友应该会有这方面的感受,只是这种感受大多不怎么美好。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学员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德国在这方面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双轨制职业培训系统(Du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使德国在整个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盟拥有最低的失业率。

另外一种被称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该词在大陆早期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古典,叫“博雅教育”。“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业工匠,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拉斐尔《雅典学院》就描绘过这样的场景,哲学泰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五十多位大咖学者们一起谈古论今,他们推崇的教育形式被称为 “自由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我们古代东方也有“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种教育不给学生单纯的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出于对智慧的向往,对纯粹的知识追求,读经典著作,思考重大问题,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马斯克早年的求学经历就有这样的特征,他早年在南非酷爱读书和编程,据说每天看10个小时书,12岁以前就看完了全套《大英百科全书》。之后设计并以500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一款叫“Blastar”的游戏软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美国求学时获得了经济学和物理学双学位,并对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空间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他依约进入了这三个领域,并依次扔下贝宝(PayPal),特斯拉(Tesla Motors)和太空探索技术(SpaceX)三个重磅炸弹。

这样看来,博雅教育似乎是马斯克成才的必然途径。马斯克自己在2015年曾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有过一次对话,在交谈中,他提到,自己学习的秘诀就是多读书,并且强调“自学的速度,要比正规学习快得多。”从他的教育轨迹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自发式的”博雅教育。

如果直接拿工业化教育和博雅教育PK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呢?最近有一则有意思的报道:丹麦的一所中学和跟同一水平的中国黑龙江省一所中学的孩子组织起来比赛,分别从阅读、数学、英语、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衡量两个国家学生的水平。比赛流程由丹麦教育专家设计,由丹麦和中国的老师共同来打分。猜猜结果怎样?中国孩子们会在哪些方面胜出?结果真的是出人意料:除了英语之外,中国孩子在阅读、数学、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全部大比分胜出丹麦孩子。这可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包括丹麦人在内。因为很多丹麦人和我们想的都一样,那就是应试教育虽然在灌输知识的方面很高效,但是扼杀创造力和团队能力。相反,素质教育则在这方面要强于应试教育,是我们改革前进的方向。可是实行博雅教育的丹麦孩子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也输给了实行应试教育的中国孩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咱们教育制度里,老师和家长都爱说的一句话叫做“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所以除了学习之外,孩子不需要同这个世界其余的内容打交道。家务做饭的能力,赚钱理财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探索世界的能力,这些都跟学生的学习任务无关。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如果他的角色都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他们就能胜任。但是一旦目标不确定,手段多元化,他们就难免要迷茫了。我们的教育能够大规模高质量地培养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但是这很难适应未来创新经济的人才需求。不是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而是他们对高度变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的出路并不是弹个琴画个画跳支舞可以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融合各种教育的优势,创造条件,努力让每个人看到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愿中国下一个40年里,会涌现出如马斯克一般,想人类之所想、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创造文明福祉的梦想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能培养出马斯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