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京 行 之“深 度 学 习”

        春日迟迟,百花争艳,我们一行来到素有“天下文枢”之称的古都南京。这次学习的主题是“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

        早上八点会议就已开始,上午共有三位专家做讲座。第一位上来的是位留美博士,高高的鼻梁,大而深的眼睛,西服领带,一手插兜,给人的感觉首先是风度翩翩。这位博士研究的专业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服务教学。在讲话的过程中给了我们一堆的新名词:慕课,混合学习……,边听边查阅,好像它们也就是希望能够将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移动互联技术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不空洞,博士也给我们展示了课堂如何运用此项技术,教师可以电子点名查缺课学生,可以将学生课堂发言录下来,可以当堂测验学生学习的成绩并给出统计数据。不过,在场的老师们看到这些并没有多少兴奋的,因为这些技术也不过是在学生深度学习的边缘打转转,把过去教师凭经验判断出的结果现在更加精确化,数字化了。它可能会改变一些学生的学习方式,却不能将其引向深入;可能会帮助教师改变传授形式,但有时,也许会无端增加教师负担。想让互联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好像这个题目本身是有点为难这位博士的。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预言,深度学习这件事,或者高中学习,再具体一些就我所教的高中数学而言,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帮助不会大到哪里去的。博士本人也直言称“线上学习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了,而人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造成很多的浪费。”说到底,我们需要追本溯源,深刻认识学生学习的本质。我们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本质和目的才能做出有益于他们的事,我们努力的方向才不会偏差。

        第二位上来的是南京市教研员,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灰白的头发,不修边幅的穿着,带着南京口音,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本地产的文人,江南多才子嘛。教授为我们比较了“虚假学习”、“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不同特征。我自己当然也是对前两种学习深恶痛绝的。尤其高中数学,你是不可能光让学生记结论及训练技能技巧就考高分的(提高一下平均成绩倒是可以的),就更别提要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其科学精神等等更高级的目标了。而这种学习也许在低年级更容易实行,因为由于在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在学校要比较成绩的压力下,教师很容易选择这种“出效果”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但它对学生接下来的发展产生非常坏的影响,学生变成为喜欢听从具体指令的机器人,学生不再愿意思考,也不会独立思考。所以将其鲜明地提出来并加以摒弃,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接下来,我们迫切需要知道,怎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高质量的学习,才是能够将学生这块璞玉雕琢出来的学习,才是我们本次课题所说的“深度学习”?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国外一个学者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新内容或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步的分析加工以便学生可以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应用这些内容或技能”。说实话,个人并不觉得这话有什么新鲜或独到之处。学习,首先说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古语早已有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有,我们最近微信上流行的那段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那么什么样的学习能达到使一个人日臻完善,逐步提高?当然就又回到我上面的提问。是仅仅“一步多步的分析加工”就可以回答的吗?我总是喜欢向我们智慧的先人那里去要答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接受知识和质疑反思的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指出了单纯的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指出了“动心忍性”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教授还提醒我们说教师的作用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促进学习”让学生“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只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学习,学生才能真正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记得高中时我也曾自己悄悄写下了“用功,用心,用脑,用手,用眼,用耳,用口”的小纸条督促自己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基于这些认识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他自己创造的“学历案”,并且指出了它与过去学案的不同。不过,这一点我却不能认同。在学习或者教学上我们只要了解了学习的本质,如何教给学生这种特别具体,特别具有教师本人风格的事就不要再做什么特别细致的规定了。谁也没有规定我们过去编的学案或教案就一定不能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那么,我们是靠名词概念规范行为呢?还是靠我们内心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解去实施教学呢?

        正当我的思绪飘忽之际,此次活动的第三位专家上场了,他特别的精神,也显得很年轻,让我们怀疑他就是主持人介绍的北京四中的校长吗?没有什么客套话,他直接说了一句“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几乎全部的观点,几千年,几百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说过了。”我顿觉诧异,这位校长怎么知道我们听众的小心思呢?他接着说“而我们今天再次鲜明地提出来,就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以变无意识为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实施”对啊,大家反复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不就将好的观点和做法深入人心了吗?于是,我便像受过洗礼一样,全身都清亮了起来。“读书是间接经验,书本是不能使人变得更智慧的”。校长这句话也可谓是“语惊四座”。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否定或者打压一类事物,一定是要强调另一类事物的重要性。校长接着以走钢丝为例指出操作、体验的重要性。这其实依然是围绕我们刚刚的问题——什么样的学习可以称之为深度学习,什么样的学习能够使人有真正的提高?因为“学习有时候只改变一个人态度中思想和信念的成分,而没有改变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时间一过,态度又回复原样”。为了避免那种又回复到原样的学习,我们必须努力通过学习重新构建神经系统,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深度学习需要更为主动的学习行为,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更为完整的认知链和更为综合的知识应用,尝试解决更富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更为深刻影响和改变态度情感……”如何更为丰富,深度参与呢?校长为我们介绍了“三维一体”成长发育理论。家有小孩的听众可能对这个更感兴趣,说白了就是“脑体心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发展呢?当前教育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使学生没有优势领域,又在考试指挥棒的要求下苦不堪言。对于人的发展理想的应该是“埃菲尔式”的才智拓扑结构。说白了就是广泛涉猎,专注一个或两个领域重点拔高。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即所谓“缝隙”中易迸发生命。因此学习内容要“广”。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找准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一个点再钻下去,成为埃菲尔铁塔的那个最高的尖。这是最理想的人的发展模式。不过,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时机的问题,儿童什么时候确定自己的优势领域呢?不过,关于人的问题其实本无定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接着,校长给我们说了几个故事,他们学校的高一的学生申请休学一年出去创业,并且非常成功。校长说他很支持有这样想法的孩子,无论创业成功与否。学业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了,不就是几百年前就已经研究出的东西吗?晚一年学有什么关系呢?在座的老师们为校长的胸襟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报以热烈的掌声。是的,我也一直跟我的学生讲,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将来找个工作以糊口那么无奈的事,也不是光耀门楣那种为别人学习的事,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了解自然,认识世界……是一个生命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此次南京行,收获颇多。仅仅这一上午的讲座就让我有了如此多的思考和感悟。正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在虚拟的场景中与人交流;而走出去,实实在在的去看、听、交流、悟……这种方式更是我们这次南京行所倡导的“深度学习”方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 京 行 之“深 度 学 习”)